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看大图
|
“铺路爪”AN/FPS-115远程预警雷达 |
台湾空军F-16战斗机 |
“阵风”战斗机 |
IDF战斗机 |
“雄风”3型反舰导弹 |
台湾空军幻影2000战斗机 |
台湾当局为对抗我统一祖国的行动,
在2010年以前将高度重视发展制空能力,发展计划的核心是发展导弹防御系统,提高导弹预警能力和导弹防御能力。同时,注重发展进攻力量,以提高先制反制作战能力;并提高联合作战的能力。
台湾当局的制空作战以空军为主,与陆军的防空部队和战术地对地导弹部队以及海军舰载防空力量共同承担。
2000年5月,陈水扁上台后,提出了“有效吓阻,防卫固守”和“决战境外”的所谓新战略构想。
台湾当局认为, 这一战略构想的实现关键在于加强其制空能力的强度。因此,台湾当局在新世纪,特别重视制空能力的发展,其指导思想是以发展导弹防御系统为核心,全面提升防空作战能力和增强先制和反制作战能力。
发展预警系统,提高导弹预警能力
台湾当局的预警系统主要由台空军负责,具体承担两项任务:一是对空中袭击提供预警;二是对导弹袭击提供预警。目前台空军对空中袭击能提供较好的预警,共装备地面雷达20余部,编成12个固定雷达阵地和3个机动雷达站,形成以台岛为中心,西部为重点的环形部署,构成多层次的对空警戒网,企图掌握东南沿海地区的各类空中目标。
但这些预警雷达的唯一弱点是不能提供导弹袭击的预警。因此,台空军预警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主要是提高导弹预警能力。为此,台湾中科院正在研制发展探测距离为1000千米,型号为“长山”的预警雷达,计划在2005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使用。
其次,台湾当局投资8亿美元向美国购买2套“铺路爪”AN/FPS-115远程预警雷达,将部署在宜兰和高雄附近的山上。
该雷达是一种超高频(420MHZ~450MHZ)相控阵雷达系统,
峰值功率为582.4千瓦,平均功率为145千瓦,可以探测到4500千米以外的潜射或陆射弹道导弹。计划在2004年完成引进。
第三,重视预警卫星的运用。首先,台湾当局通过其地面卫星接收站,利用美国部署在空间轨道上的国防支援计划(DSP)卫星,可获得15分钟预警时间。
同时,台湾当局还在发展自己的卫星系统。1999年1月,台湾当局请美国发射升空了一颗“中华一号”低轨道同步遥感卫星;2001年发射了“中华二号”低轨道地球同步遥感卫星。2003年,还将发射由12颗小卫星组成的 “中华三号”卫星系统,届时,企图能将整个东南亚处于这些卫星的监视之下。待这些新型预警雷达和卫星投入使用,并与岛上20多座雷达站配合,台湾当局认为,可为远程导弹袭击提供15分钟的预警时间。
突出防空力量的建设,增强导弹防御能力
台空军战斗机联队主要承担远距拦截任务,主要由F-16A(150架;其中,摔了4架,16架改装成RF-16侦察机;2001年12月装备完毕,编3个联队,驻在嘉义基地)、IDF(130架,2000年初完成装备,编2个联队,驻在台中清泉和桃园基地)和“幻影”2000-5(共60架,其中,摔了3架;1999年底装备完毕,编为第499联队,驻在新竹基地)等型机遂行。其中,F-16A和“幻影”2000-5型机分别装备AIM-120(200枚)和“米卡”(100枚)中距空空导弹,据称,具有较强的超视距空战能力。
台陆军的防空部队主要承担地面防空任务,但指挥由空军统一负责。地面防空作战将分高空、中空和低空三个层次。高空拦截任务(25千米以上)主要由“爱国者”PAC-2(3套,200枚导弹)承担。中空拦截(高度15千米)主要由“霍克”导弹和台湾研制的“天弓”1、2型地空导弹承担。低空(6000米以下)防御主要由“复仇者”、“西北风”与“毒刺”导弹系统,“剑”1陆射型导弹系统和“天兵”弹/炮防空系统等承担。
1996年以后,台湾当局开始把构建导弹防御网作为重点,希望进一步提高中距空战能力,全面提升防空作战能力。
首先是积极发展地面防空装备,增强反弹道导弹能力。台湾当局计划投资10亿美元向美购买6套PAC-3型“爱国者”导弹。该型导弹在反导方面比PAC-2型更有效,据称,不仅能对付如俄罗斯SS-20射程较远的弹道导弹,而且还能对付低雷达反射面的巡航导弹和飞机,将台湾的防空保护伞扩大到北、中、南三个都会区。
其次是台湾当局自行发展“天弓”3型反导导弹。该导弹是在“天弓”2型导弹基础上改装的,增大了杀伤空域和拦截速度,相控阵雷达的探测距离大为增加,从160千米增加到460~500千米。新型导弹预计在2005年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使用。
同时还进一步提高战斗机性能,增强空中拦截能力。台“国防部”将拨款70亿新台币,由汉翔公司进行“联合反制载台”(新型作战飞机)研发计划,在IDF战机的基础上研制具有隐形功能的新型作战飞机。据称,这种新型战斗机的航程要比现有的“幻影”2000-5和F-16型机大。
另外,
根据未来15~20年对战机的要求,台湾当局还积极向外求购可替代F-16等战机的“三代半战机”,如法制“阵风”等新型战机。
为加强反导力量,台海军还准备向美购买四艘“宙斯盾”驱逐舰。该驱逐舰是美国80年代装备的当代最先进的海上防空作战系统,探测距离超过500千米,装备“标准”SM-21VA型导弹。台湾当局希望通过这一采购计划能大大提高台湾当局的防空能力。
注重发展进攻力量,提高先制反制作战能力
目前,台湾当局进攻力量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空中进攻力量。目前,台空中力量的作战平台主要是F-16、改进型F-5E、IDF和AT-3等四种飞机。其中,AT-3主要遂行空海支援行动;而F-16、F-5E和IDF的作战半径比较大,据称,具有对浅近纵深目标的攻击能力。
二是战术弹道导弹力量。目前,台湾当局装备使用的战术地对地导弹只有一种,即“青蜂”导弹。该导弹是借助以色列提供的美国“长矛”地地导弹仿制而成的,导弹的最大射程130千米。导弹是以营为单位配备到军级炮兵部队,每个营建有2~3个导弹连,每部发射架配备2~3枚导弹。
台湾当局认为现有的空中进攻力量比较弱,很难适应技术飞跃发展下的未来战争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三点。
一是作战平台的性能差。台空军的主要装备是F-16A/B型机,为F-16的早期型号,技术相对落后,用于夺取空中优势用途的能力不足。
其次是IDF型机的发动机没有达到性能指标,飞机的主要性能(如最大M数、加速性和爬升率等)都没有达到设计的要求。
二是机载武器系统的用途单一,而且攻击威力小。目前,台空军战机所装备的技术较先进的武器系统,如AGM-84“鱼叉”和“雄风”2E导弹等均为空对舰导弹,主要是打击海上舰船的,如用来打击内陆目标,作战效能和攻击威力都要打折扣。
三是“青蜂”地地导弹是采用美军60年代使用的“长矛”导弹的技术,不仅射程短,而且,命中精度还低,园概率偏差达150米。
台湾当局为加强进攻力量的发展,采取了四条主要措施。
一是向美采购30架AV-8A“海鹞”垂直起降战斗机和30架“阿帕奇”攻击直升机。目前,台空军战机的使用对机场的依赖性很高,一旦机场受到攻击,其战机将很难发挥作用。
二是全面提升现有飞机的性能。从美国引进20套“蓝盾”低空导航及夜间瞄准吊舱系统,
装在F-16型机上,以提高其夜间作战能力;改进F-5E和AT-3型机的航电控制系统,提高其攻击精度。
三是研制发展空射型“雄风”3型空对舰导弹。该新型导弹目前仍按舰对舰导弹研制的,性能比较优越,弹的速度达到了2倍音速,而且弹的重量也轻,只有1500千克,射程在200~600千米之间;2001年7月,该导弹已开始海上试射,计划在2002年先装备台海军;同时,台空军正在研制空射型“雄风”3型导弹。
四是实施“万剑计划”,研发防区外攻击子母弹。该计划的主要项目包括研制中距遥控攻击系统、涡轮推进器和具有导引能力的弹头和子母弹的整合计划等。其中,弹头整合计划能够将原先没有动力的传统子母弹改造为涡轮引擎推动,进行防区外攻击。
另外,为加强远程打击力量,台湾当局还在大力发展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台湾当局目前正在研发“天戟”、“天马”和“雄风”2D/E等新型地对地导弹。
“天戟”导弹是一种近程导弹,最大射程320千米,由“天弓”2型地空导弹改制而成;该导弹的外形尺寸与“天弓”2型导弹相似。但导弹的精度很差,误差竟达到1000米,比“青蜂”还要差。
“天马”导弹的射程为950千米,台湾当局对这一导弹寄予很大的希望,企望用它对大陆沿海二线、三线地带构成威胁。
此外,台湾当局还实施代号为“雄风升级计划”的中程弹道导弹的发展计划,所发展导弹的型号为“雄风”2D/E,是以美国“战斧”巡航导弹为蓝本,弹长2.25米,直径51.58厘米,发射重量1440千克,弹头重量500千克,导弹的射程为1000千米,由台湾中山科学院负责研制,被当湾当局列为优先项目,目前,已进行多次火控系统及相关测试和性能展示。
加强C3I系统,提高联合作战的能力
自7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也十分重视防空指挥自动化建设,先后建成“天网”防空指挥系统和“强网”防空指挥系统。
“天网”系统是台湾空军在1975年委托美国休斯公司设计的,198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该系统又称为台空军的“C3I大成计划”,集指挥、控制、通信及情报收集等功能于一体,将空军下辖的21个分布在台湾本岛和外岛的雷达站所收集的资料信息,汇集于“战管中心”进行统一指挥管制,据称其涵盖范围可达整个西太平洋区域。
“强网”系统是将原来的“天网”系统提升为统一指挥陆、海、空三军的整体防空作战系统,配备56套ADM-44指挥仪和三部电脑平台,将台湾“参谋本部”作战中心、海军战管中心、陆军导弹基地和民航管制中心等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通信联系在一起,指挥中心通过三部主电脑担负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和指挥判断,希望能形成一个集雷达、飞机、导弹和高炮等作战系统的统一防空体系。
该系统于1986年立案规划,1994年完成安装、接收并投入使用。这套系统建成后,比原“天网”系统的电脑数据处理能力高500倍,资料处理速度快60倍,雷达情报处理快1.5倍,增强了空中防卫侦察能力,简化了作战管制程序,增长了预警时间,提高了拦截功能。
为进一步提高作战效能,台湾当局还在进一步提高C3I系统的效能,在2010年以前,主要是想办两件事。
一是扩大“强网”系统的职能,构筑新的“导弹防御自动化指挥网”。为抵御导弹袭击,台湾当局正引进PAC-3型“爱国者”导弹、“宙斯顿”驱逐舰和“铺路爪”AN/FPS-115远程预警雷达和自行发展的“天弓”3型地空导弹等先进武器系统。由于这些新武器系统是在“强网”系统控制之外,为将这些新武器系统组合在一个作战系统中,台湾当局目前正在对“强网”系统进行改进,使其成为一个新的导弹防御自动化指挥系统,既能承担防空预警、拦截指挥任务,又能承担导弹预警、拦截指挥任务。
二是台湾筹建代号为“博胜”的三军联合指挥自动化系统。目前,台三军指挥机制还没有联网,空军是“强网”,海军是“大成”,陆军没有,但正在建立区域的指挥机制。由于采取分散的指挥系统,联合作战的指挥效能比较低。为此,美国准备帮助台湾建立代号为“博胜”的新指挥控制系统,将三军的指挥系统组合在一起。但由于“大成”系统是台中科院设计的,技术比较落后,而“强网”系统是美国设计的,技术先进,将两个系统联在一起难度较大。因此,在建成联合指挥系统前,还有许多技术难点须克服。(选自《国际航空》2002.5)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