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年轻的蔡卫平刚从广州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在广州市传染病院(市八医院旧称)工作,这一做就是20年。在这20年间,经他治疗和照顾过的艾滋病人不计其数,而在这次非典抗击战中他又冲上了第一线。面对广东省劳模的光荣称号,蔡卫平表现得淡然而超脱,当记者问起是什么在支持着他数十年如一日战斗在传染病第一线时,蔡卫平的回答很实在:“传染病非常特殊,治好一个就可以挽救更多的病人,就像这次救治‘非典’。” 转自搜狐 劳累过度不敌“非典”病魔 转自搜狐 与以前一样,当“非典”在广州出现后,蔡卫平就成为了最早上“前线”的医务人员之一。但他对流言中被视为洪水猛兽的“非典”并没有太多特别的感觉:“治病是我的工作,我当时想一项普通的工作又来了。” 转自搜狐 从今年的大年初一开始,蔡卫平就带领着感染一科的5名医生,全面收治广州市的“非典”危重病号,最多的时候病区曾有30多名病人。 转自搜狐 2月上旬,蔡卫平带着医生们下病房为病人体检、急救;中午休息时间还要到其他重病区会诊,指导治疗;此外,作为全省非典型肺炎医疗救护专家组6位专家之一,他经常要到外院会诊,讨论,到省卫生厅开会,汇报治疗经验、交流信息。这样长期高速运转,他非常疲累,有时一天只睡两个小时。此外,时时萦绕在他脑海中的问题也带来精神上的压力:“非典”到底该怎样治?又该怎样预防?在双重疲劳的重压下,此前很少生大病的蔡卫平终于倒下了,他也被“非典”所感染。 转自搜狐 痊愈出院后重新投入抗非典 转自搜狐 两个多月过去了,蔡卫平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2月14日是情人节,我本来是打算和妻子一起吃顿饭的。可13日白天我觉得特别累,结果晚上就开始发低烧,约会也取消了。”由于当时查胸片没有出现肺炎,蔡卫平不愿休息,继续留在抢救病人的岗位上。6天后,当他被正式确诊为非典型肺炎后才停下了手头的工作。 转自搜狐 从那天起,蔡卫平开始亲身体验“非典”带给患者的种种痛苦。往日闲下来时他一周至少健身两次,可以举起120公斤重的杠铃,可“非典”竟会让他上完厕所后就站不起来。平日两三分钟就可以完成的梳洗也得十来分钟完成:刷完牙,得赶紧吸氧;小完便,也得吸氧……难以忍受的还有那锥心的疼痛,肌肉痛,骨头也痛;躺也不是,坐也不是。 转自搜狐 即便是在生病期间,蔡卫平吸着氧仍然指导下属医生如何调整病人的治疗方案。3月14日,他痊愈出院,立即又投入到治疗非典的工作中:“这是医务人员的本职工作。如果该做的事不做,那不如连人都不要做了。”他还常常以过来人的身份来鼓励病人:“‘非典’并不可怕。不信就看看我吧!” 转自搜狐 医患之间还应该是朋友 转自搜狐 在“非典”到来之前的几年,蔡卫平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在艾滋病的治疗上。对于这种人们谈之色变的疾病,蔡卫平却是淡然一笑:“对待艾滋病人,应该是关怀比治疗多。医生与患者之间不仅是普通的医患关系,他们还应该是朋友。” 转自搜狐 有一次,一名艾滋病人提出要请他吃饭,“他的邀请最初是极具试探性的,他在电话中婉转地表达要请我吃饭,而且还强调是吃一人一份的西餐,”蔡卫平当即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当他按时来到约定地点时,他看见了病人的感激与高兴“写”满脸上。后来,这个病人又提出,他和太太想再请蔡卫平吃饭。蔡卫平理解病人的良苦用心,他又爽快地答应下来,并主动提出吃中餐。在赴约时,他还带上了自己的太太和孩子。 转自搜狐 他说:“要和病人交朋友,许多事你都必须身体力行,尽管烦琐而辛苦。我得在点滴中拉近医患之间的关系。”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