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6月10日的那次电脑故障之后,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首都机场再一次发生离港系统电脑全面瘫痪事件,造成了近两百个航班延误,大量旅客滞留。对于有着较强心理承受能力的国人来说,这样的事情并不会带来太大的精神与身体不适,但是,它所引发的忧虑和思考却是沉重的。
由于涉及公共安全,人们对机场的电脑系统安全就会格外关心,人们就有理由询问机场方面一些问题,比如,机场电脑系统的安全性能处于什么样的水准?有没有应付技术故障、操作失误甚至黑客攻击的能力?机场的离港、到港电脑系统有没有备用方案,它的紧急启动速度是否能够达到首都机场的吞吐要求?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清晰的解答,空港的服务水平就很难尽如人意。
这就涉及到机场方面的信息披露工作,这个工作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服务性质的信息披露,无论是机场还是车站,只要发生了交通延误,有关方面都有责任及时向旅客通报详情,以保护旅客的消费权益,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焦虑和事态失控。在7月23日的这次事故中,近万名旅客由于不知道机场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只得“饿守”在候机厅里,眼巴巴地等待消息。事故发生后,机场工作人员的应急水准和服务意识也很不够,而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旅客的不满。
另一个层次是保障公众知情权的信息披露。作为服务行业,机场方面在事故之后,应该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向公众发布调查结果,对事故原因、处理过程和改进措施做清晰和准确的说明,这并不是对机场的苛求,而是机场应该向社会担负起的责任。在目前的“国情”下,强调这一点尤其必要。
故障的发生总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学会如何应对故障。
本报评论员蔡方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