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传单打响攻心战第一枪
转自搜狐
在伊拉克向联合国提交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告后的第五天,也就是2002年12月12日,美国其实就打响了攻心战的第一枪。美国空军第193特种作战大队的一架EC-130E“突击兵”战机,开始向伊拉克的腹地发起了超远距离的“电波攻击”。EC-130E兼有“空中电台”和“空中电视台”双重任务,既可以发射任意波段的无线电节目,也可以播放世界通用的4种制式的电视节目。
转自搜狐
美国军方把这个电台称为“消息电台”。广播的内容主要是诋毁萨达姆,包括萨达姆挪用采购粮食的资金去购买武器、使用化学武器对付伊拉克人民等,其中不乏“萨达姆一天的花费足以养活一个伊拉克家庭一年”等煽动性内容,呼吁伊拉克军队不要支持萨达姆。
转自搜狐
配合广播,美军又于2002年12月16日开始向伊拉克南部城市空投了48万张传单,对“倒萨”广播的播出时间及收听方式等进行宣传。传单还警告伊拉克军队不要袭击英美联军的战机,因为它们是在“保护伊拉克人民的安全”。
转自搜狐
“伊妹儿”猛轰伊党政军要员
转自搜狐
五角大楼的一名高级官员告诉CNN记者,从1月9日发出第一颗“伊妹儿炸弹”起,美军已经向伊拉克党政军要员发送了成千上万封电子邮件。这些“伊妹儿”煽动伊拉克要员背叛萨达姆,甚至还附有怎么跟伊拉克境内的联合国官员进行接洽的指引性内容。为了不被伊拉克情报人员察觉,这些邮件都被伪装成五花八门的普通邮件。不过,伊拉克的电子邮件系统本来就不发达,往往是刚开通了一个电子邮箱,没用两次就被关闭了,就像是跟伊拉克的情报人员捉迷藏似的。所以,也有军事分析家认为,这些电子邮件恐怕到不了伊拉克官员们的手中。不过,没关系。美军还会把这些电子邮件的内容通过广播播送。
转自搜狐
特种兵、特工死盯萨达姆
转自搜狐
按美国和阿拉伯媒体的说法,一支100人至300人组成的美国特种部队早在2002年年底就在伊拉克北部地区落脚。他们兵分两路,一路直奔萨达姆的老家提克里特,另一路直奔巴格达。他们的任务是监视萨达姆的行动,掌握其活动规律,伺机暗杀。
转自搜狐
实际上,战前,美国特种兵几乎遍布伊拉克全境,甚至连巴格达萨达姆的大本营也在他们的监视之下。他们紧盯伊拉克军队的一举一动,而中情局的“掠夺者”无人驾驶侦察机和U-2高空间谍机更是如幽灵般出没在伊拉克上空,密切注视着伊拉克军队及萨达姆政府高官的动向。
转自搜狐
打造“第五纵队”以伊制伊
转自搜狐
“强龙不压地头蛇”这道理美国人也懂。所以,在开战前,除了派出美国自己的特种兵和特工外,五角大楼还非常注重培养伊拉克人。伊拉克反政府组织“伊拉克国民大会”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透露,美国国防部过去两年来一直资助并训练“伊拉克国民大会”的武装人员,想利用他们推翻萨达姆。
转自搜狐
70岁的老头儿库尔德到处招“倒萨精英”,并开出诱人的条件,比如,签约人将得到3000美元奖金,还能到美国旅游。这支号称“伊拉克解放者”的军队除了要求申请者提交本人简历、家庭被伊拉克政府迫害情况外,更要求他们不能有任何“反美倾向”。
转自搜狐
以上这些用9200万美元打造出来的“第五纵队”成员,将以多种身份潜伏在伊拉克境内。在美国向伊拉克发动军事打击时,他们将负责指引轰炸目标。
转自搜狐
重金收买部族首领和科学家
转自搜狐
在开战前数月,由美军精英和情报专家组成的几十个小分队已携带巨额美元现金秘密进入伊拉克境内。小分队工作的重点对象是逊尼派穆斯林部族酋长和头人。美国政府认为,如果能使这些人与萨达姆决裂,花钱再多也值。
转自搜狐
在伊拉克,部族有着很大势力,他们的政治取向对萨达姆政权的稳固至关重要。巴格达周围地区是萨达姆的权力中心,争取这一地区部族的支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转自搜狐
对于伊拉克科学家,美国的诱惑手段是给绿卡。美国参议院2002年11月20日通过了一项议案,授权国务卿鲍威尔和司法部长阿什克罗夫特绕开正常的移民程序,直接向掌握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情报的伊科学家发放绿卡,以换取这些情报。
转自搜狐
舆论猛贬萨达姆
转自搜狐
美国一直在引导西方主流媒体对萨达姆个人进行贬低,一会儿抛出萨达姆的私生子,一会儿搬出个萨达姆的情妇……英国人权组织更公布了一份“萨达姆暴政完全档案”——《萨达姆·侯赛因:犯罪与人权侵犯》,着重介绍萨达姆政权镇压民众的内容,还附有“受害者照片”、“被采访人录音”和“现场录像”等“过硬的证据”。
转自搜狐
“被采访人录音”的内容简直比纳粹集中营里的情景还恐怖:“在伊拉克秘密警察总部地下3层的‘棺材监狱’里关押着100多名反对派嫌犯。牢房其实是一排排铁匣子,没门没窗,只有一个类似狗洞的出口,每天只开一次,每次半小时。被关押的人要么认罪,要么活活憋死。看守有的是折磨人的办法,比如挖眼睛、割耳朵、用硫酸洗澡……再不,就用通电的铁钉子钉透罪犯的双手,看你还硬不硬!”这样的材料对萨达姆的形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转自搜狐
(此稿件为青年参考授权搜狐网特别使用,如欲转载请与搜狐网新闻中心或青年参考编辑部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