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曼3月12日电(记者 张兰华)3月7日清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还在梦中。新华社赴海湾地区的记者在巴格达市内曼苏尔饭店已经整好行装,告别奋战40天的巴格达,准备撤到约旦首都安曼,在那里继续跟踪海湾局势。留守巴格达的摄影记者也起个了大早,忙着为我们拍下撤离前的情景。 通往萨达姆国际机场的高速路上,清早行车寥寥。路两旁高大的椰枣树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高大挺拔。陪同我们在巴格达大街小巷奔波了近一个月的司机萨米此刻专注地驾驶着汽车。车在飞驰,窗外景物在变换,记者心里漾起一种难以言状的心绪:是遗憾?是无奈?还是留恋? 对于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记者来说,战争未打人先撤,的确是件令人遗憾的事情,但在撤与留的问题上,我们只能服从大局,听从安排。当我疲惫地靠在座椅上闭目养神时,不知谁喊一声到了。这里就是被称为伊拉克“最肮脏”、“最丢脸”的地方——萨达姆国际机场。向搬运工和工作人员等数干人等交过小费后,我们来到了安检传送带旁。三四个安检人员站立一旁,挨个开箱检查,与其说是检查,不如说是刁难要钱。我们随身携带的电脑和相机里的电池都被卸下,说是到安曼再给他们。 我则在女士安检室内度过了尴尬、心惊的10分钟。安检室至多3平米,我进去时,一名肥胖的包头妇女正在检查一位阿拉伯女客的皮包,见我进去,马上与我打招呼。碰了一下我的电脑包后,她伸手要过我的背包。她接过背包熟练地打开拉链,翻检一会后拿出了钱包。我心想坏了,那有我办退房手续后剩的1000美元,还没来得及藏好。果不其然,她一边数钱,一边问我,这些钱是怎么回事?登过记吗?我知道,伊拉克海关规定,出境时每人最多只准随身携带250美元,弄不好全没收。 坐在一旁的那位旅客说给她点钱算啦。我一听,马上把手里准备好的1美元和一件小礼品塞给胖女人。她接过后哼了一声。那位旅客又忙说多给几美元。我于是翻出一张10美元纸币递过去,胖女人这才露出笑容,把钱塞到身边一个坤包里。对伊拉克普通职员来说,10美元是一个可观的数字——他们每月薪水也不过十几美元。 偌大的候机厅里,只有不足50名旅客在等候约旦皇家航空公司的班机。自2000年11月25日约航首次正式开通安曼与巴格达之间的航班以来,这条航线就成为伊拉克与外界联系的主要空中通道,每星期5次航班。与我们同乘的大多是伊拉克人和阿拉伯人,也有少数西方人。从巴格达到安曼空中飞行时间只有1小时35分钟。当地时间上午9时5分(时差1小时),飞机平稳降落在阿莉娅女王国际机场。 这里的出关手续十分简便,到大厅取行李和电池没有任何麻烦,我们也没有受到盘查或安检。一切如此顺畅,就像来到了一个自由王国。向安曼市中心驶去的路上,我望着窗外蓝天上漂浮的白云、飞驰的景物和楼群间飞翔的白色鸽群,心里有一种格外的轻松。在伊拉克紧绷了40天的神经这时才松弛下来。 第三天,我们到当地警察局办理居留手续,前后花了不到20分钟时间。电脑化办公简便快捷,我们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工作人员衣着整洁,待人客气。我们随后去设在约旦洲际饭店的新闻中心报到注册并办理记者证,办事小姐得知我们来自新华社,十分爽快地递给我们每人一张表格,并热情地指导我们如何填写。从进门到办完手续,前后只用了半小时,同样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这一切与我们在伊拉克的种种遭遇形成巨大反差。(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