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县城全迁,两座城市和两座县城部分搬迁,46万移民迁出祖祖辈辈居住过的江边……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年轻的直辖市重庆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移民大迁徙。 一座座旧城倒下,一座座新城矗立,跨世纪的大见证 ——三峡儿女用双手塑起一座座丰碑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奉节县城搬迁到新的地方后,县里正规划设计在新城建一座移民纪念塔,将老城模型、新城模型及移民搬迁史等刻在上面,为后人留下一座惊心动魄、流芳百世的丰碑。 这丰碑凝聚了三峡儿女可歌可泣的历程! 在二线水位移民搬迁中,库区人民用自己的双手把祖辈居住过的城市拆掉,在海拔175米以上的地方重新建起现代化的新城。 云阳老县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仅有2.5平方公里,4万多人生活在一条长约2公里的河谷地带。在移民搬迁中,云阳县城搬迁到离老县城上游30公里的地方,如今,180万平方米的房屋建成,8万人口入住,使云阳由一个破旧的小县城变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小城市。而在未来的5到10年内,这座移民城市将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移民城市。 奉节老县城是库区中地势最平坦、人口最密集(1平方公里面积上居住了10万人)、最繁华的县城。可在搬迁中却变成了地质条件最差、搬迁难度最大的县城,新县城选址历时13年,三易其址,如今的新县城东西长28公里。可奉节人却在不利的地质条件下,把一座新城建成了充满文化味的移民城。 寒冬时节,记者进巫山,走万州,逛忠县,看丰都……站在昔日车水马龙,如今已变成一片瓦砾的旧城废墟上,心中不免有一种凄凉感。可当走进那新建的城市,看到宽敞的街道,绿色的广场,移民们的笑容时,一种对库区人民的敬佩感又油然而生。 一步一回头,含泪告别故土,跨世纪的大迁徙 ——三峡儿女走出巴渝落户他乡 今年8月24日,巫山县大昌镇83岁的何德翠老人与全镇821名最后一批外迁的移民一起,坐上了江渝17号移民专船,前往上千公里外的安徽省当涂县新家。这位当年“湖广填四川”的后裔,如今又沿着先辈的足迹,走出三峡。 从2000年开始,重庆库区按照国家三建委的统一部署,开始了由政府组织的移民外迁,这场跨世纪的大迁徙,是近百年来我国最大的移民迁徙,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到今年9月,重庆共有9万多名移民由政府组织外迁到了广东、上海、山东、安徽、湖南等11个省(市)和市内的江津、合川、铜梁、梁平等地。在外迁中,巫山县共有22478名移民含泪告别“神女”,走出三峡,到广东、安徽、湖北等外省的新家重新创业。云阳县有3.6万人外迁到了上海、江苏、江西和市内的江津、铜梁等地,奉节、开县、忠县等移民大县,也分别有上万的移民走出三峡,到新的地方安家。 一家家该“死”的企业关闭,一家家新生的现代化企业崛起。跨世纪的大调整 ——三峡儿女上演壮观一幕 在万州天城移民开发区,淹没企业玻璃厂和灯泡厂在搬迁中实施了破产关闭,利用其6000万元的残值资产,引进北京汇源集团,与三峡果业集团合资,投资5亿元,建柑橘饮料生产线。这一项目不仅是工业企业的调整,而且将带动库区农业产业结构的大调整。 “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移民企业迁建,给重庆库区带来的是一次跨世纪的大调整,在大调整中新生的企业,如今已逐步成为库区经济的支撑点。该“死”的企业让它安然“死”去,该活的企业让它活得有滋有味。在二线水位移民企业搬迁中,三峡儿女上演了一幕壮观的“凤凰涅”。 三峡移民企业搬迁中,重庆库区工业企业实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产业结构大调整。10余年来,库区搬迁企业经过了原样搬迁、组合搬迁,最后探索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结构大调整的搬迁方式,使企业搬迁“搬”出了一批新生的企业,“搬”出了支柱产业,“搬”出了效益。 在大调整中,我市库区需要搬迁的1397户企业被调整为389户,对一大批技术设备落后、污染大、产品没有市场的企业实施了关闭破产,一批产品有市场的企业在搬迁中得到了技术改造,壮大了规模,一批关闭破产企业的残值资产通过拍卖等多种方式得到盘活。 涪陵、万州、奉节、云阳等库区的工业在搬迁中越“搬”越强。奉节县搬迁企业的总资产从1.6亿多元“搬”至6亿元,万州区的搬迁企业资产也成倍地增长,涪陵通过搬迁,一批企业已成了全区经济的支柱……(重庆日报记者罗成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