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友富指出,西方世界对东方佛教和儒家文化是心存偏见的。而其实中国的儒释道三家,追求的是修身养性,倡导的是以民为本,天人合一,充分体现出了人性;
因此,在重塑和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时,应该非常重视和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积极元素,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重塑出能够真正代表当今中国形象的标志物和载体…[详细]
就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实现途径,吴友富表示,要通过大力宣传、挖掘和阐释类似“龙凤呈祥”、《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的现实主义风俗画卷,来形象化地表达出中国人民与生俱来的追求美好、祥和的理念与民族文化底蕴…[详细]
取消中国“龙”的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搜狐网为此设置了辩论台:截至目前16:17分共计:10多万搜狐网友参与辩论,其中86094搜狐网友认为:没有必要改变中国“龙”的标志;16114搜狐网友认为有必要,改变中国“龙”的标志,推陈出新;搜狐网友精彩留言16452条…[参与辩论]
在飞机上和两个美国海军军官坐在一排。问他们对从未去过的中国的印象,一致的反应是“商品非常便宜”、“中国菜很好吃”,然后补充一句“中国的发展非常快”;
有一次去看病,女医生看到我戴的珍珠项链,问我哪里买的,多少钱,然后很向往地说“一直都非常想去中国”。一位和中国公司打过官司的“资本家”虽然对中国产品的低价格恨之入骨,可是他最喜欢读的书之一是老子的《道德经》…[详细]
无论是中餐,珍珠项链还是《道德经》,这些独特的“中国特征”都是中国可以提供给美国人和国际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资源。如果中国能够更好地在美国、在国际社会“推销”这样的“文化产品”,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可能会更加友善…[详细]
龙有可能不再是中国形象的标志,消息一出,立即引来了很多人的关注。今晨8时,在某网站上,有关本新闻留言已达405条,其中,持反对意见的网友占了绝大多数。
一位在德国生活多年的网友表示:“我并没有感觉到德国人对于龙这个概念的误解。很多国家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象征,比如德国和俄罗斯的熊,美国的白头雕等等。我想,德国、俄罗斯并不会因为我们对熊的印象而改变他们的标志。”;
还有网友认为,中国的“龙”不应译成“Dragon”,问题不是中国龙本身,而是应给中国龙找一个更合适的英文名字。
在反对声中,少数网友持支持态度:“我不喜欢把不存在的动物作为图腾,那代表着虚幻和没有未来。”…[详细]
龙,从来就是一种十分神奇、十分虚幻,却始终与中华民族形影不离的动物,传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更使得有关中华龙的起源,成为了人们趋之若鹜的问题和课题。
古往今来,从普通老百姓到声名显赫的大学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龙卷说、雷电说;鳄说、鱼说、海马说、蛇说、穿山甲说、恐龙说、牛说、胎儿说,甚或各种动物综合体的神化……近年又出现了金龟子幼虫蛴螬说等;
中国文明最终是在中原地区完成。夏商开始,中国由黄河流域的华夏民族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大统一国家。政权统一,也决定了意识形态渐趋统一…[详细]
·联合早报:“中国龙”与“美国鹰”的和平较量
·哥斯达黎加前副外长解读中国龙:迥异于西方世界
·法国《费加罗报》:中国龙和印度象的双赢
·西班牙报纸:中国龙的前进步伐
·腾飞的中国龙--专访韩国驻华大使金夏中
·华裔女博士论文《防守的中国龙》挑战美国偏见
·郑必坚谈中国崛起:“中国龙”不是“北极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