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阿珍终于跟随前来送她回家的外事民警走出救助站本报记者 文青 摄
|
15:20,阿珍寝室。救助站的“时姐”(阿珍这样称呼她)为阿珍做最后一次身体检查
|
18:45,救助站餐厅。平时喜爱中国菜的阿珍明显有了心事:这是她在这里最后的晚餐了。本报记者 文青 摄
|
7月2日,原西安市收容遣送站(现暂称为西安市救助站)来了一位自称是遭人拐骗又逃脱的缅甸17岁少女,救助站热情地伸出了援手。同时,经外事部门十余天的调查,终于初步确定了这位名叫方阿珍的少女为缅甸国籍,由于她是我国收容遣送制改为救助制后第一位受到救助的外国人,省、市外事部门决定安排3名外事民警护送阿珍到边境。昨日,得悉阿珍将于当晚乘火车离开西安,记者提前7个小时探访阿珍在救助站度过的最后时光。
每晚都梦见妈妈叫自己回家
15时20分,工作人员时锦按照救助站每天的惯例,最后一次为阿珍测了体温。36.8摄氏度,体温正常。和15天前相比较,阿珍明显胖了。她不好意思地说,在救助站里吃完饭就看电视或睡觉,不运动,所以胖了。这些天,阿珍眼看着已有六七个人离开了救助站,急得不行,每天晚上都梦见妈妈叫自己回家。
几乎天天打扫自己房间
16时10分,阿珍把饭堂里的桌椅仔细擦拭了几遍,坐下来看电视。在救助站的十多天里,尽管没人要求她干活,阿珍还是几乎每天都要拖地板、扫地,她说以前在家里做活做惯了。
给一位老太太送饭菜
18时38分,晚饭时间到了。菜是阿珍特别喜欢吃的烩茄子,阿珍说在家乡吃的菜大多有酸味,救助站里烧的中国菜都很好吃,一些菜她说不出菜名,就记住了这些菜的原料:肉、豆腐、土豆等等。吃晚饭时她告诉旁边一个被救助的小孩,如果今天还没有人来接她回家,她就一路走回去。吃饭时,阿珍又拿来两个碗,盛了饭菜,端到隔壁,那里还住着一位哑巴老太太,她将饭菜放到老人身边,用手比划着往嘴里送的姿势……
“我在救助站过得很好”
19时10分,阿珍回到房间,把被褥整整齐齐地叠放起来,又把仅有的几件衣服抱在怀里,虽然和记者说着话,但她的眼睛一个劲儿地瞄向走廊。半小时后,当记者看到护送阿珍回家的民警已乘车赶到救助站时,便走进阿珍的房间故意逗她说接她的人不来了,阿珍立即一脸的失望和慌乱。临走时,阿珍说她回去后会告诉家人,她在西安的救助站过得很好,她感谢大家。据了解,阿珍的父母幼年时期曾经具有中国国籍,在缅甸,她们(其父已去世)被地道的缅甸人称为“华侨”。
22时18分,在3名民警的护送下,缅甸被拐少女方阿珍乘坐火车前往昆明,在履行了有关外交程序后,她将被尽快送回家中与亲人团聚。
本报记者 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