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云南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春城晚报摄影部主任。 |
上世纪80年代,我拿起了儿时就梦想的照相机。此后,透过镜头看生活,表达情感,便成了我重要的生活方式。很多时候我在想,为何有许多的人痴情于摄影?它与生计是啥关系?无数次释放快门的时候, 意识中的价值与审美也一同释放,这是人生的一种畅快,它不可替代。坚持吧,尽管它有点“形而上”, 但我爱上它,我就是幸运的,我想! |
生于1979年的某一天,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独身子女,比60版多些“蜜罐一带”,比80版少些就业压力。自幼喜好绘画,摄影从爱好变为职业,并迷恋于摄影器材收集。自认为努力记录着身边的花花草草,庆幸刻在光盘上后目送它们消逝。 |
初次接触摄影时,我认为摄影是文化、是时尚;刚成为摄影记者时,我觉得摄影是激情、是实力、是较量;经一段时间的历练后,我感受到的摄影是坚毅、是果敢、是笑脸、是鲜花;如今,我想摄影是流畅、是优美、是生活、是享受。
同时,摄影对我来说,不单是体力活,更多的是脑力劳动。它需要我“心灵投入”,用心去拍。 |
在摄影圈里,我有一个响亮的外号-----“老黄牛”,这是同仁对我的夸奖和鼓励。
从事新闻摄影这么多年,我所理解的摄影就是用影像传递最让人难忘的瞬间,包括信息量、形象价值、情感表达等。摄影除了体力,还要脑力。对现场瞬间要敏感,抓住这种敏感,才能拍出好的照片。 |
马冲(笔名:开阳),在行走中享受生活的人。本是啃文字的,刚嚼出些味道来,却干了图片编辑的职业。我编新闻图片的角度是平民视觉,还掺杂些美文的意境。在相机十分普及的现在,一幅好的新闻照片除了技巧外,更多的是情感的流露,因为这个世界太缺真情了,我以为。
图片当小说看;图片当散文编,是我追求的方向。 |
云南《春城晚报》摄影部记者。
1989年发表第一幅新闻照片,至今17个年头过去了,爱好变成了习惯,现在一天不按快门,心会发慌!不为别的,时间金贵啊!
作品《母爱比天高》获2004年度《人民摄影报》全国新闻摄影“金镜头”奖金奖。
作品《预防禽流感》入选首届华赛。
获省市级好新闻奖多次。 |
王宇衡,生于70年代末,新世纪元年学会了使用相机。从学校顺利拿到毕业证后的6年时间里,记不清手指和快门接触过多少次。2005年,我进入春城晚报摄影部。在这里,我每天和同事们分享着图片带来的快乐,解析图片给我们的启示。
取景器里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 |
生于70年代初。工作后拿摄像机比拿相机的时间多,摄影成了爱好。一直认为会弄摄像机也就玩得好相机,直到成了摄影记者才发现,两者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对于新闻摄影是工作需要;人文风景摄影是自已的需要。要把工作与喜好相结合就能在摄影上有所贡献。 |
80版人,摄影和足球,本人两大至爱。在足球圈里,人们说我照片拍得好,在摄影圈里,大家都说我足球踢得好。作为自己,自有看法:足球乃发泄和娱乐之物,兼顾强身健体;而摄影,是在记录,干得好自然就会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所以,不想用摄影去争名和利,只想用自己的方式继续记录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