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名工程师近日在巴基斯坦遭绑架一事着实令国人大为揪心。在事件持续发展期间,国内许多媒体在关注报道的同时,也对中国公民海外遇袭原因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的分析,引出了许多值得思考和关注的话题。一些评论提出中肯意见,但也有一些评论有点混淆矛盾,有的甚至将所有国人海外遇袭都称之为遭受了恐怖主义袭击。 窃以为在分析国人海外遇袭事件应该更谨慎一些。
由于中国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人为善,海外中国公民至今也仍是世界公认的最安全的大国公民之一。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处于世界和地区大大小小局势发展中的中国,难免也会遭受直接间接的恐怖和“疑似”恐怖之害。
这首先是因为中国处于国际反恐斗争的大环境当中。应该看到,自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国家开展反恐怖主义战争以来,在打击了一部分恐怖分子的同时,也因为策略不当而激起了强烈的反弹。导致在和平与发展的整个国际大背景之下,国际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斗争、霸权主义与反霸权主义斗争相交织,加上有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民族、宗教矛盾,使国际安全环境日益复杂。中国在这种背景之下,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因此,工作和生活在某些反恐重点地区的中国公民,有时就会被动地承受恐怖袭击的后果,如经常有报道的某地自杀炸弹袭击现场附近就有中国公民险些受伤等等。当然,某些恐怖分子也可能出于破坏有关国家与中国关系的考虑,或在受到各种势力指使的情况下,故意将中国公民作为牺牲品。再加上诸如“东突”和其他一些恐怖分子作乱,到海外工作日益增多的中国公民,自然会逐渐感到恐怖袭击离我们并不遥远,尤其是在巴以冲突之地、伊拉克和巴基斯坦这些所谓反恐前沿更是如此。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某些国人在外遇到的袭击或受到的安全威胁也并非全是由恐怖主义而起。如发生在西班牙焚烧中国鞋城的事件,就是由于经济竞争等复杂原因造成的。如果处处妄加恐怖主义之名,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处置上的被动。
尤为重要的是,如果随着别人的评论观点起舞,对一切在海外国人受到的直接间接袭击都称之为恐怖主义,则难免会为那些包括持反恐“双重标准”的人和真正的恐怖分子加以利用,而使恐怖分子更多以中国为敌,牵扯中国外交过多精力,造成有害的后果。
毋庸置疑,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敌人。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打击恐怖主义,不为恐怖分子张目;一方面也要注意区分界限,把握分寸,免授人以柄。(稿源:国际在线)(作者:雄心轻)(编辑:徐志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