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小学期”悄然兴起 凸显教学管理以人为本
| |
| |
2002年11月9日08:10 北京晨报
| |
|
许多学生可能都有过这种感受,冗长的暑假已经乏味,盼望开学却不可得。而漫长的学期令人疲惫,渴望的假期却还迟迟未到。如今,各行各业都在讲求人性化,那么,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和学期设置也就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校园活力的重要途径。
多了一个“小学期”
上海复旦大学教务处有关人士日前透露,复旦正在探讨“学期制”的改革。从明年开始,复旦可能拥有三个学期,在不影响春秋学期正常教学的基础上,安排一个“summerschool”,可理解为“夏季小学期”。
目前,全国高校普遍实行二学期制,每个学期一般20周,大约4周的寒假和8周的暑假。但近年来,学期制的变革已经出现。据悉,上海大学早在1994年就实行了三学期制,该校沿袭原上海工业大学的学期制,一年分成三学期,每个学期12周。
北大和清华开启了北京地区学期革命的风气之先。北大今年9月已实行“三学期”制:在“上学期”、“下学期”基础上增加了一个“小学期”。“上学期”9月10日至15日开学,春节前半个月结束;“下学期”为春节后10天左右开学,6月30日结束;“小学期”的时间界定在7月初至9月中旬,为期两个半月。清华的“夏季小学期”主要让以工科为主的大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另悉,黑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也纷纷传出要实行春夏秋两长一短的三学期制,或缩短原有的上下学期时间、开出“暑期学校”。
“小学期”有利于教学
北大教务部部长李克安说,目前的两学期制课堂教学较多,学生自由度小。缩短“上学期”和“下学期”将减少课堂教学量,使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北大这学期从原来的17周缩短为15周,同时,北大每天安排的课程多了,由原来的每天10节课增加到12节课,增加的两节课安排在中午,使教育资源最大化地被利用。“12课时制只是增加了可选余地,却并没有增加单个学生的总体上课时间。学生一周总课时不超过26课时。”在北大,明年的“小学期”将为学生开选修课,或针对校内外不同需求开设“暑期班”,加大社会实践课的比重。对教师来说,“小学期”里,他们能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科研及社会实践,参与国内国际学术研讨,提高素质。“北大作为研究型大学,教师在研究方面应投入更多。”
据了解,在上海大学的暑期短学期中,学校还安排了一些有关前沿知识、交叉知识的课程。学校平时很忙的著名学者和教授以及一些身居海外的客座教授,将在短学期中亮相课堂。
学期改革切忌跟风
以前,很多国外大学在暑期不敢安排来华的交流学习活动,因为在这个时候,中国的大学都歇夏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实行“三学期制”,是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需要。此外,三学期制也是高校实行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前提之一,只有缩短每门课程的学时,每天多开课,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选修学分。复旦大学教务处郑副处长对记者说,复旦即将出台的学期制改革,就是学分制方案的主要内容之一。
然而,对沿袭了多年的二学期制“动手术”,面临的困难也不小。首先是观念转变难,实行三学期制后,常有老师抱怨各种长假耽误了教学时间,他们习惯了“满堂灌”,认为把课程内容专业、系统地教给学生,缩短学期时间做起来很难。其次,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都应相应改变;再次,“三学期制”还将增加学校管理层面的工作量,因为只要有教学活动,管理人员就得投入工作,不能像以前休长假。专家认为,实行三学期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切忌一哄而起。(廖厚才)
|
| |
|
Untitled Docum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