“读了吗?”“写的是不是你呀?”这些话成了最近兰州地区几所大学里学生见面的招呼语,招呼过后,同学们还会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什么东西如此神秘?原来是一本名为《非常日记》的小说打印稿近期在甘肃兰州地区的高校里“疯狂流传”(某媒体语)。某大四的学生不顾考试压力挑灯夜读,同寝室的室友也跟着读到天明;某学院法律系上课的时候,全班同学分页传看此书。据估计,目前已有近3000人看了这部小说的打印稿,部分青年教师已经在课堂上讲解这本书的内容了。
小说所揭示的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题,目前已成为社会各界的热点话题,甘肃各大媒体正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非常日记》是围绕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性心理健康问题而写的一部心理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林风”是一个从山乡考到“北方大学”的大学生,由于过早地失去母亲,加上家境贫困,导致他自卑、敏感、多疑的性格。他的这一性格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只有寄情于刻苦学习。“林风”后来虽然考上了研究生,但他心理已有了严重缺陷,特别是性心理扭曲。在小说主人公“林风”的日记中,记录着他考上大学以后,由于理想的破灭和面对大学校园里的形形色色的性诱惑,心理开始失衡并逐步走向扭曲的心路历程。“林风”从偷偷浏览黄色网页开始,发展到跟陌生女性要脚上穿的袜子,到夜深人静时溜进女生宿舍偷女生的内衣裤,并用这些内衣裤手淫,再到后来夜里躲在女生厕所里偷窥女生上厕所,一步一步陷入心理扭曲的泥淖而不能自拔,最后走上自杀道路。“林风”把一本披露自己真实内心的日记留给了“北方大学”研究心理学的留美博士“余伟”。
小说作者徐兆寿是兰州某高校一位青年教师。他告诉记者,从上大学到留校工作他在大学里已呆了14年,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特别是性心理问题,一直比较关注。近年来,他觉得有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于是就决心写部小说,以引起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小说写成后,他本来只想“投石问路”,给身边的一些学生和青年教师观看,没想到却立即在兰州地区大学校园里秘密传开。
很显然,小说涉及到了敏感话题。4月11日,某高校文学社组织了一次《非常日记》座谈会,作者徐兆寿和兰州地区各高校学生4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大部分学生认为这部小说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某大学中文系一男生甚至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林风活脱脱就是他自己。兰州某媒体记者王祯看完书稿后,整整两个晚上不能成眠,他说这部小说虽然涉及了敏感话题,但写得很理性,是一部难得的好小说。
在某高校进行的一次有关该小说的小型调查中,在11份有效问卷中,称看过此稿的为8人,有7人表示有与小说中主人公一样的问题(占87.5%),有1人表示“完全相似”;有4人表示周围有这种问题的同学很多;有7人认为小说所描写的大学生生活背景真实贴切。绝大多数人认为“这部作品是目前写大学生生活的最好作品”。
这一现象引起了新华社、中新社、中国青年报、甘肃各大媒体以及国内各大网站的关注,并先后报道此事。兰州一些媒体已经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别是性心理健康的讨论。人们普遍认为,《非常日记》非常流行的背后是巨大的大学生性教育空白。
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办公室张主任说:“我也知道上大学的儿子正需要这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但孩子不主动,我们也没法跟孩子说,有时想谈,又吃不准这个‘度’。真希望学校能给孩子们多一些性方面的教育。”
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西北师大心理学教授彭德华认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正是性心理、性道德的确立时期,而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心理教育出现断层。学校应该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性教育,让他们知道性幻想和性冲动是很正常的现象。体现在小说主人公“林风”身上的不正常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应该承认这是一种心理疾病,正视这个问题,然后寻求科学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非常日记》责编、甘肃敦煌文艺出版社副总编刘铁薇说,该小说在题材拓展和艺术形式方面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在道德与性心理的冲突面前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命题:即道德应该把一部分领域让位给心理学,至少应该把性教育拉出来晒晒,否则会“发霉”。青年人性心理健康是个很严肃的问题,给教育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想通过编辑出版这部小说,引起教育界和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共同努力,让青年健康成长。 (本报记者陈宗立 通讯员丁松虎 方倩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