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争鸣:文学金奖得主,高考作文非得高分不可? |
|
|
| NEWS.SOHU.COM 2003年07月12日00:23 人民网 |
|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推荐】【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关闭】 |
|
|
虽然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工作都已经陆续展开,但有关高考分数引起争议的新闻仍不时见诸媒体。
据7月7日《现代快报》报道,南京一考生高二时曾获得"首届全球华人少年写作征文大赛"金奖第一名,获奖文章被收进高中语文读本第五册。复旦大学看中她的文学才华,希望通过自主招生录取她。但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这位文学天才少女今年高考作文仅仅得了25分(满分60分),属于不多见的低分作文。不但考生及其家长对考分有疑问,此事也引起教育界、文学界学者们的关注。
平时表现优秀并被人寄予厚望的文学天才,作文得了低分,考生本人和家长表示质疑是可以理解的,通过正常的渠道求证释疑也是他们的权利。教育部门本着对考生负责,不致一个有才华的青年因非正常因素淹没,对此予以关注,也是负责任的做法。但是对来自社会的某些质疑的声音,比如有知名作家表示这是一篇好文章,与那些满分作文比较起来毫不逊色,而且更富个性化、文学性,分析文章的主旨,也是契合高考作文要求的,并没有走题;再比如某些媒体报道此事时表现出倾向性:“文学金奖得主高考作文只得25分评分是否得当?”等等,笔者不敢苟同。难道学金奖得主作文就一定得高分?得不了高分就是评分有问题?
应该说,现在的阅卷机制设计还是比较完善的。现在阅卷多采用计算机阅卷,也不是一个阅卷老师说了算,而是两位老师在不同的电脑屏幕上各自独立地评阅一次。当两位老师对同一份试卷的评分相差不超过规定的误差范围时,电脑会自动取两个分数的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得分,否则,电脑将会自动把题调给第三位老师评阅。如果第三位老师的给分与前两者之一的给分之差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计算机会求得这两个最近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该题的最后得分,否则,电脑将自动“报告”该学科评卷负责人,由其裁定该份试卷的最终得分。今年高考陕西一考生写了一篇209字的作文,得了满分,就是全体评判的标准。
惜才是人之常情。但是,认为平时表现好考试就一定好,就陷入了认识误区。我们不能说高考制度本身没有缺点,比如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设计,就带有很大的偶然性和赌博性。但不容置疑的是,尽管高考制度并非尽善尽美,谁都不怀疑高考现在仍然是一个最公平、最能得到社会认可的人才选拔考试。平时表现很好的尖子学生,“关键时刻掉链子”,高考时发挥不好,这种现象有,但也一种极为个别的现象。因为高考不但是对考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检验,也是对考生心理素质和思维机敏性的检验,平时自信心强和成绩稳定的考生失手的几率很少。相反,心理素质不稳定的考生却容易发挥失常。就如同体育比赛,不光是技术能力的较量,也是意志的考验,有些被人看好十拿九稳拿金牌的选手,反而输给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选手,也是这样的道理。
作家们是一些文学素养很高、文字功底很深厚的人,他们对有些作文有不同的认识,那也只是他们个人的看法,并不能评价标准。而且,每个人的着眼点不同,你看好的作文,就一定符合评分的标准?前些年高考过后,有些媒体喜欢组织一批作家或学者来个同题作文,尽管作家们都是大家,但是他们的作文到了阅卷老师那里就一定能得高分吗,一定能合题吗,也不尽然。那位作家认为高考作文应提倡个性化,文学性,但这与高考严格的评分标准并不矛盾。如果考生作文合题,又有个性化和文学性,那么这样的作文肯定是好作文,也会得高分。但如果作文跑题,那么再有个性化和文学性也不能得高分,因为不这么做,公正、公平的原则就不能贯彻,对其它的考生就会不公平。再退一步说,如果高考作文不加限制,只让学生写作一篇能代表自己水平的文章,恐怕如此一来,带来的弊端会更多,更不利于选拔人才。
对于认为不合理的问题和现象,表示质疑是每个人的权利,但这种质疑应建立在科学的推断和掌握充分的证据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推动制度的完善。如果只是凭着自己的感知,就毫无根据地怀疑一切,打倒一切,不但不科学也起不到好的作用。来源:人民网(责任编辑:郭亚飞)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