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中说,中国武术国粹面临失传危险。方正 摄 |
大洋网讯 当世界告别“冷兵器”时代,步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以后,那种富有传奇性和神秘感的“纯粹”武术,更多的只是流传在文学、影视作品当中,成为现代人娱乐消遣的媒介。人们怀疑:传说中可“飞檐走壁”、“切砖断瓦”的功夫是否真的存在?武术这一古老的国粹能否得到有效的继承? 王建中,一位深得少林武术真传,“文革”前就进入少林寺拜师学艺的“老”少林弟子,多年来一直以弘扬少林武术精髓为己任,搜集流落民间、濒临失传的武术绝学,也不断地打击那些挂着少林牌子的投机者,力求把最“原始”、真实的少林武术精华展示给世人。他说他的愿望,就是把宗师们的衣钵接过来,做一个少林武功的集大成者。 4岁习武得少林真传 王建中,法名释延丰,少林寺还俗弟子,现任中国海关国家武术一级教练。1963年,4岁的王建中开始习武,6岁时,被祖父送到少林寺。王建中回忆,当时少林寺已经破落,一些僧人就在寺院附近还俗,少林寺既无方丈也无辈份之分。王建中拜了一位与祖父熟识的少林高僧为师,练习少林拳。“那时候学艺与现在不同,在磕头拜师后,吃住都在老师家,师生亲如父子,教学也完全是嫡传性质的。教学目的也十分单纯,学生没有什么野心,老师传授功夫也毫无保留”。也正因为这样,王建中才得以接触到最地道、最全面的少林武术。 王建中整个少年时代几乎是在少林寺度过的。1971年,王建中走出少林寺,成为职业武术队员。直到1999年,王建中认祖归宗,正式皈依佛门,拜少林寺方丈释永信为师,法号释延丰,成为少林寺“延字辈”的大师兄。 承传少林武学衣钵 走出少林寺的王建中立即显示出了高超的武术水平。早在1983年,他就获得全国武术邀请赛个人全能冠军,比“一代武王”李连杰更早在国内武林绽露头角。 80年初,功夫电影在内地兴起,就在李连杰拍摄电影《少林寺》的前后,王建中也连续接拍了5部武侠电影。他也一度做起了“明星梦”。王建中坦言,由于自己练习的是讲求实用的传统少林武术,多是硬功夫,能切砖断瓦、实战搏击,却远不如李连杰所练的学院派“毯子功”那么优美,不太适宜于影视表演。1986年,郑州组建特警队,于是他就成了国内第一批特警队的教练。 十多年过去了,王建中的同门师兄弟大多凭各自的绝技和少林寺的“金字招牌”,有的发了大财,有的出了大名,而他却一直辗转在教头或教练的岗位上。他的收获就是一批批武艺超群的特警、武警官兵和专业武术队员。1997年和2002年,他先后担任海峡两岸自由搏击擂台对抗赛及中韩散打对抗赛的教练,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还多次作为少林寺武僧团负责人,率领少林武僧赴国外交流表演,为中国武术增了光。 王建中说,虽然教练是一种做“绿叶”的工作,但能将自己所掌握的少林绝技传递下去,让少林武学后继有人,“对我而言,远比赚钱出名要有意义得多。” 身怀绝技甘做园丁 有着1500年历史的少林寺,是中国武林中的名门正派,一直扮演着“泰山北斗”的角色。1984年影片《少林寺》上映以后,少林武术热迅速在海内外掀起一股强大的旋风,各类打着少林寺旗号的武术学校在世界范围内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王建中说,国内外有一部分少林武校是少林弟子创办的,而更多的都是“挂羊头卖狗肉”,所教授的东西完全与少林寺无关。 不仅如此,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林武术自身也正在流失或遭到破坏与篡改。“现在流传的少林功夫,硬气功还比较正宗,但拳路动作多被艺术化和表演化了,这会破坏少林武术。”王建中认为,不仅是少林武术,整个中国武术都潜藏着消亡的危险:国家队教授武术多为新编,表演性强却不实用;现在流行的散打搏击,虽然实用,却技术、路数太少,不能反映中国武术的精髓。 为了挖掘和继承少林武术精华,近年来一直在广东某海关担任武术教练的王建中,一有假期就返回河南,在少林寺地区寻访流落民间的少林武师。去年,在离河南登封市15公里处一个农村里,他寻找到了一个饲养牲口的老人,他从老人那里学来了少林寺中已经失传了“小五枪”;他找到了曾经练习过“少林太祖门”的铁路工人杨崇旺,从他那里学到了罗枪、林枪、锁口枪、青龙剑等罕见的少林绝技;他还从郑州铁路局一位老人那里见识到了完整的“罗汉拳”;从临汝县李拴柱老人那里学到了独门绝技“五虎断门刀”…… 王建中说,很多少林绝技散落在民间,一些身怀独门绝技的高人已经去世,如果不抓紧时间去挖掘和继承,这些宝贵的武艺就会失传。他要把能学到的东西尽量学到手,把这些正宗少林武术形成文字、画成图、拍成照片,然后选其精华编辑成书,让它能完整地流传下去。目前,他正在根据自己掌握的少林武术,着手整理编写《少林真传》。 王建中说,作为当今少林寺的大弟子,自己有责任将前辈们的衣钵接过来,力求做一个少林武功的集大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