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富汗举办“9·11”事件图片展览 |
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一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美国《时代周刊》4日披露:白宫很早就讨论过消灭本·拉登“基地”组织的问题,但由于即将卸任的总统克林顿忙于与新总统布什进行交接,一项打击“基地”组织的计划被搁置8个月之久,在“9·11”事件前一周才获通过。但该计划未及落实,纽约世贸中心姐妹楼便在一片硝烟中倒塌了。 1.重要计划碰钉子 据报道,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人物是理查德·克拉克。这位现在已成“三朝”元老的重臣一直从事打击恐怖主义的工作。他于2000年12月向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要员们提出要严厉打击“基地”组织。但是要员们却认为现任政府在不到一个月任期中对拉登主动出击并不合适,于是决定将他的建议搁置,而将“这场战争交给下届布什政府”。 另一个具有“先见之明”的是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顾问桑迪·伯杰。他为了避免因克林顿和布什政府交接对反恐计划的实行造成障碍,特意提前制定了10份简报,于2001年1月提供给了他的继任者国家安全顾问赖斯。其中,伯杰特别向赖斯强调了美国可能会受到来自国际恐怖主义,尤其是“基地”组织的袭击,因此布什政府“应该在这些方面多花些时间”。 伯杰不仅在计划中善意地“规劝”布什政府采取行动,而且还制定了名为“对‘基地’的回应”的“作战计划”。包括摧毁“基地”组织并逮捕其成员,切断其经济来源,向反“基地”组织国家提供援助,以及派美国空军炸毁“基地”训练营并向阿富汗派驻军事力量等详细计划。极具讽刺意味的是,这些被布什政府所忽视的建议,却成为他们在“9·11”之后忙个不停要做的事情。 2.反恐终成牺牲品 据《时代周刊》报道,这份2001年1月提交的报告,直到2001年4月底才交到政府高层官员手中,9月4日才获得批准,但却“为时已晚”。而在这漫长的8个月中,华盛顿只是在不紧不慢地审阅着计划。克林顿政府的一位高官指出:“如果不进行这种权力交接,那么在2000年10月底或11月初的时候,总统就可能决定行动了。” 最终,这份计划淹没在了新政府的大展宏图中,而成为权力交接的“牺牲品”。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如果美国按照那份计划实施了打击,就肯定能够避免“9·11”,因为美国一直将反恐重点放在美国本土以外的地区。但是如果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对恐怖组织“大打一仗”,能够切断其训练人员的招募系统,能够打击支撑其完成劫机的金融财政体系,那么至少可以使恐怖分子发动“9·11”的能力大减。但我们现在永远也不会知道了,因为美国人从来就没有这样尝试过。 3.耽误反恐谁之过 既然布什政府早就获得了“反恐”的详细计划,那么为什么迟迟不愿意实施呢?一些从克林顿政府中“退下来”的人透露,布什政府认为克林顿政府由于经历了一系列“恐怖事件”,如1993年的世贸中心爆炸案,1996年19名美国人在沙特被害,以及1998年美国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大使馆被袭等,已经被“反恐”问题给困住了,从而不得不把这作为“头等大事”。而布什认为克林顿觉得是“大事”,自己不一定要当回事,新政府应该有自己的重点。 也有分析家指出,布什政府不是没有意识到恐怖主义的威胁性和反恐的重要性,但新政府中的要员们都在各忙各的事。布什的国家安全人员正为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忙得“不亦乐乎”;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正专注于一项军事武器结构的长期考察;司法部长为了减少犯罪而“殚精竭虑”;而赖斯正在尽力组建一支高效的国家安全队伍。这些人只是在自己的政策范围内,不时地考虑了一下“基地”组织的问题,并未投入多少精力。 一些反恐专家则认为另有“隐情”。已经提出的“反恐”计划是克林顿政府的建议,但是“吃别人剩下”的总是不情愿。布什政府如果采纳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建议,会显得自己软弱、在外交事务上没有自己的见解。 美国军方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对于这项不是由五角大楼和中央情报局制定,而是白宫作出的军事计划,美国军方显然有点“不屑”,不愿意接受。于是,本应“大有作为”的“反恐”计划就在这些政府部门的无谓“争斗”,以及官僚做派中几乎被“消磨怠尽”了。 4.行动为时已晚 去年早春的一天,国家安全局为布什总统送来一份追捕“基地”某头领的“机密日报”。阅后,布什终于认识到反恐不能再这么“漫无目的”了。他告诉赖斯要制定一项打击恐怖主义的综合计划。赖斯这才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开始“紧急行动”,称“总统计划消灭基地组织”,这时她恐怕忘了曾有人几个月前给了她这么份计划。 不出所料,制定计划又在各个政府部门中耗费了数月。甚至在许多细节上纠缠不清。但是美国政府也察觉到恐怖分子会在“7月4日”的国庆日有所行动,于是命令所有部队处于警戒状态,把第五舰队的6艘舰船调出认为会受袭的海湾。但是一切却很平静,美国人心中不禁有种“不详”的预感。 直到9月11日的到来,这种预感被证实了。从此以后,美国特种部队、财政来源、B-52轰炸机以及许多的“掠夺者”战斗机等,所有在此之前被各部门视为采取行动的障碍的东西,都成为理所应当的“必需品”了。而这时的美国却已经损失了很多很多。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