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可自拔”地陷入中医药 |
“可能是当时年轻,血气方刚,凭着一股热情”,李嘉音直接找到北京同仁堂洽谈,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工作,北京同仁堂把台湾的总代理权交给了这个“黄毛丫头”。同时,李嘉音与北京同仁堂合作,在北京投资成立同仁堂太丰制药有限公司,出任董事副总经理。
她使“北京同仁堂”成为海峡两岸的第一个商标认证。而直到2004年1月3日,同仁堂台湾分店才正式开业,这距离李嘉音与同仁堂签订合作协议已经有十几年了。 |
|
|
李嘉音是个外表秀气,但内心非常执着的人。许多事在她手里,是一定要做成,同时一边摸索一边创新,做前人没有做过的。
做中药的人很多,但她的中药事业跨越两岸三地。她把北京的同仁堂产品卖到了台湾,她还要在香港做药厂,生产现代中药,把中药推向世界。这几年,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香港,放在了跟同仁堂在香港的合作。
2003年正是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李嘉音选择在港设厂,要面临比内地提高两成的成本,但作为香港人,她对香港有足够的信心。她认为,作为亚洲商业中心的香港,拥有完善基建、专业人才、重视知识产权、金融法制健全等多方利好因素,再加上大埔工业园规划完善,拥有较高楼层及较佳的工作环境,配套设施及服务也属齐全,这将有助公司及其他投资者缔造一个理想的营商环境及进一步提升产品素质。她相信,香港汇聚中西文化,拥有国际都会的地位及形象,能有效地把公司的中成药产品推向世界…[详细] | |
|
早在1999年香港特区政府就提出建设“中药港”的计划。政府的支持,让李嘉音的信心更足,她愿意为推动这个计划的实现踏出实际的步伐。她说,香港在回归前,港英政府排斥中医药,一点生长的土壤都没有,而如今,在香港特区政府的支持下,她希望香港中医药与国内优势结合起来,为大力弘扬中华传统中医文化尽份力,让它在香港拥有一片沃土,让中医药学得到很好的传承,并走向世界。“我总觉得中医药是一个有根的产业,中医药在香港走向世界的话,也是在推广香港。我们香港有理由成为一个国际中医药中心。”
做中药近20年,李嘉音一直锲而不舍。她知道,有这种精神,如果把精力放在做地产上,得到的财富可能更多。但她却坚持"意义不同"。她说,做中药能够帮助人类解除痛苦,她心中的满足感和欣慰,不是钱能衡量的…[详细] |
|
|
一谈到中药,温文尔雅的李嘉音手势就开始多起来。她自己也不由笑自己:“我的朋友们都说,一说中药你就来劲。”
李嘉音的舅舅是国民党老将军,因为这个缘故,李嘉音在90年代之前,经常频繁往返于海峡两岸,当中也多次受台湾朋友所托,帮忙购买北京同仁堂的中成药。有一天,一位朋友突然来电求援,说是父亲病危,急需北京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救命。中午接到朋友的电话,李嘉音立刻拿上药赶往机场,不料因为当时两岸并没有开放中成药,没有乘客肯帮忙带药去台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看只剩最后两个航班了,李嘉音手捧救命药,急得直掉眼泪。最后终于有一位热心的台北导游答应将药带去。那位老人当晚服用后,真的被救活了。 这件事情给了李嘉音很大的震动,如今每当想到这件事,她依然会掉眼泪,“太刻骨铭心了。中药丸是可以救命的,我觉得做这个产业是很大的功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