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潘述一报道 今夏,中国极地科考队将对北极进行第二次科学考察。其“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上将乘坐一位特殊的新客人——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的一台水下机器人。
转自搜狐
这是中国科考队首次借机器人的力量去完成复杂的科考任务,重任便落在沈阳自动化所一台中型遥控水下机器人身上。该机器人此前就已创下不俗成绩,曾多次深入水下工程环境中成功完成各种摄像、观察、测量、作业等。
转自搜狐
水下机器人“罗维”小档案:
转自搜狐
体重:500公斤 身高:1米
转自搜狐
身宽:1米 身长:2米有余
转自搜狐
海底速度:3节
转自搜狐
真相大白:机器人就是一台长方形机器
转自搜狐
昨日,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子俊的带领下,记者走进水下条件实验室,与这台相貌怪怪的机器人打了照面。只见它大体上是一台长方形的机器,外壳是黄色的,丝毫不见“人”的样子。“一提起机器人,人们总以为它拥有变形金刚一样的外形,”刘子俊笑着解释,“其实机器人说到底还是机器,我想,机器人的命名来自于它是能够代替‘人’完成某项任务的‘机器’。”
转自搜狐
它的型号为ROV,即有缆遥控机器人(为叙述方便,记者通过音译,暂为它起一个非正式名字罗维)。此次,罗维将在它的“监护人”——研究所的两名科技人员的带领下,到北极帮助科考队在北极冰区进行冰层厚度等一系列科考任务,例如,罗维将带着水下摄像机和声像声呐等设备观察海冰的底部轮廓,利用仰视声呐对海冰的冰层厚度进行测量,同时利用科考队提供的自容式CTD(C、T、D分别代表盐度、温度和深度)等设备进行水下相关考察和测量,此行将长达80天。
转自搜狐
比起只能深入水下不足100米的潜水员,罗维可以轻松到达水下300米的深度,它不需要耗取氧气,需要它在冰冷海水下呆多久就能呆多久,更主要的是,它所测量的数据是极为精确的。
转自搜狐
由于这也是自动化所第一次派“兵”到极地,因此,这次考察也带有试验的意味。罗维回来后,将要交上自己的答卷,研究所对其成绩进行分析总结报告,这将为今后专门针对极地考察而开发新一代水下机器人提供设计依据和实验数据。
转自搜狐
“罗维”自述:我身上的每块骨头都要“体检”
转自搜狐
记者在实验室里看到,为了使罗维充分配合此次极地任务,该所水下机器人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员正在对它进行新的组装和调试。如果此时罗维开口能言,它会款款的告诉记者——
转自搜狐
这次又要出远门了,因为我每次执行的任务都非同小可,所以每次出门前,我的这些爸爸们都要给我进行极其复杂的组装和检验程序。先说说我出门要装备的东西吧——别看我个头小,要随我出门的这些随从们可都比我大多了。一般来说,首先是吊放系统,就像实验室里这台,如同一座大铁门悬着一柄大吊,它得把我缓缓放进海里或把我吊出来!其次是中继器,它好比用一大坨粗粗的线缆吊着进入海底的树桩子,入海后它不动了,然后它再放出腰上缠着的线缆,线缆另一端就是我,线缆一般有两三百米长,这样我就可以在方圆两三百米的范围内进行活动。最后是操纵控制间,里面有我的监护人围着操纵控制盘观察我的行踪、记录我报告的数据、命令我前进后退等。
转自搜狐
不过,这次去北极就不用那么复杂了,中继器和吊放系统就不带了,我进入海底靠考察船上备的大吊就行了,操纵控制间也比以前减小了一半,一个3米长、2.4米宽的空间,防火耐高温又保暖。
转自搜狐
临出门前,爸爸们要给我进行各种试验。你看到我旁边这个大水池子了吧?这是我们水下条件实验池,它有20米长、9米深,存了大约2700吨水。我得在这里进行各种性能的测试,还包括前进、后退、旋转、平移等各种动作。更要命的还要进行压力测试,在一个足有10米长的大密封罐子和小密封罐子里,它们都是深水模拟压力罐。就是把我身上的每一块骨头(各种零件)拿到小罐子里充满水,试验在这样的压力下我的每块骨头能不能顶住。然后再把我组装起来,进入到大罐子里进行水下压力检测。直到全合格了,才能让我出门呢!
转自搜狐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简介
转自搜狐
该所是国内外有影响的研制和生产水下机器人并已形成系列产品的科研实体之一,我国第一台有缆和无缆水下机器人就是在这里诞生的。目前形成了大、中、小型水下机器人产品系列。
转自搜狐
作为总体单位沈阳自动化所还成功研制了国家863高技术跟踪项目——潜深1000米的无缆水下机器人和潜深6000米的无缆自治“CR-01”水下机器人。这台机器人多次成功完成了太平洋深水实际应用。目前,潜深6000米的机器人在全世界只有五个国家得到成功研制,它标志着我国自治水下机器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