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保纲
转自搜狐
在我看来,贾平凹的散文胜于他的小说。他的散文写出了生活和生命的质感,是灵性的,也是智性的,他的《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曾让多少读者为之赞叹不已。手边的这部《五十大话》,是作家贾平凹近期的散文自选集,讲述的是作家五十岁上下时的沧桑心情与故事。
转自搜狐
这部书收入了作家70余篇作品。前半部分多是一些游记、小品,中间部分则是一些序言,在后半部分收入了两篇答记者问和两篇演讲词。这些作品大多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在简短的篇幅中,既没有玄奥的言词,也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以一个经历者的身份讲述一个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娓娓动听,又不自以为是,既不炫耀也不张扬。
转自搜狐
“五十大话”原是发表在《华商报》的一篇文章,作家以此作为书名,自有作家意味深长的情感。正如作家自己所说:“到了50,人便是大人,寿便是大寿了,可以当众说些大话了。”因此,作家“口无遮拦”地说到对人生、对世态的一些看法,并且悟出“人的一生其实干不了几样事情,而且所干的事情都是在寻找自己的位置。”对于作家自己而言,他能够做到的也就是“以文字立身,用字画养性,收藏古董让古董收藏我,热爱女人为女人尊重。不浪费时间,不糟蹋粮食。到底还是一句话: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历经沧桑之后的贾平凹,独守着内心的一分平静,平静地说出“春到了看花开,秋来了就扫叶。”
转自搜狐
贾平凹的散文素来讲究一种清淡、拙朴,氤氲着一种禅境,在大俗中显出大雅。比如《说舍得》、《藏者》、《茶事》等等,就让人读后回味无穷。而作家在刻画人物上更有神奇之处,往往三言两语,便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摆在读者面前,好似他的画,寥寥几笔,却神形俱在。《朋友谭宗林》、《朋友曹振慨》就是这样的文章。
转自搜狐
值得一提的是,作家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大散文”的概念,对目前的散文创作提出一些中肯的看法,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众所周知,贾平凹在10年前就创刊《美文》杂志,如今又增加《美文》的少年版,其目的就是在中国文坛上真正树立起大散文的旗帜。我们姑且不论“大散文”的提法是否严密,但作家的责任感已经很值得我们钦佩。
转自搜狐
透过《五十大话》,你能够看到作家的心境更趋平和,更讲究生命的本真和自由自在,他将喧嚣的尘世生活过得从容不迫,于寻常和平凡之中显出大气势,于淡泊和率真中透出大美。就像是一席丰盛的晚宴,酸甜苦辣咸,经过厨师的精心制作,留给我们无尽的回味和思索。
转自搜狐
《五十大话》贾平凹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3年1月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