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冯雪峰是左翼文坛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新星,左翼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公认的“鲁迅学”权威。他的经历深深打上了过去那个时代的烙印。丁玲曾说:只有这个男人燃烧过我的心。 他与周扬的恩怨长达半个世纪,他与鲁迅相知相契,是党与鲁迅的联系人,他与丁玲的感情没有结果。新中国文艺领域的大事,基本他都经历了。 |
|
<人物档案>
姓名:冯雪峰(原名福春)
|
★★ “一个能够影响鲁迅的人”——党和鲁迅的牵线人 其实他就是个诗人。 他的起点是1921年晨光社诗人,后来和应修人、潘漠华组成湖畔诗社,到晚年他也说:“我最看重的是诗人的头衔。” 冯雪峰生于浙江义乌一个山村的普通农家。这里古属越国,是著名的“报仇雪耻之乡”。冯雪峰从小感染了故乡“民风的强顽”,渐渐形成了质朴、耿直、倔强的个性气质。 牛汉曾说道:冯雪峰其实是个重感情的人,他内心非常非常单纯。冯雪峰早年时期写的湖畔诗,荡漾着少男少女的真情。 1927年,发生了“四一二”反革命事件,革命队伍里不少怯弱者有悲观动摇,就在这考验人的严峻时刻,冯雪峰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不久他在上海经柔石介绍认识了鲁迅先生。柔石与冯雪峰一起在浙江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因酷爱写诗而结为好友。柔石去北大读书后,冯雪峰也随之赴京,他拿了北大的旁听证,和好友一起听鲁迅上课。鲁迅在故宫博物院搞研究时,冯雪峰被柔石介绍过去“打小工”。 在柔石的陪伴下,冯雪峰于1928年12月8日第一次与鲁迅见了面。自此,两人无话不谈。据冯夏熊(冯雪峰之子)分析,冯雪峰的父亲仅比儿子年长17岁,家中并不怎么支持他读书,所以当他遇到比自己大22岁的鲁迅之后就特别契合。“两人说话口音不同,但是互相听得顺耳。两人经常彻夜长谈,培养出深厚的情谊。 冯雪峰也成为毛泽东和鲁迅牵线搭桥的人,根据党的指示,冯雪峰劝说和追随鲁迅,参加了不少革命活动。鲁迅到上海不久,参加过中共领导的济难会的活动,并捐过几次钱。鲁迅参加中共领导的第一个社团组织是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并是该盟的发起人之一,公开向社会宣告了:他站在中国共产党一边。接着,鲁迅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作为发起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鲁迅还参加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活动,以及由冯雪峰具体筹划的国际反战大会等活动。 鲁迅参加这些重大的社会活动,使鲁迅进一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也使中国共产党进一步了解了鲁迅。而对冯雪峰来说,因为使毛泽东及党中央了解到他与鲁迅的关系,所以,在1936年中央派人到上海开展抗日工作时,他就成为他们眼中最合适的人选。[详细] ★★ 集中营一支燃烧的火炬 “我心中有一团火/我要投出到黑夜去” 那是1941年1月间。“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特务在闽浙赣等地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这次大逮捕震动了金华的文化界与新闻界。一位好心人给正在浙江义乌老家的冯雪峰写了封信,通报了金华大逮捕的消息,要他多加小心。不料这封信落到了军统特务手中,2月26日的黄昏,冯雪峰被逮捕了。 “火!哦,如果是火!/你投掷在黑夜!/你燃烧在黑夜!// 我心中有一团火,/我要投出到黑夜去!/让它在那里燃烧,/而让它越燃越炽烈!” 诗为心声。冯雪峰要求自己在黑暗无比的集中营里,成为一把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狱中战友们的斗争道路。 尽管经常在病中,他却始终关怀着狱中地下党领导的对敌斗争,通过可靠的渠道,对同志们提出各种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地下党的领导人也知道冯雪峰是个老党员,遇到重大问题,便悄悄去向他请教。 在上饶集中营里,新四军被俘干部是对敌斗争的主力军,以他们为主,在1942年5、6月,曾先后发难了两次集体活动,都基本上获得成功。也有些同志采取了分散越狱的办法。冯雪峰体弱多病,对他来说越狱是困难的。但他始终积极鼓励和支持战友越狱,有几个同志就是在他的直接帮助下,跳出了虎穴。 面对着国民党特务的迫害,他决心以方志敏烈士为榜样,为革命奔赴那悲剧而毫无惧色。[详细] ★★ 为《保卫延安》做的那些事儿 1951年,冯雪峰受周总理的任命,出任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任社长兼总编辑,还担任《文艺报》主编。 周恩来指示配给冯雪峰一辆专用小汽车,而冯雪峰只有到中南海开会等重要活动时才偶尔坐坐。下雨天他坐车回家,到胡同口就下车,走回家去,怕车轮溅起的泥水落到行人身上。 1954年,一部正面描写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问世。这部作品再现了解放战争延安保卫战中的几次著名战役,刻画了周大勇、王老虎、孙全厚等一批解放军优秀指战员的形象。这部小说就是由当时在新华社新疆分社任职的杜鹏程创作的——《保卫延安》。 冯雪峰对《保卫延安》非常喜爱,不仅痴心阅读,与人告知,他还以满腔热忱,奋笔疾书,将他的感受酣畅淋漓地表达出来。第14、15两期的《文艺报》上,刊登出一篇2万字的评论文章《〈保卫延安〉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收到《保卫延安》打印稿时,冯雪峰找杜鹏程到家里深入谈了几次。从生活到艺术技巧,作品缺陷及艺术并存的联系等。说到小说的特点时,冯雪峰指出:“你写东西是创作,读者读作品也是在进行创作。要相信和尊重读者。要含蓄,要让人有回味余地,不要一有机会你就跳出来讲一大套道理……” 因为《保卫延安》,杜鹏程与冯雪峰建立了诚挚的友谊。1954年夏天,杜鹏程要回西北了,他前去向冯雪峰告别。冯雪峰取出两册影印本《鲁迅日记》,又取出自己的作品《论文集》和《雪峰寓言》赠送给他。当听说杜鹏程要到建设工地去,准备书写新的历史时代时,冯雪峰很高兴:“到生活中去,这是最根本的;离开群众,不管怎样有才能的人,也会一无所为。”[详细] ★★ 念念不忘 渴望恢复党籍 “从此永除壮士籍,徒然怅望将军旗” 1952年,俞平伯重新出版了《红楼梦研究》。两个青年评论工作者写文章问《文艺报》能否批评俞平伯。《文艺报》作了转载,并由冯雪峰起草编者按,指出:“作者的意见显然还有不够周密和不够全面的地方,但他们这样地去认识《红楼梦》,在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被指责为压制新生力量,文艺界批,学术界也批。冯雪峰只好写了检讨。后因“胡风事件”被开除党籍,撤销了人文社社长兼总编辑等职。[详细] 冯雪峰的家也从苏州胡同搬到梯子胡同了。离开苏州胡同的小院时,他把公家的东西都还了,包括沙发、地毯、书架。而他的新家,简简单单,桌上摞着一些书,有《鲁迅全集》还有其他一些书。 他在人文社做了一个普通编辑。白天,在一间小屋里尽责地做要他做的事,但内心渴望日夜煎熬着他,他多次请求恢复党籍。 文革中,年逾花甲的冯雪峰在湖北咸宁向阳湖畔劳动改造,工余时间,除了看书,常常坐在大枫树下,静静地深思。后来,由于他与鲁迅先生相知甚深,最了解鲁迅,就让他做些校订《鲁迅日记》一类的工作。 1976年1月30日,冯雪峰因肺癌晚期不治,与世长辞。1979年,他的追悼会上,中央领导人送上了花圈,在他的骨灰盒上,覆盖上了他终生相依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详细]【本专题内容来自人民网、中新网、中国网公开报道】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