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这样一位外交官:他曾作为中方代表团团长,主持“鲜核问题六方会谈”,为稳定东北亚局势而斡旋;他曾在中日关系陷入僵局之时,出使日本,进行了最艰难的“破冰之旅”;他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竭力加强两岸交流。他就是王毅,曾被誉为”新派外交官”。
在中国遭遇敏感而棘手的外交问题时,他的身影频频出现,而今,他成为新任外交部长,人们满怀期待。
他上任后面临的最重要难题之一,便是中日关系。 他曾说,要“带上满满的智慧” 和“刚毅正气”,去突破横亘在中日之间的种种困难。那么,在未来的中日博弈中,新部长又将如何落子?
在外交部不少新人眼中,王毅和其他领导一样,有些谈吐严谨,喜怒不形于色,让人难以琢磨他的想法。但了解王毅的人,说他“非常聪明,头脑清醒,条理分明”。
这些经历可能源于王毅早年的个人经历。1953年10月出生在北京的王毅,年仅16岁时就前往北大荒,度过了艰苦的知青岁月。
1977年秋,王毅考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专业,成为“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入学时他年龄已25岁,在同学中算是年龄较大的,因而一进校就担任班长。王毅的同学王小平回忆,当时王毅已“非常成熟”,相貌端正,举止稳重,考虑问题深思熟虑,风格与众不同。
1981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外交部亚洲司,自此,王毅开始了职业外交生涯。2001年,他成为外交部最年轻的副部长。
对于公众而言,人们对王毅的熟识源于当时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
朝核问题由来已久。从1990年代开始,美国根据卫星照片怀疑朝鲜有研制核武器的设施,要对其进行检查,朝鲜则反称美国在韩国部署核武器威胁朝鲜安全。朝鲜半岛的核安全问题成为影响东亚政治形势和地区安全稳定的重要因素。
2003年8月,在中国的努力斡旋下,中、朝、美、日、韩、俄六方会谈终于在北京举行。此时会场上出现了一张“英俊面孔”,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毅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
在三轮六方会谈中,王毅作为东道国的代表团团长,其长期积累下来的对亚洲问题的掌控能力,在这个时候得以充分体现,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三度导演了六方代表集体握手的历史性画面,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前台风光的背后,是许多事无巨细的工作,王毅以他的机敏和韧性,多次在关键时刻挽救危局。据知情人透露,第三轮会谈开始不久就遇到几乎“崩盘”的难题,美方几乎买好了机票准备退出,以王毅为代表的中方,通过艰难的协商和说服,终于使美方重新回到谈判桌前。
会谈中,王毅一直显得很精神,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以带病之躯出席会议。三个月前,他还躺在医院里,接受了一次摘除良性肿瘤的手术,随后还住院休养了约一个月。
朝核六方会谈下来,王毅已拥有明星般的知名度。日本《新华侨报》说,王毅作为中国新一代外交官的领军人物,是中国外交战线升起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外交部老干部们对他的印象是:思维活跃,知识面广,善于吸收借鉴学界的新理论、新观点,勇于承担责任并善于与媒体沟通。因此,王毅被称作“新派外交官”。
2004年2月28日下午,第二轮北京六方会谈在钓鱼台国宾馆闭幕,中国代表团团长王毅举行记者招待会。新华社/图
2004年9月,王毅出任中国驻日大使,当时中日关系正处于低谷,媒体不约而同用了“临危受命”这样的词语。
当月10日,王毅在大批日本记者的包围中出现在东京成田机场。上任第二天,《朝日新闻》配发了王毅的大幅照片,其介绍甚至详细到了这位新任大使曾经在东北农村锻炼劳动时的艰苦生活。
中国人民希望,王毅能风度翩翩地周旋于日本朝野,渐渐化解两国之间的冰障。然而严峻的国际形势,让这一愿望达成艰难。
一个月后,王毅在东京日本记者俱乐部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靖国神社问题已超出日本内政的范围,是一个涉及是非曲直和国际正义的严肃的外交问题。”
话音未落,同一天,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议会答辩中说,“作为日本人,对战殁者致以应有的敬意,表示诚恳的感谢,决不是什么坏事。”而第二天,就有79名日本议员前去参拜靖国神社。
同年12月,因日本给李登辉发放签证,王毅和日本外务省进行多次交涉,言语犀利:“日方如一味制造难题,挑起事端,必将自食其果。”
一些日本媒体用了“语带威胁”来形容他的发言,甚至表示“怀疑王大使对日本抱有的善意”。
在“政冷经热”、高层互访几乎中断的复杂形势下,王毅开始去触摸和改变坚硬的现实。他发言表示,要“带上满满的智慧”前往日本,去突破横亘在中日之间的种种困难。
王毅走遍日本,进行了超过百场的演讲,邀请日本民众到中国使馆“走邻居”。
3年间王毅作了多少场演讲?大使馆相关人员的回答是“数量惊人”。“针对不同人群,王毅大使要准备不同的演讲稿,很有文采。”大使馆相关人士介绍说,“这是前几任大使做不到的。”
“在大多数情况下,面对日本民众,王毅都说日语。而且,他的日语很高雅。”共同社资深记者河野彻说,“王毅特别了解日本的想法,也坚持中国的原则,但最难得的是,他能把中国的想法,以日本人能接受的方式说出来。”
中国大使馆另外运用的“日本人能够接受的方式”,还有很多。
2004年11月,中国驻日使馆举行了和“日本邻居”的“恳亲会”。“中国和日本是近邻,使馆和今天来的朋友也是近邻。”会上王毅说,“各位高邻对中国有什么需要了解的,可以轻松地和我们交流。”
“王毅的演讲经常很煽情。”《日本新华侨报》记者黄文炜说。
黄文炜也注意到,在这类活动中,王毅几乎从来不吃饭,因为一直有人排队要跟他合影。“任何人要和他合影,他都尽量满足。”“他也很配合记者拍照,左边看看,右边看看。特别是很多日本女记者总喜欢去采访他,因为觉得他很帅。”
“不少场合,按照既定规格,是不需要大使亲自出席的,但是王毅都去。” 供职于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刘迪介绍说。他称王毅的这些工作为“苦心贡献”,因为“尽管有时候不出头露面才是聪明的做法,但是在中日高层关系到这步田地时,在民间交流方面,大使不出面,谁出面呢?”
王毅谦和、有节制的“中国式”的笑容出现在东京的各个场合——对于日本人而言,“有节制”是中国人典型的美德。日本朝野都对这副中国面孔给予了异乎寻常的关注,“王毅急速的行动说明他急于打开中日关系的僵局。”日本外务省官员评论说。
2006年8月间在东京举行的第二届“东京-北京论坛”上,王毅在演讲后,首先与安倍晋三握了手。一个月后,安倍接任日本首相,继而到访北京,中日高层互动的坚冰开始消融,随后又迎来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日融冰之旅。
坚冰变为暖流,并非朝夕之功。三年后,当王毅结束大使任期之际,他不无感慨地说,中日关系“走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新加坡《联合早报》也曾评价:中日关系的某些死结绝非一两个人可以解开,但无论中日积怨有多深,作为亚洲乃至全球的重要国家,中日保持正常的国家关系依然是双方的主流意见,这正是王毅可以有所作为的基础。
中国驻日大使王毅与日本横滨山手中华学校的华侨学生们交谈。 新华网/图
2008年6月3日,刚完成“破冰之旅”不久的王毅又有了新的使命,这次依然是“烫手山芋”。他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中台办)、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国台办)主任。
外交系统的人当国台办主任,在外界看来透露的讯息可能是:大陆准备与台湾展开谈判,不论是事务性的协商还是政治性的谈判。
时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的秦刚则解释称:“这是正常的工作安排。王毅先生曾经是一名外交官,但他是中国人,是一名中国的外交官。”
“深感责任重大,工作光荣,使命艰巨。”走马上任后,在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王毅感慨万千。
在王毅的推动下,两岸人员渐渐加强了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进程。
在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过程中,王毅努力创造条件,寻求解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力图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
就两岸关系形势,王毅说了三个“来之不易”:一是两岸关系重现光明来之不易,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二是两会商谈得以恢复来之不易,需要我们不断向前推进;三是中华民族复兴机遇来之不易,期待两岸同胞携手共进。两岸同胞都是炎黄子孙,同属中华民族。
新任中台办、国台办主任的王毅一直是台湾媒体的关注对象。在台湾媒体的笔下,王毅长相英俊,“相貌堂堂,风度翩翩”。做人方面,“人情味浓、待人真诚”,“相当的平易近人”;“举手投足都令人想起早年的周恩来”。
在钓鱼岛问题沸沸扬扬之时,国台办主任王毅适时发声,称两岸民间对维护领土主权及钓鱼岛问题上有很多共识。
种种努力,让王毅在任期内受到好评。而今,新任外交部长的他,让人们充满期待:中日之间的坚冰,能否再一次被打破呢?
(部分资料源自《人民网》、《环球》、《新京报》《海峡之声》等)
王毅被台湾媒体称为“举手投足都令人想起早年的周恩来”。 人民网/图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