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大关
本报记者 刘畅
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比上年增长4.8%。对此,参加本次人大、政协会议的经济学者有了不同的解读———
萧灼基委员算的账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476元,而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7703元,两者比例大约1∶3。”
林毅夫委员也在“算账”:“我国3.4亿户家庭中,有2/3的家庭在农村,2001年农村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分别是54台、14台、30台,比1991年城市每百户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低了21%、71%、63%。”
对此,有人疑惑:“10年后的农村,比10年前的城市商品消费水平低,有什么意义?”
林毅夫解释:“你知道1991年城市人均收入是多少吗?2025元,比2002年农村人均收入还低451元。”
一直自称“农民”的著名民营企业家、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徐冠巨更是语出惊人:“我们是在拿农村的利益经营城市啊。”
对此,喜欢“数字说话”的经济学家萧灼基,找到了“注解”:国家财政收入1996年为7400亿元,2000年为16386亿元,增幅达121%,但财政对农业支出只从700亿元增至1231亿元,增幅为75%。剩下的钱哪儿去了?给了城里人。“在历史、现实条件下,优先发展城市是必由之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唐修亭代表说,“问题是,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2002年达到了10.2万亿元人民币,人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是工业反哺农业、城乡共同发展的起点。”60年前的美国、40年前的日本都曾站在这一起点上,完成了举国经济的腾飞。
把工业、农业放在一块,把城里人、农村人的福利、发展放在一块,哪个不足,补充哪个,负责制定政策的官员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城乡统筹”———意思是,统一规划城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策、资金上平等对待,形成良性互动。
对此,徐冠巨说:“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可2001年我国贷款余额11.2万亿元中,农业贷款仅为5700亿元,只占5.1%。”此外,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基本是农民自掏“腰包”,而“城乡统筹”,就是要将公共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就业、生活保障等等,实现城乡一致,协调发展。
本次两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锡文称“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而“在目前的国情国力下,要将近8亿农村人口都纳入统一的保障体制,暂时还做不到。”
虽然有困难,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赵勇委员认为:“坚决摒弃城乡二元结构赖以存在的种种政策、制度安排”,在人力、市场、信息、产业、文化等方面实现“自主自由交流与平等互利合作”,是实现“城乡统筹”的当务之急。
对此,萧灼基说,农村公共建设,如修桥、修路、供水、排水、建厕、排污等等,往往实行民办公助、以工代赈,这是不合理的。城镇中的公共建设,完全由政府出资,为什么农村却由农民负担呢?从城乡统筹的角度考虑,要增加财政支农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