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报社陆续接到一些读者打来的电话,反映由于“非典”流行,自己的心理出现了很大变化,每天担惊受怕,甚至闷在家里不敢出门。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非典”呢?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系的石林教授。
转自搜狐
石教授认为,非典时期关键是减轻自身压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人们对“非典”表现出来的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这种恐惧程度过于强烈的话就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从心理学上讲,心理过度紧张会加速体内激素分泌,短期内耗费身体内大量的能量,造成体内激素分泌失衡,如果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就会削弱如免疫系统、生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长此以往,身体就会失去防疫能力,同时自我治愈能力也会下降。
转自搜狐
目前,大多数人存在一个医学误区,就是认为疾病只和生理因素有关系,其实,疾病也和心理因素有关系。一些人选择闷在家里不出门的做法,并不是有效预防非典的方法,如果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的话,身体的免疫系统自然也被打乱。对付非典,增强自身的免疫力至关重要,但是摆正心态却是最关键的。
转自搜狐
石教授建议,对待非典,大家不必过分紧张,要让自己的心态处于放松状态,还应消除草木皆兵的心理,不要总觉得身边的人可能都染上了非典,既不要轻敌也不要太吓唬自己,有时,自我调节能力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有效。
转自搜狐
信报记者张伟娜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