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总策划303期

  • http://i2.itc.cn/20140921/3416_cab432e3_4420_7314_15c6_4a59d47c5e41_1.jpg

    杨伟光生前照片

追思杨伟光:老台长破冰之旅

导读在央视这个多事之秋,老台长杨伟光静静走了。


  这位享年79岁的老人曾打造了央视的一个黄金时代,在他任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一批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新闻栏目为公众所喜爱,一批知名主持人为国人所熟知,当时坊间有传说,毛遂自荐者只要有才华,可以直接去推台长办公室的门。


  他成为央视员工最爱戴的老台长,也成为年轻传媒人的偶像。退居二线后,杨伟光提起自己的央视时光,他说,“其实我最知道进退的‘度 ’在哪里”。而今,老人驾鹤西行,除了怀念其人,我们更应怀念和追思他留下的改革财富。


1.破冰台长

打造全盛央视的台长杨伟光,曾是个“空降兵。

1985年,50岁的杨伟光已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24年,时任副台长。按照组织规划,他本应继任广播电台的台长。然而,那一年,央视春晚首遭滑铁卢,一天收到几麻袋的批评信,领导们很头疼,觉得“电视台要加强力量”,于是想到了颇有领导才干的杨伟光。

一纸调令,把从未接触过电视的杨伟光调去了中央电视台。7月16日,杨伟光上任央视副台长,主管新闻。

所有人都期待新领导的三把火。然而一切风平浪静,两个月过去了,杨伟光竟未在公开场合发过一言,连个上任讲话都没有。

9月,完成初步调研的杨伟光提交了一份报告。报告题为关于进一步深化电视新闻改革的措施,央视新闻改革就此拉开序幕。

改革的第一刀就砍向了最敏感的部分:杨伟光要求把《新闻联播》办成摘要汇总,做到新、短、快、广。

当然,这些大部分来自他在广播电台的经验。事后杨伟光也坦言,当时他心里也在打鼓,那些做了二十多年电视的老同学会不会不认同他的举措。

杨伟光希望提高时效性,把当天下午的新闻编进当晚的新闻播出,而不是留到第二天。果不其然,有同志不服气了,“你们广播是只有声音的,而电视有图像还是彩色的,第二天播也会有人看”。

杨伟光回答巧妙,“电视既有声音又有图像,还是彩色的,如果还能比广播更快,岂不是更好”。

雷利风行的杨伟光又开始在央视节目内容和信息量上都提出要求,不光《新闻联播》一下子从每天十几条增加到三十几条,人大讨论会、中外新闻记者招待会、双跨珠峰、《破产法》纪实等报道都最先出现在了央视,杨伟光还要求央视的记者在会议上必须提问。

效果立竿见影,广播电台的同事告诉杨伟光他们感到压力了,而杨伟光也终于在电视台站稳了脚跟。

1986年1月29日,电视台收到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时爆炸的新闻,这是一个世界性的新闻,按照新闻规律应该是头条,但所有人都知道规矩是:国内新闻在前,国际新闻在后。

杨伟光毅然决定,把挑战者号安排在头条,而且安排6分钟的时间。

多年以后,回忆这段往事,杨伟光却说,“直到节目播放之前,他还在担心效果和反响”。

新闻播出,好评如潮,知识界、新闻界都在褒奖这一重大改变。

“老同学”们开始对这个空降台长刮目相看。但遗憾的是,这次灵光乍现的决定却没能真正改变此后新闻联播的风格。

2.央视之春

在央视人眼中,九十年代是中央电视台最辉煌的十年。这十年,也正是传媒界公认的中国电视新闻真正改革的时代。

杨伟光属于这个时代。

1991年12月18日下午,杨伟光一个紧急电话,是时任文化部部长艾知生打来的,让杨伟光立刻去他的办公室。

这个时间应该是他审查《新闻联播》的时间,领导知道此情却让他立刻赶来。见面后没有寒暄,没有客套,“让你来是要想你宣布一个中共中央的决定”:杨伟光被任命为中央电视台台长。

这个决定让杨伟光大吃一惊,因为他初来乍到,在内部征求台长人选意见时,他名落孙山。退休后的杨伟光感慨,“也许是时势造英雄”。

1992年,邓小平南巡。整个中国春意盎然,而改革的局面也在风云暗涌,而杨伟光这个“家门、校门、机关门”一路奋斗上来毫无背景的三门干部,却一早展现出改革的胆识和魄力,而此后杨伟光也确实大刀阔斧打造了央视的辉煌十年。

“以前电视台被当成娱乐工具,主要就是放电影,转播舞台剧、话剧,放些新闻也是新闻简报,没有时效性。我到电视台以后有了新闻改革的思路,但是80年代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不适宜搞批评。到90年代,中央领导提出要抓一些热点问题,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试着做,新闻单位应该敢于碰这些问题。”杨伟光后来回忆。

这之中,不得不提的,自然是《东方时空》。

“此前的诸多努力只能算是改进,实质性的改革应该是从《东方时空》开始”,在所有场合只要提到央视改革,杨伟光说起改革的开始《东方时空》。

1992年,丁关根同志主持中宣部的工作,提出要抓一些热点问题、抓大家关心的问题。很快,新闻局的局长找到杨伟光,提出要抓热点问题,“你电视怎么样做要考虑考虑”。

杨伟光听了,心里感到有点玄,“新闻媒体从来都是只播好的不播坏的,热点问题,群众关心的问题,揭露社会问题,那是很敏感的”。

直到1993年春天,杨伟光看到中宣部发的文件,里面写了新闻界要注意抓热点、抓群众关心的问题。

杨伟光知道,时机到了。

他组织新闻中心成立了一个小组,由现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牵头,7个颇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组成了新闻改革策划班子,很快就拿出了一个策划方案。

这就是后来的《东方时空》,这档节目被评价为“开了中国电视改革之先河”。

“1993年开办《东方时空》,里面的《焦点时刻》就是讲批评,”杨伟光出人意表的把这档节目放在了早七点,他担心,“批评内容很难把握,我不希望很多人看,但是要做。”

  彼时,杨伟光每天早晨起来要先看《东方时空》,看完以后去上班,把修改意见告诉节目组,下午复播的时候改掉。

  他没想到的是,《东方时空》一出来引来极大的关注度,甚至连早上7点看电视都变成了习惯,这之前,央视最早的节目是从早八点开始的。

一年以后,杨伟光提议《新闻联播》后面搞一个抓问题的、抓热点的新闻节目。

杨伟光问新闻中心,你们敢不敢要?如果你敢要,我就把《新闻联播》后面有个15分钟时间段都给你们。

于是就有了《焦点访谈》。此后,在杨伟光的鼓励下,《新闻调查》《实话实话》一系列调查性、批评性的新闻栏目纷纷涌现出来。

3.杨台制造

一位央视退休老员工说,杨伟光担任台长之后,打破了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条条框框,创造了属于央视的诸多第一。

直到现在,央视的老员工们也还在怀念杨伟光治下的央视岁月。

赵忠祥回忆,一次他在台里遇到刚进央视工作的杨伟光。

杨伟光问,“你在忙什么”。赵忠祥根本不知道,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副台长是分管什么工作的,就说了一些想法,并没指望领导能帮上忙。

没想到,杨伟光听罢,说,“你放手做吧,只要选题好拍得好,我就让你播”。

“那是我从播音员向主持人过渡的关键转机”,这之后,赵忠祥成功转型,推出多档主持人形态专题节目。

1993年,张子扬汇报海外素材选用的事情之后,向杨伟光提及一些电视文艺节目的想法。没想到,新台长很感兴趣,觉得不少想法大有可为。

当时以张子扬的资历和晚会经历,基本没有当春晚总导演的可能。然而杨伟光决定用投标方式决定春晚总导演。于是,1993年张子扬当上了总导演,而投标方式也沿用了近十年。

“不拘一格”,几乎是下属们对这位老台长一致的评价。

央视快速发展的阶段,急缺人才,杨伟光就用“台聘”的方式聘用了白岩松、水均益、敬一丹、崔永元、方宏进、肖晓琳、王文华、朱军、周涛、王志、王小丫等等,这些人后来都成了央视名嘴。

当年,央视有一个传说,毛遂自荐者可以直接去推台长的门。

敬一丹原是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员,读研期间在央视实习,直接到杨伟光办公室说,“我可不可以留下来?”

肖晓琳实习期间,那些几页纸的报告直接找到杨台,希望在新闻联播里加一个“今日谈”的栏目,“小肖同学这个的想法很好,不妨试一试,”杨伟光给她答复。后来,想法真的被采用,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坊间传闻称,白岩松在央广《中国电视报》工作时年轻气盛,经常闹别扭。于是直接冲到电视台,要求到《东方时空》试一试,没想到从此便留在了央视。

2008年,白岩松在中国电视主持人公众形象调查评比中名列第一,杨伟光为他颁奖。在现场,白岩松说:“我和在座的很多主持人都是杨台的作品”。

此时,杨伟光已经离开那个打磨出太多作品的央视整整十年。1999年2月,64岁的杨伟光从中央电视台台长的位置上退下来。

“我常常想,我还能做些什么,”杨伟光目光如炬,那一年,他78岁。

从央视退下来,杨伟光担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等多个职务,应上级指示开办传媒公司,接受学校邀请出任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给金鹰电视节出谋划策……

晚年的杨伟光依旧忙碌,秘书总是担心他太操劳帮他退掉采访,但只要被他知道,就会亲自给记者打电话约定采访时间的地点。

2013年,中央下令缩减晚会开支,杨伟光坐在办公室里接受采访,毫不讳言文艺晚会如何变得奢侈。

他穿着西装,腰杆笔挺地坐在办公桌前,看到记者主动起身握手,“我记得你,上次你们两个小姑娘来采访春晚,可是闹得风波不小”,说着大笑起来,额头上几乎没有皱纹。

“办公室还是跟上次一样凌乱”,杨伟光尴尬地指着地上堆着电视剧的海报,家喻户晓的情景剧《家有儿女》就是在这间办公室促成。

当年筹拍的时候,宋丹丹已经不再接拍情景喜剧,杨伟光就亲自出马劝她,“不要给跟自己说不可能”。这才拿下了刘星和小雪的“妈妈”。

他又大笑起来,“宋丹丹的广告费可是翻了不少哦”。而今斯人已去,那爽朗笑声已成往事。

往期回顾更多>>
经典报道
2014.7周永康石油往事:首任秘书忆当年

盘锦到北京,乘高铁如今只需3个半小时。而仕途上的周永康,用了18年。详细>>

2014.6起底张立冬:入魔往事

忽然转弯的人生背后,其实暗藏着一场隐秘战争。这场战争悄然发生在中国乡村僻壤。战争关乎邪教,也关乎愚昧。详细>>

2014.5倪萍归来:我没变 时代变了

倪萍坐在央视新大楼的化妆间里,国家电视台的端庄依然挂在脸上。只是如今她55岁了,更像个和蔼的邻家阿姨。详细>>

2014.4兰州水污染调查:贾家堡“毒史”

贾家堡“毒史”只是一个缩影。建国以来粗放式发展遗留的积弊,正寻找下一个爆发的契机。详细>>

2014.3MH370机长:消失的神秘极客

在这趟充满问号的迷航之中,机长扎哈里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详细>>

2014.2东莞技师:为何要打这份工

她们大多出身农村或三四线城市,去南方打工,是父辈们趟出来的唯一出路。 详细>>

2014.1熊猫烧香作者的病毒人生

没有浪子回头的温情,没有国家招安的戏码,李俊的人生仿佛也被病毒侵蚀。 详细>>

2013.12“伪卖国贼”浩二的生存逻辑

在民族主义夹缝中,他探寻着日本演员的中国生存逻辑。他的命运随着中日的民间情绪起伏。详细>>

2013.11三中全会亲历者揭秘

随着“改革决定”的最终出炉,这些代表亲历们也成为历史的见证人。 详细>>

2013.10深圳“厂妹”再调查:走失的荷尔蒙

在一个汇聚了几十万年轻人的大工厂,性成为一个敏感又禁忌的话题。详细>>

2013.9起底秦火火:谣王是怎样炼成的

他们在虚拟江湖中嚣张行走,无人制约。关注度带来了财富,也将他们引入深渊。详细>>

2013.8上海买春案爆料人:法官的地下世界

一位因觉官司蒙冤,反复申诉无果的上海人,完成了一场“非典型式复仇”。详细>>

2013.7对话纪英男:高官包养是一种病毒

她描述了一个隐秘的世界。那里穷尽豪奢、纸醉金迷,高官用巨款给爱情镀上闪耀的金光。 详细>>

2013.6中国性玩具大亨:你所不知的催情内幕

那层神秘面纱背后:催情药都是假货,避孕套有几十倍利润,全球性玩具70%产自中国。 详细>>

2013.5长沙坠井女孩:60天生死旅途

暴雨从苍穹倾泻而下,冷雨夜中,一次意外的失足,女孩跌入了无边无际的黑暗。详细>>

2013.4独家调查:H7N9感染者的最后12天

他在痛苦中飞速冲向死亡,最终加入到冰冷的数据统计之中。详细>>

2013.2生死金岭镇:污染阴影下的死亡村落

小镇井眼封闭,蚊虫绝迹,部分人相继患上胃癌、肺癌、食道癌,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村落。详细>>

2013.1孤儿葬身火海背后:兰考妈妈的是与非

袁厉害躺在病床之上,心力交瘁,她试图向来访的记者辩解,但又很快陷入昏迷。详细>>

精品栏目推荐更多>>
  • 出 品: 搜狐新闻中心
  • 总策划: 王 鹏
  • 时 间: 2014.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