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汤唯被骗21万追踪:剧组均收诈骗短信 只她上当

前天,演员遭遇电信诈骗,损失达到21万元,引发网络热议,很多网友在震惊之余纷纷表示:女神好单纯!昨天,重整心情回到电影《三城记》剧组拍戏,剧组为了保护免被骚扰,临时调整通告,让媒体扑空。而记者从剧组获悉,一到片场居然主动提及"被骗"一事,说了一句:“大家都知道了吧!”随后她很轻松状态开工拍戏。此外,剧组还传出不仅收到电信诈骗,同组还有其他工作人员也有相同遭遇,不过只有一人“中招”![详细]

电信诈骗面前,高知、大妈人人平等

电信诈骗,容易上钩的除了老人还有知识分子

武汉警方曾分析当地2013年下半年发生的电信诈骗案件,归纳出最容易上当的三类人群:老人、高知人士、宅女。其中20万元以上电信诈骗案受害人中,55岁以上的人比例最大,占78%;从事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知识分子占50%;女性占61.4%;无工作或退休长期在家的占64%。武汉市公安局高级心理咨询师汪少萍分析说:“这三类人群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工作圈子相对狭窄,与外界接触较少,较容易受骗。” [详细]

哪一种手段最能骗人?贪小便宜早已退出舞台

从诈骗手段来说,北京警方曾做过分类统计,法院传票类诈骗占了36%,假冒熟人诈骗占了近20%,刷卡消费诈骗、退税诈骗等其他类型每种所占比例都不足10%。电信诈骗中,利用贪便宜心理行骗的很少,大多受骗者是因为对公检法机关有畏惧,为了避祸落入圈套;在冒充熟人诈骗中,则多是因为亲友、朋友间帮忙的心理。[详细]

女神上当因为太纯?电信诈骗没你想的那么弱智

有网友戏言:“普通大妈被骗你们就说她蠢,汤唯被骗你们就说她纯。”事实上,电信诈骗团伙的手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弱智,当受害者的个人信息被骗子们摸得一清二楚,不管你是普通人还是女神汤唯,都难免被他们牵着走。

分工明确,流水作业:有人扮警察,有人反侦察

去年12月末,上海警方破获了一起涉案金额高达2000万元的跨境电信诈骗案。“这是一个分工明确,已完全公司化运作的电信诈骗团伙。”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二支队副队长韦健说。犯罪嫌疑人藏身的别墅内分布着三组不同层级的“员工”:有人假扮电信员工、邮局工作人员与受害人通话,称受害人信息被冒用;接着,再有人假扮“警官”,要求受害人转账至“安全账户”;如果受害人不相信,则由所谓的“检察官”继续诱导受害人,称其已被网络通缉、追查。所有通话内容都经过事先训练。警方还发现了模拟受骗人问题的手册,其中还有专门针对警方的反侦查手段。[详细]

私人定制诈骗方案:个人信息在手,女神也得被牵着走

有一种声音认为,电信诈骗者之所以能得手,是因为受害者“太傻太好骗”。这种指责有些本末倒置,受害者缺乏甄别骗局的能力显然只是一个次要的因素,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受害者的个人信息早已被骗子们摸得一清二楚。

有些诈骗团伙甚至根据被诈骗者的资料,“量身定制”了一套环环相扣的诈骗方案。在你家附近设立基站,打来5位数银行官方电话你怎么破?伪造号码明明就是你爸你妈手机号,说躺在医院而你又不在身边怎么破?知道你出生年月、公司地址、每月薪水、喜欢上网买什么、几点出行、上班行经路线,你又怎么破?这是一个习惯了不见面交易的网购年代,网络改变了信息的存储方式,改变了人们的支付心理乃至交往和信任模式。骗子太精,每个人稍有不慎都有可能“中招”,汤唯被骗也并不稀奇。

引进高端“人才”玩心理战:被害人多过度自我保护

专家特别指出,犯罪分子一般都是利用受害人担心亲友安全、过度自我保护等心理实施作案。比如,骗子会分别冒充法院、公安局工作人员,称受害人卷入一起涉黑涉赌资金案,必须缴纳保证金才能取保候审,并通过传真拘留证等方式取得信任,还在电话中反复强调,“此案为督办的大案”,不能向任何人透露消息,否则“罪加一等”。这样营造出的神秘气氛往往使受害人深信不疑。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抱有侥幸心理,觉得电话诈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清华大学心理学专家田林说:“电信诈骗团伙成员的素质越来越高,其中也有高级的心理学人才,研究分析普通老百姓的受骗心理。”

大数据时代,如何让骗子无处可藏

汤唯的钱能被找回来吗?警方的冻结速度比不过骗子的提款速度

电信诈骗的追赃工作非常艰难。首先,一旦事主上当,将银行卡密码透露给嫌疑人,嫌疑人就会迅速将钱转出,分散至几百个账户。而犯罪链条中最底层的取款人往往分散在全国各地,他们分为多个小组,按照“上级”的限期,在一两天的时间内,通过“地下钱庄”等方式,将涉案赃款转至境外。[详细]

据警方介绍,美国为了避免电信诈骗,法律规定转账当事人可以对自己的转账行为提出异议,还有权立即冻结对方账户,只是需承担因此带来的法律责任。而在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冻结外地银行账户须由两名民警持法律文书和工作证前往开户行办理。这种蜗牛式的冻结速度根本无法应对骗子的提款神速。[详细]

面对电信诈骗,相关部门不能只在背后喊“小心”

据介绍目前公安机关已经用尽了办法防范电信诈骗,比如指导银行柜员拦截、银行门口设立滚动提示牌、ATM机加装语音提示器、社区张贴宣传警示、让学生将宣传品带回家教家长。但是,这并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随着诈骗手段与科技的“联姻”,人们更希望相关部门出重拳,不再缩身于背后喊“小心”。其实公众面临诈骗,它们本就有责任和义务首当其冲挡在前面。比如电信运营商,电话和手机用户每月都缴纳来电显示费,他们有没有责任保证来电显示的真实性?又如银行,骗子用虚假身份注册账号骗钱,他们是否也该负监管不严之责?

用大数据来甄别信息:每个人都能让骗子无处藏身

既然电信诈骗经常是通过编造“小概率事件”非法获利,那么,我们就该用“大数据手段”来甄别骗子、识破骗局。具体来说,就是通过系统的数据分析,发现普通人难以洞察的细节和规律,进而顺藤摸瓜揪出潜在的电信诈骗团伙。理想模式是——当接到诈骗电话后,系统能够比对数据库中的历史资料,自动识别骗子号码并发出警报,诈骗者的相关信息也能第一时间传给有关部门。

如今,有些手机安全软件已能比较智能地甄别诈骗信息。这些软件所依赖的正是大数据技术——每个人在被陌生电话骚扰后,都可以随手给该号码贴上“电信诈骗”“广告推销”“中介骚扰”之类的标签,这些零碎信息会自动上传到云端,如果同一个号码被多人标记,以后再接到该电话的人将收到系统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