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地铺2月26日晚,新华社记者郑金发(前)在伊拉克北部城市埃尔比勒一家旅馆的地铺上写稿。随着伊拉克局势的日趋紧张,数百名各国记者涌进这个人口近80万的城市,使得该市旅馆异常紧张,一床难求,找不到床位的记者只好在旅馆大厅里临时搭的地铺上过夜。新华社记者 刘宇/摄 |
2月26日,五角大楼再次向公众展示了重要照片证据,称伊拉克将其军事装备转移至清真寺和其他民用设施附近,以逃避美英盟军的军事打击。面对战争压力,萨达姆丝毫不退让,称美国将为袭击伊拉克付出“大量鲜血”。
美军方:伊用民房挡炸弹
正当布什26日展望伊拉克战后新时代时,五角大楼则出示了一系列航拍照片,称伊拉克正将其军事装备转移至清真寺和其他民用设施附近。美国分析称,伊拉克此举纯粹是为了避开美军部队的打击。因为美英盟军袭击这些目标将导致国际社会的谴责。
据这位官员称,这些照片是2002年10月以来拍摄的。其中一张显示伊拉克在清真寺旁兴建了一个大型弹药库,另一张显示伊方在贮存有国际社会援助给伊百姓食品的仓库附近建起高墙以存放弹药或军事装备,还有一张照片则显示伊将防空武器部署到伊拉克政府新闻部总部的楼顶。
美军方表示,只要是军用设施,无论部署在哪,美国方面都会将其看做战争中的合法打击目标。
另据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国防部高官透露,伊拉克甚至可能会考虑在关键时刻,将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劫为人质,把他们放在敏感场所,延缓美英盟军的战争进度。这位官员还表示,志愿前往巴格达充当“人体盾牌”的外国人由于为伊政府服务,届时将被美军视为伊作战人员,而非无辜平民。
萨达姆:百姓一起挖战壕
尽管美国步步紧逼,萨达姆却丝毫没有退让之意。26日,萨达姆呼吁伊拉克民众在自家花园里修挖战壕应对空袭。与此同时,他还警告称,美国将为袭击伊拉克付出“大量鲜血”的惨重代价。
据伊拉克国家电视台报道,萨达姆是在伊各省市长官会议上做此表示的。他建议伊普通百姓在自家的花园内修挖战壕,就算美英盟军开始轰炸,炸弹落在房顶上也没事。萨达姆命令参加会议的官员向民众不断强调这一点,并确保这一措施得到贯彻实施。
萨达姆还表示,伊拉克必须做好应对最坏局面的准备,比如巷战。他敦促各地官员加强备战。在座官员听完萨达姆讲话后,纷纷表示已经做好了准备,并发誓要忠于萨达姆。
就在萨达姆在电视上露面的同时,数以百计的复兴党党员手持AK-47冲锋枪或手枪,在首都巴格达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办公室和其他政府建筑及交通要道附近,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巷战演练。据悉,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近来还在其他重要城市进行了类似演练。
张婧婧
战地手记
记者感受美军新闻中心门前的礼遇
检查、检查、再检查
前两天刚刚去设在科威特城希尔顿海滨度假村的驻科美英联军新闻中心,24日奉分社首席记者之命,再次前去落实我社记者随军上前线采访的事。
沿着与海岸线平行的科威特30号公路,车子一路向南开,公路尽头就是科威特与沙特阿拉伯毗邻的边界。车太难开了,从城里一出来就堵,着急也没用,只好夹在如“粥”的车流中,一点点向前蹭。还没打仗就这样,要真的打起来,想跑?不插翅你还真难飞。
好不容易在211国道处打了调头,方向盘一把打过来,还没定神就吓了我一跳。只见两天前门口还彩旗招展的希尔顿海滨度假村,现在如临大敌一般,车子远远就被一道道路障阻滞了速度,大门口更是横亘着一辆杀气肃然的装甲车,车上的科威特宪兵身穿防弹背心,头戴钢盔,紧握一挺12.7毫米口径车载重机枪,枪口阴森森地冲着前方。
咋回事?随着前面车子缓行,我摇下车窗,抻着脖子向前望,想看个究竟。突然记起当天早晨读到报纸上的一则消息:德国情报部门发出警告,宗教极端分子可能会经沙特边界向科威特一侧渗透,以便向科境内的美国民用和军用目标实施恐怖袭击。消息还说,美国方面掌握的情报显示,有将近80名激进组织成员将于近期潜入海湾地区,对部署在海湾国家的美军目标实施暴力行动。
这就对了,眼前的这种“异常”,看来很可能与这条消息相关。依我看,超级大国真有点草木皆兵了,至于吗?
从两天前开始,这个刚刚建成不久的五星级海滨度假村成了驻科美英联军战时新闻中心,新闻中心21日正式启用后,来自全球各地的众多媒体记者竞相入住度假村,当然它也就成了科美安全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但凡进入度假村的车辆,一律都要在外面等候检查。一名科威特宪兵面无表情地走过来,示意我把汽车的前盖和后备厢统统打开,这是我到科威特一年多以来头一次接受这样的检查。宪兵从前到后把车子搜了一个遍,又拉过一条硕大的黄黑色狼狗,把车子里里外外闻了个遍,回分社后与首席记者一描述,才知那是德国名犬“黑贝”,是专门用来缉查爆炸物的狼狗。
车上的人也应要求下车接受严格检查,男性都被从上到下摸一遍,由于没有女性检查人员,所以,可能是出于对女性的“尊重”,宪兵只是拿着一种电子检查仪在我身上过了一遍。
但这还不算完,警方人员指挥着一辆辆的车子,开进一个活动板房内,几名军人通过设在屋内的仪器,又把车子全面搜索了一遍。光进门这套“手续”,就花费了大约10分钟。
饭店大堂内,满眼看去都是穿军装的美国大兵和杂色穿着的外国媒体记者,穿白袍的科威特人几乎看不到了。一名科威特记者对我说,说实在的,他们也不愿意到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云集的地方来,免得惹祸上身。
他的话让我记起前两天在报纸上看到的一条消息:一名身份不明的男子在科威特城内最豪华的马里奥特酒店内,随口向前台小姐问了一句:“酒店里住了多少美国人?”立刻就被巡游在旁边的科威特内政部便衣抓了起来。在科威特发生两名美国平民遭枪击身亡事件后,科威特全面加强了安全措施,但也难免有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可想一想,大战在即,24日报上登破获一个间谍网,明天媒体报道抓了一名枪手,看来美国人不得不防后院起火呀。
我在新闻中心内又碰到那位总能见到的日本《朝日新闻》特派记者。他说,他本来住在城内喜来登饭店,因为此前美英盟军的新闻吹风会每星期在那里举行一次。可新闻中心开张后,他就不方便了,从城内到这里有大约30公里距离,每天要打车过来打探消息,可等他决定乔迁的时候,这里的客房早就被订满了。法新社记者卢克·亨特说,他与同事本来也是住在喜来登饭店,如今为了靠新闻中心近些,也便于发稿,在希尔顿海滨度假村订到了一间客房作办公室。还有,一些媒体由于订不到酒店的客房,就在附近包租公寓,为的就是更快地得到消息,所以近来酒店附近的房价看涨。
仗还没开打呢,精明的科威特人就已经小发了一笔。
洪漫(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