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腿硬汉,这是保定农民郑艳良人生中最残酷的标签。
因患病后右腿坏死,这名46岁的汉子在床上等死三个月,深陷贫穷和病痛带来的绝望之中。去年4月,腿里钻出的蛆刺激了他,他终于狠下心来,自己动手,锯掉坏腿。
虽然左脚还在继续溃烂,但他的身体奇迹般地好转起来。他成功地救活了自己。一年半后,真正的救赎姗姗来迟——媒体报道了这位锯腿硬汉,引发全国舆论关注,当地政府随后介入,承诺会帮助他继续治疗。
这个颇具黑色幽默的故事,读起来令人五味杂陈,并不是每一个病患,都有郑艳良的好运。当一个农民要被迫锯腿自救时,真正要反思的是整个社会。
保定市下属的东臧村,距市区只有十几公里,却似乎被时代所遗忘,村中一片装修落伍的民宅,路边晒着玉米粒,剥下来的玉米皮混着尘土,在墙边随风打着转儿。
一年前的4月14日,46岁的郑艳良决定锯腿。此前他因患双下肢动脉血栓,右腿坏死并逐渐腐烂,疼痛折磨了他三个月,日夜不息。
那天上午11时许,他锯掉了那只带来无限痛苦、夺走所有尊严的坏腿,右腿只剩下15公分。
哀嚎息止,郑家住了快30年的老院子里,肿着眼的女主人沈忠红推开房门,往平房东侧一把生锈铁梯上,挂一只发黑的面粉袋。她的手一直在颤抖。
袋子挂上铁梯后,很快显出脚掌的形状来——这是郑艳良的断腿。
郑对它厌恶至极,锯下来后,甚至不愿意多看它一眼,“扔了吧,扔到庙前的垃圾坑里去”,他嘱咐妻子。
这位胖胖的、平时很有主见的女人,从震惊中恢复过来,“给狗叼走糟蹋了”,她琢磨着,在东臧村,村民们讲究死后留全尸。
她先把袋子挂在了屋外的梯子上。生病前,丈夫的脚板曾经无数次踏过这架梯子的每一层,在房顶晒玉米,处理破烂的塑料防雨布。如同村里的每一个精壮男子,他是家里的劳动主力。他心疼患有高血压和心脏病的妻子,平日里,即使在砖窑工作很辛苦,他回家来也从不歇着。
但沈忠红很快就觉得受不了,“太吓人”,脚掌的形状太清楚,推开门就会看到,第二天,她连忙给摘了下来。
最后,在家人的建议下,袋子藏进了墙边一只破了洞的陶瓮内。锯腿次日,郑艳良左腿病情恶化,脚掌牵着半截小腿直接脱落。沈忠红也把它们装进了陶瓮的袋子里。
郑家院子里保存断腿的陶瓮。
烂腿的诅咒,是在2012年1月缠上郑艳良的。
那是正月初六,村子里最闲适的时光,砖窑和地里都没活儿,白天,郑艳良一直在家玩牌,晚上,臀部和大腿却突然剧痛,无法走路,在家人陪伴下,他辗转村卫生室、保定市和北京的医院,最终,在北京301医院,他被诊断为双下肢动脉血栓。
“医院说,要治的话,一次性支付30万押金,后续治疗估计要百万”,郑艳良回忆,当场他就选择了放弃,回村。他没钱。
临走时,医生告诉他,今后会很痛,如果能扛过去就没事,不然最多只能活三个月。
右腿果然很快成为噩梦:最初是出现紫斑,随后逐渐变黑腐烂,流脓。
村卫生室所当时就在郑家斜对面,负责人郭明静经常去郑家为他打止痛针,“印象太深了”,她回忆,病情发展到后来,郑艳良腿部黑皮下基本没了肉,能看到骨头和筋腱,卧室里充溢着臭味,“我经常回来就吐一盆子”。
“那比锯腿还痛苦”,这位善良的医生连连摇头。她曾为郑家提供了几千元的帮助。
最后,连医生都不敢进屋了,郑妻沈忠红回忆,她学着给丈夫打止痛针,还从村里的小商店买来成人尿不湿,加上纸,垫在丈夫坏腿下,严重时,每半小时就要换一次。换下来的废料,她都在院子里烧掉,“能烧出黑油来”,刺鼻味道弥漫在院子里,如同死亡的阴影。
最绝望的时候,她觉得丈夫快要断气,悄悄备好了丧服。
郑家所在的这座村庄,户籍人口有2500人,但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入夜后,郑艳良的惨叫在这座寂静的村庄中飘荡。有人害怕,少人问津。
锯腿的头一天,郑艳良突然发现,腿上有些异样。在只剩少许黑皮连接的脚踝处,能看到里面的白色东西,像是蛆。他不想继续忍下去,他知道床下,有一把平时锯铁用的小钢锯。
次日上午,郑艳良决定行动。“把钢锯给我,我要把腿锯了”,他粗声粗气地对妻子沈忠红说。沈不干,两人嚷嚷起来,女儿把母亲拉到了西厢房。她们都以为那只是一句气话。
郑艳良开始自己动手。他使劲挪动到床边,弯腰够着钢锯,床头的破鞋盒里有一应药品:消毒用的碘伏、棉花、纱布等。他用毛巾包裹上痒痒乐,塞进嘴里,拿起头一天挑开黑皮时用的红色塑料把儿小刀,开始了“手术”。
钢锯在骨头上来回拉动,钢锯断了,他用剩下的一半继续拉。他咬掉了一颗牙,但已无暇理会。
十几分钟后,沈忠红听到丈夫喊她过去,房间里的情景让她惊呆:地上有一截断腿,床上有小半碗血,床边的桌子上放着牙齿。
“你收拾一下吧”,丈夫的声音依然很冷静。
沈忠红哭了。
郑艳良用毛巾包裹上痒痒乐,塞进嘴里,拿起头一天挑开黑皮时用的红色塑料把儿小刀,开始了“手术”。图片来源:财新网
锯腿后,郑艳良的身体莫名其妙地好起来。
“脑子清醒了,能吃饭了”。锯腿后半个月,他第一次在门口的躺椅上,晒了2个多小时太阳,赶集的村民路过时偶尔会跟他寒暄几句,“太痛快了”。
此后慢慢好转的身体,让郑艳良丧失已久的信心回来了,他想活下去。但左腿还在继续溃烂。他知道,光靠锯子解决不了问题。
花30元买来的半导体收音机,一度给他希望——当地电台里有档“有事您说话”栏目,能帮听众处理难题。照着栏目公布的电话,他拨了过去,说明自己的情况。
但很长一段时间,郑艳良都没有等到下文。因为家中没钱,18岁的女儿辍学出门打工了,“实在没办法了”。
戏剧性的转折,在今年10月突然出现:《燕赵晚报》记者汪洋拨通了他的电话,随后与另外两家当地媒体前来采访。
10月10日,新闻稿发布,很快被网络媒体转载。“保定硬汉”的故事吸引了更多媒体,多路记者赶赴东臧村,随后,多个政府部门也介入,为郑家提供帮助。
10月11日, 两股力量汇集在一起,形成高潮:数十人挤在郑家小院里,“哎呦,人太多了”,郑艳良回忆着,“院子里都是人,看不过来,最后医生说,得赶紧走”。
直到下午5时许,救护车带着郑艳良“逃离”现场,前往保定市第二医院住院,一路疾驶扬起的尘土中,数辆媒体采访车紧跟其后。
在车上,郑艳良想起了最难熬的那几个月。他夜夜哀嚎,但没几个人登门看望。
在医院,农民郑艳良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待遇。
他被安排在了9层的病房,最初是四人间,由于探望人员过多,医院腾空了其他三张床,次日下午,他又被转移到带独立卫生间的病房。入院期间,县里安排了工作人员全程“陪护”。
他见到了很多官员。11日下午,河北省红十字会秘书长赵书平等人亲自送来救助款25000元, 保定市卫生局副局长、市第二医院院长葛长青亲自察看了他的病情,许诺医院会制定治疗方案,并告诉他不用担心费用问题。
他尽可能耐心地配合着领导探望和记者采访,但偶尔也会爆发脾气。13日傍晚,在向记者讲述一段关于低保金的不愉快回忆时,“陪护”工作人员试图打断他,他毫不客气地嚷了起来,“你听我说完咧怎么回子事咧!”工作人员不敢再插话,过了一会儿,还是讪笑着帮郑艳良补充“你肯定记错了”。
郑艳良与妻子在医院。
郑艳良不敢想未来的事。他希望能安上假肢,但只是希望而已,“走一步看一步”。
此前,有上海的医疗专家称,郑的情况,安装假肢的希望不大。
这位胆敢锯腿的汉子,面对未来的生活,一筹莫展。
在东臧村,这几天,不断有好心人找到郑家,送去牛奶、食用油和钱,有人甚至专门从天津开车过来,“自己送比较放心”。
75岁的郑父和70岁的郑母负责接待他们。两位老人都患有高血压,见到年轻人时,郑母总是亲切地拉住对方的手,但身体控制不住地哆嗦。
郑艳良的家临街,窗户上糊着塑料布,积年尘土,严严实实挡住了光线。在两位老人的房间里,土炕上褥子已经脏得看不出颜色,土暖气管上,有好几处明显漏水,用剪开口子的油瓶子接住。
郑艳良曾经很努力地改变家庭现状。“我是家里第一代农民工”,郑艳良回忆,十几岁时他就外出打工,80年代,他在北京刷过7年油漆,后来嫌每天挣3元工资太少,不够吃饭喝酒,又回到老家来工作。
在老家的砖窑厂,他干了十来年,每年工作八九个月,工资1千元左右。加上家里4亩地每年四千元左右的收成,一家人能勉强维持生计。
他以为日子就会这样平静地过下去,这两年砖窑厂开始涨工资,自己挣得没准会越来越多。但他不曾想到,在突发的疾病面前,这个小家庭是如此脆弱。
放弃治疗前的最后一站,他坐上花3800元高价租的救护车,往返了一趟北京。躺在车里的他,甚至没来得及看一眼这座他干过活抽过烟喝过酒的城市。
郑艳良的经历被曝光后,引发了很多人的感触,这并非个案,搜狐网友“梁发芾”写下一段这样的评论:
“这让我想起家乡的几个病人,一个中年张姓,摔断腰后知道治不好,成为家人累赘,就绝食而死;另一个老年安姓,半老年,不知何病,也知道治疗是白花钱,绝食而死;一位南姓,哑巴,半老年,得病后知道治不好,绝食而死。另外一位梁姓老人,摔坏骨盆,以为必死,就绝食,却受不了,又吃饭,躺了几个月,自然痊愈,现在还在干农活,已经十年了。”
放弃,是很多农村重症患者为了保全家庭做出的无奈选择。在东臧村,村民们称,得了大病基本就是回家等死,在医院耗着也是浪费钱。
事实上,早在2007年,郑艳良已经参加新农合医保,每年交10元钱,一年内生病住院可能按比例报销门诊和住院费。因此,郑艳良患病后,如果入院治疗,可以享受医保给予的部分救助,但根据政策和相关手术费用,郑家仍需自付7万元。对于这个年收入仅1万多元的家庭,这仍是个天文数字。
郑艳良说,从北京回来后,他并没有向政府部门主动求助,“他们能给的就那么多,不顶事”。他有时也看电视,新闻联播里那些词听不太懂,也感觉离得很远。最终,他选择了用一把锯子自救。
郑艳良没有告诉过妻子,在锯腿之后,他经常会做同一个梦。
梦里,坏掉发黑的右腿还挂在他的身上。他依旧能走路,但他知道那是一条早该切掉的病腿。
郑艳良希望能安上假肢,但只是希望而已。图片来源:财新网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