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一架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机飞临新疆地震重灾区。地震发生后,数千名解放军救灾部队官兵及时帮助灾民重建家园。救助行动之迅速,反映了我国救灾体系的成熟和完善。 |
大邱地铁火灾留给人们的不仅是痛苦,更是对突发事件预警体系的关注。 |
美国“9·11”事件后的废墟、韩国大邱地铁火灾中绝望的哭喊、新疆地震噩梦般的轰鸣和人们面对未知致病菌的恐慌,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天灾人祸的不可预知。这种背景下,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对建立全国性的突发事件预警反应机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呼吁。
全国政协委员、作家陈祖芬日前联合30名文艺界委员,向政协大会提交了一份《城市如何预防和应对灾难性突发事件》提案;全国人大代表黄德明也提交了《以国家安全的高度,全面加强重大疫情、灾情的预警和应变防范工作》的议案,他在这份议案中提出,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通过立法,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预警制度。本报将和他们一道,关注我们已经建立、正在健全或者即将启动的各项预警措施。
【已建预警体系】
■生化预警———
北京奥运已有防备
为杜绝危险化学品泄漏给社会带来危害,科技部、北京2008年奥运会组委会在“奥运科技专项”课题中设立了《化学品相关紧急事故处理及决策支持信息系统》项目,并于日前通过了专家论证。
该专项根据北京地区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及特点,为奥运会主要场馆等重要地区周边的化学危险源建立地理信息系统,做到对紧急化学品事故能够“按图索骥”,第一时间控制事故现场,将危害降到最低点。该专项主体之一“危险化学品应急技术中心”,已在北京正式成立并开始局部试验。
本报记者张瑾
■地铁预警——设有两套防火装置
韩国大邱地铁纵火案导致的巨大伤亡,使人们的目光不安地投向地铁安全。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从北京地铁运营公司了解到,北京地铁有两套自动防火设施:一套为两级自动监控系统,一级设在车站,一级设在中央控制室,对地铁车站内的情况进行监控;另一套为自动灭火喷淋系统,有水喷和气体喷两种,可以针对不同的火灾原因进行调控。地铁隧道里还设有专门的排烟装置,一旦发生火灾,隧道内的事故风机系统就会启动,在最短时间内将有毒烟雾排到外面,防止乘客因此发生窒息。
本报记者李英辉
■气象预警——沙尘暴可精确预报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在气象研究领域的投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也于2002年5月15日顺利发射成功,一套极端天气的预警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去年国家气象局已启动沙尘暴监测预警服务系统的一期工程,提供针对沙尘天气的特种监测资料。今年2月,环保和气象部门提前启动包括卫星和地面监测站在内的沙尘暴监测系统,我国沙尘暴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及影响范围等情况将被精确预报和严密监测。
本报记者 陈静
【未健全预警体系】
■能源预警——代表呼吁莫受制于人
由地质科学院和战略研究机构最新得出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已经影响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现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是25亿吨,天然气储量是5.4亿吨,乐观分析可开采的储量勉强可以维持30年,两种能源对国外依存度分别为50%和70%以上。
看了这份报告的全国人大代表王维城严肃指出:“能源受制于他人,将直接威胁到国家能源安全。而现在,我们仍然将大量的天然气用于简单的燃烧和大规模的发电。我们应该将这些宝贵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用于化工生产,注意储备。”
本报记者 杨杨
【在建预警体系】
■地震预警——酝酿发射监测卫星
2月24日,新疆伽师—巴楚地区发生的6.8级地震,再次引发公众对地震预报的关注。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地震局长宋瑞祥在政协分组讨论时介绍,我国已投资27亿元人民币,批准建立地震网测定系统,并成立了中国紧急救援队伍。
尽管如此,大量的地震还是较难预测的。为提供更为准确的地震预报,全国政协委员、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表示,“发射地震监测卫星正在酝酿之中”。据称,通过建立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对地壳运动场、重力场等进行不同时间、空间尺度的高精度、实时的观测,为地震预报提供重要信息已成为可能。
本报记者 张瑾
■医疗预警——加强未知疾病预防
不久前广东发生的非典型肺炎事件所引起的盲目抢购药品、白醋、食盐的风潮,凸现了现有医疗预警体系存在的盲区。
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指出,对于那些已知的、发病症状较为明显的疾病,我国现有的应对系统基本可以完成它的预防和控制。但还有一些疾病是我们未知的,而且发病症状短时间内难以准确判断。卫生部目前已经针对这一情况,对现有的预防、反应体系从人员和设备上进行加强,设立相关课题,加紧研究未知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使整个体系的运行更加规范化,“让无端恐慌远离老百姓”。
本报记者 张瑾
【灾后救助】
委员建议设巨灾保险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灾难事件发生后的救助体系已引起重视。全国政协委员戴凤举日前向大会递交提案,建议我国借鉴国际通行做法,抓紧设立地震等巨灾保险基金,建立巨灾保障制度。
戴委员指出,目前我国建立地震等巨灾保险基金已有基本思路,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商业保险公司在不谋求盈利的前提下科学地承保和理赔;建立地震等巨灾保险基金,授权委托专业再保险公司管理。
本报记者 郭晓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