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商城 - BBS - 搜狗 
搜狐首页 >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江西省启动实施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NEWS.SOHU.COM  2004年11月15日11:53  来源:搜狐网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11月15日,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江西省环保局、赣州市人民政府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新闻发布会,公布《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正式启动启动实施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计划。

  吴省长在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发布会上的致辞 

  洪主任关于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的简要介绍

  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

  (2005—2010)

  (草案)

  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江西省环境保护局

  赣州市人民政府

  二○○四年十一月

  目录

  一、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概况

  (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东江源头区域“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奋斗目标

  三、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施步骤

  四、实施以“青山绿水”为重点的九项生态工程

  (一)生态林建设工程

  (二)水土保持工程

  (三)矿山生态恢复工程

  (四)生态农业工程

  (五)防洪、饮水工程

  (六)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七)生态旅游工程

  (八)生态移民工程

  (九)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五、东江源头区域“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机制

  (二)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三)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责任制和监管体系

  (四)广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

  (五)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六)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走开发式生态建设之路

  (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公民参与度和生态文化建设

  (九)建立预警制度,完善生态监测系统

  (十)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法制建设

  附: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重大项目汇总表

  东江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饮用水源,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安远、定南三县,流域面积3502平方公里,约占东江流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流入东江的多年平均水量为29-21亿m3,占东江年平均径流量的10.4%。由于东江源水量稳定、水质好,一直是东江源区和深圳及香港饮用水的重要水源地。加强东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投资百亿元的东深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珠江三角洲和香港700万同胞的饮用水源的清洁,直接关系到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大政方针的实施。2002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将该区域确立为以水源涵养为主导功能的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区,实施重点保护。全力保护东江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加快进行综合治理,是江西省及赣州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中刻不容缓的大事,是珠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

  《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十一五”规划》,是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重点专项规划之一。本规划的编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国家环保总局《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编制导则(试行)》和《关于批准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试点的复函》、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基本思路》、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的《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施方案》为依据,把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放在江西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格局中,主要阐述近期及“十一五”期间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战略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政策措施,是江西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行动纲领。本规划的规划期是2005-2010年,突出问题采取即期应急缓解措施,重要建设项目展望到2015年。

  本规划编制的总体思路是,以增强和维护东江源头的水源地主导生态功能、保障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公众饮用水安全为中心,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政府监管、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完善政策,创新机制,下大力气在“十一五”期间解决生态环境领域长期存在的体制不顺、投入不足、执法不严等突出问题,以生态功能区监管能力建设、加强涵养水源与水质保护为重点,带动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全面开展,将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落到实处,成为全国生态功能保护示范区,为全国其它江河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示范,积累工作经验。

  一、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概况

  东江源头区域的安远县、寻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定南县是省级贫困县。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970平方公里,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27.8%。三县有34个乡(镇),总人口8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12万人,人口密度140人/平方公里。2003年区内生产总值26.9亿元,人均3194元;地方财政收入1.7亿元,人均203.83元;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在1500元左右,约占江西省和赣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的70%,广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41%,珠江三角洲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三县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2%,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江西省和赣州市的末端水平。

  江西省高度重视东江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02年1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向国家申报批准东江源区为特殊生态功能保护区,成立了由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江西省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领导小组,并对源头区域进行统筹规划;2003年8月1日江西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 2004年2月19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批转了省环保局《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施方案》。赣州市和源头区域三县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长期以来,源头区域各级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以保护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为己任,发扬苏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以牺牲局部经济发展为代价,严格控制和关停了一批对资源环境有破坏和危害的小造纸、小矿山、小冶炼等项目,为保护东江水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寻乌县素有“稀土王国”的美称。近年来,为保护东江源头区域水环境,在全县范围专门开展稀土矿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先后在水源区取缔关停污染矿点104个。安远县政府在三百山及周边地区划定禁伐面积120万亩,并建立了30万亩的三百山核心天然保护区,全面实行封山育林。近年来,安远县共关闭松焦油厂15家、稀土矿点10家近百条生产线、活性炭厂5家、木材加工厂20余家,全县累计投资2000余万元用于生态保护,使三百山及周边地区形成了一个较完备的生态体系。定南县关闭钨矿坑口68个,金矿采矿点33个,稀土采矿点134个,投资168万元用于岿美山矿区尾砂坝工程和废水治理工程,投资920万元建设稀土矿栏砂坝206座,大大减少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定南水的水质。安远、寻乌县还率先启动了源头区域生态移民工程,仅2004年就从水源保护区搬迁居民2000人。这些措施的实施,大大缓解了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决定》,赣州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加强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赣州市东江源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源头区域三县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治理东江源、保护生态功能的各项工作正在深入开展。特别是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先后安排实施了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农村沼气等一系列项目,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相比,东江源头区域的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均有明显增加和提高,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这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大工程的实施,不仅明显改善了东江源头区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对进一步增加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有效促进了全省生态环境建设。

  (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1、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比较突出

  东江源头区域有色金属、稀土矿产及林木资源十分丰富,但是由于源头区域特殊的生态环境功能与地理区位,为了保护好东江的饮用水源,不能进行广泛开采,资源优势无法转化为经济优势,经济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较低。安远、寻乌、定南三县财力均十分薄弱,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投入的紧迫性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由于难以找到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有利于脱贫致富的门路,严重影响源头区域农民主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生态环境功能下降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由于历史、人口、资源、发展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源头区域以稀土、钨的开采和冶炼为主的矿业,以脐橙开发为主的果业,以大型养猪场为代表的养殖业等产业的发展都处于对环境压力最大的起步阶段,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相当有限,东江源流域生态环境功能下降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主要表现在:

  (1)水源涵养能力下降。虽然东江源流域整体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但由于林种结构不合理,林种、树种单一,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不高。1990年以前区域内平均年径流量为30.01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95.2立方米/秒,其中平均年地下水资源量9.9亿立方米,径流补给系数0.33。1991-2001年,年平均径流量比过去减少了4.9%,径流补给系数下降6.1%。

  (2)水土流失还比较严重。近年来虽然东江源流域加大了水土流失治理力度,水土流失面积略有减少,但开发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还未得到根本遏制。资料显示,东江源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为4280吨/平方公里,年土壤流失量为418.4万吨,导致河床抬高,防汛抗洪难度增大,直接对东深供水工程构成威胁。

  (3)人地矛盾突出。东江源头区域人均耕地不足0.6亩,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亩左右。可开垦为耕地的后备资源短缺,且大部分分布在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开发利用难度大。随着人口自然增长和各种开发建设用地的增加以及生态退耕,人地矛盾将更加尖锐。

  (4)自然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破坏较大。区域内的自然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低温、阴雨、崩岗等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尤其是干旱、洪涝和地质灾害影响大,损失重。伏旱发生率达80%-90%,一般持续30天-50天,最长达80天以上;暴雨型洪灾时有发生,直接损毁民房、农田、水利、交通、通讯等设施。重建的人工生态环境植被品种单一,生态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3、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源头区域内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水体,加上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矿山的不合理开发对环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污染。

  (1)水体污染有加重的趋势。一些企业将未经处理,含有COD和氨氮的污水直接排入东江及其支流,沿江城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汇入东江,使东江整体水质有所下降。各类污染如不能得到有效治理,东江流域将面临水质型缺水。

  (2)农业面源污染直接影响区域环境。由于农业生产不合理和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以及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范围和程度日趋加重,农田超标污灌面积有所增加,部分农畜产品受到污染,带入的大量氮、磷、钾物质成为引起水质富营养化的严重隐患。

  (3)历史遗留问题突出,矿山生态破坏比较严重。东江源头区域现有各类矿山(点)数千座(处),这些矿山均属老企业,技术水平不高,对自然植被和景观造成破坏,还经常引发塌陷、地裂、滑坡,边坡失稳等次生地质灾害,矿渣大量堆积和污水不合理排放,对农田土壤和水体也造成污染。据不完全统计,东江源头区域内急需复垦的矿区面积已达46.21平方公里。局部地区由于矿山开发不合理,已造成地下水资源减退和生态环境失衡。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伴生的放射性物质和有害金属离子一旦污染了河床,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4、生态环境的统一监管能力比较薄弱

  东江源生态功能保护区涵盖寻乌、安远、定南三县,区域面积3502平方公里,目前监管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缺乏一个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还没有形成有针对性的管理机制和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监管技术、手段落后,无法及时准确提供源头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信息,难以从根本上保障东江源头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投入机制不适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需要,治理保护总体上进展缓慢。此外,可持续发展意识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市场机制和公众参与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也影响和制约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进程。加快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必须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抓住根本性的问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东江源头区域“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源头区域贡献与支持帮助并重的方针,深化加强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局观念,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眼前与长远、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以水资源保护,全流域生态安全为中心,以生态建设工程为先导,实施生态战略,推进东江源头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源头区域人民群众尽快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促进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对环境破坏以源头遏制为主,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源头治理为主,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以基础设施和监管能力为主的原则。

  ——坚持生态保护与资源节约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衔接,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源头区域生态保护规划既要有前瞻性,适度超前,又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科学确定各类各层次的发展目标。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大项目的科技含量,注重科技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坚持政府主导,有效监管,社会参与,共同推进的原则。

  (三)奋斗目标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的要求,以保证饮用水源地的水质水量为目标,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使源区生态功能良好,生态功能效益显著发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

  ——水资源目标: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质总体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水资源得到充分涵养,适度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森林资源目标:到2010年,源头区域森林覆盖率整体达到85%以上,其中源头核心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以上。围绕生态林业建设目标,调整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质量。生态公益林面积要占流域山林面积的60%以上,商品林的面积要小于流域山林面积的40%,实现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转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示范辐射功能突出。

  ——水土保持目标: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7万公顷,重点治理小流域33条,植被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立起完善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体系,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区的生态恢复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东江源头区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示范区。

  ——矿山复垦目标:逐步关停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矿山,到2005年底,源头区域内减少落后工艺矿山数30%,基本控制矿业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到2010年,再减少矿山数30%,实现东江源头区域生态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协调发展;到2015年,源头区域内矿山数控制在100个以内,实现绿色矿业。

  ——农村生态环境目标:到2010年,沼气池普及率达到35%,以沼气为纽带的示范户达到30%,基本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旅游开发目标:做好生态旅游与《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的赣江源头生态与客家文化旅游区的衔接,规划建设三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赣南客家摇篮旅游系统建设工程、客家围屋保护工程、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充分发挥生态旅游功能,开展环境意识和生态科普知识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监管能力体系建设目标:全面建设和提高东江源头区域的监管能力,从根本上改变目前项目区内环境监管能力薄弱,缺乏统一协调管理,政策法规难以有效实施等问题。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建立统一协调的监督管理机构,采取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水环境监测为主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立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区进行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控,及时为国家有关部门、下游区域及香港地区提供生态环境信息,为东江源全流域保护和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三、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实施步骤

  根据江西省实际,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分为近期启动、中期发展、远期提高三个发展阶段:

  (一)近期启动阶段(2004-2005年):加大东江源头区域保护开发的宣传力度,提高东江源知名度;制定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规划,加强监管能力建设,有效控制人为造成的新的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生态破坏;启动实施以“青山绿水”为目标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缓解因矿山、果业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二)中期发展阶段(2006-2010年):加大投入,全面实施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重点工程,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中的主要问题得到基本解决,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开始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远期提高阶段(2011-2015年):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加快生态建设,满足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源头区域水质、水量涵养功能的需求,保障全流域的生态安全,基本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四、实施以“青山绿水”为重点的九项生态工程:

  确定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要针对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善生态环境的主攻方向,围绕“保东江源一方净土,富东江源一方百姓,送粤港一江清水”的工作目标,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选择近中期重点工程的原则是:

  1、坚持重点优先的原则。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工程,采取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办法,即优先安排重点地区,适当考虑一般地区;优先解决主要矛盾,适当顾及一般矛盾。

  2、坚持整体效益的原则。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实行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并以典型区域整体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

  3、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当前急需建设的工程项目,要按照规划,围绕长远目标,进行综合平衡,有序建设,分步实施,逐步见效。

  4、坚持典型示范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不断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动当地和区域乃至全省的生态环境建设。

  5、坚持各项措施并举的原则。依靠科学技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和建设。

  江西省东江源头区域近中期拟实施的重点工程有:

  (一)生态林建设工程

  1、封山育林工程。围绕生态林业建设目标,将东江源头区域的国家生态公益林试点区域173.7万亩(其中寻乌66.4万亩、安远49.8万亩、定南57.5万亩)全部列为东江源头区域封山育林工程生态建设范围;今后东江源头区域新增的国家生态公益林面积也全部列入东江源头区域封山育林工程。

  2、退耕还林工程。根据《赣州市退耕还林区域规划实施意见》,东江源头区域三县退耕还林总面积24万亩(坡耕地造林12万亩,荒山荒地造林12万亩),全部列为营造水土保持林面积,造林主要以混交型生态防护林和生态兼用林为主。

  东江源头区域退耕还林工程分个三阶段进行,详见下表(单位:万亩):项目单位合计2005年前2005至2010年2010至2015年东江源区合计2413.57.53安远县103.54.52寻乌县8431定南县6600

  3、自然保护建设。到2005年,在源头区域三县分别建立县级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行使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职能;加强现有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机构,组织开展日常的管理工作。到2010年,将原有4处县级保护区中的2处晋升为省级保护区,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得到适度开发;新建2处县级自然保护区及若干个水源涵养类型的保护小区。

  (二)水土保持工程

  1、到2005年:治理小流域15条,其中寻乌、安远、定南各5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万公顷,营造水保林0.5万公顷,种草0.25万公顷,封禁治理1.4万公顷,修筑水平梯田(反坡台地)500公顷,开挖水平沟1000万米,建拦沙坝(谷坊)3500座,挖山塘200口,治理崩岗200处。水土流失治理度达到70%,林草覆盖率提高到70%。遏制新的人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等现象,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恢复初见成效。

  2、到2010年:累计治理小流域33条,其中寻乌13条,安远11条,定南9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7万公顷,占水土流失总面积9.8万公顷的89%,林草覆盖率提高到80%以上,生态环境有了根本改善。

  3、到2015年:巩固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果,水保措施的生态功能效益显著发挥。加大封禁治理力度,建立8个水保生态修复治理区,其中寻乌3个、安远3个、定南2个。实现东江源头区域山川秀美,生态良好,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矿山生态恢复工程

  1、生产矿山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完善环保、水保设施。2004年底以前,在所有生产矿山建立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三废”处理和回收设施,防止破坏面积和程度进一步扩大。对有可能恢复植被的现有生产矿山,从2004年起,逐年安排不少于破坏面积10%的恢复治理面积,到关闭矿山的下一年止全面恢复植被。

  2、关闭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主要对象为源头区域内已关闭稀土矿遗留的采矿作业场地以及岿美山钨矿、定南县钨矿等老钨矿;恢复治理主要采取修建污水处理工程、挡土墙、拦砂坝、塘坝、谷坊、排水沟等工程,平整改良土地,铺盖客土,恢复植被。

  进度安排:2005年完成建筑工程项目和500公顷矿区复垦;2010年完成1000公顷矿区复垦;2015年完成1500公顷矿区复垦。

  (四)生态农业工程

  在源头区域新建标准化“猪—沼—果”121模式(即户建一口8—10立方米沼气池,人均年出栏两头猪,人平种一亩脐橙)。寻乌、安远、定南三县分别选择流域沿河乡镇(村)作为具体实施地点,共新建沼气池30000个。

  1、2004—2005年:完成新建“猪—沼—果”模式2500户;

  2、2006—2010年:完成新建“猪—沼—果”模式7500户;

  3、2011—2015年:完成新建“猪—沼—果”模式20000户。

  (五)防洪、饮水工程

  1、严格源头区域三县流经与广东交界的河流河道范围内的涉水项目审批。将东江源头区域流经三县的寻乌水、定南水纳入省、市管河道,由省、市审批该河道范围内的涉水项目,严格控制带有污染或破坏水资源的项目入内。该范围所需新、改、扩建项目,均须由市以上环保和水政主管部门进行项目论证后,按基本建设程序审批。

  2、加强东江源头区域现有水库的管理和科学调度,在2005年以前完成该区域内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保持水库的正常蓄水和调节功能,为东江供水提供有效保证;加强计划用水的审批和调度,加强水情监测和预测预报,合理调配下游流量,保证下游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

  3、在生态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加快东江源头区域防洪和蓄水工程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增强源头区域的蓄水和调控能力。寻乌县完成在建的九曲湾小(一)型水库的建设,中远期规划(2025年)兴建官司下峡中型水库;定南完成在建油田电站小(二)型的建设,近期改建长乐、长富小(二)型水库,中远期建设营场小(一)型水库、三亨一级小(二)型水库、金山小(二)型水库;安远县东风水库的改建工程。加大沿河两岸堤防建设力度,主要沿镇江河两岸建设防洪堤。

  (六)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1、面源污染人工湿地综合治理。近期建设果业开发污染人工湿地综合治理规划工程,通过建设湿地立体生态系统吸收和降解地表径流中农药、化肥污染,并以导流措施和湿地沉淀方式等控制水土流失。一期小流域人工湿地工程建设5个,治理流域面积101平方公里。

  2、积极推广平衡施肥,实施“沃土”工程。改进施肥方法,减少水、肥流失,不断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能力;减少无机肥施用量,加大有机肥施用量,广种绿肥,推广能适应大面积施用的商品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充分利用秸杆资源,搞好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同时禁止露天焚烧秸杆;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及生物农药,将高毒、高残留农药由目前禁止在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上使用逐步扩大到所有农作物;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大力推行病虫害的综合治理(IPM),在病虫害防治中。

  3、实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环保产业,推动循环经济建设进程。加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和管理。大力推广农村沼气、省柴节煤炉灶等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技术,实施“猪一沼一果”为主要模式的生态农业,建立生态果园。

  4、合理规划畜禽养殖业布局,近期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物污染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结合源头区域“柑桔种植优势区”的特点,建设畜禽养殖-果业开发生态经济循环圈。第一期工程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物污染资源化处理示范工程5个,按照“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的原则,利用资源化治理工程和配套措施处理规模化畜禽养殖有机污染,扶持大中型能源生态型和能源环保型工作。因地制宜建设城镇垃圾、污水处理工程,治理生产、生活污染。

  (七)生态旅游工程

  充分发挥东江源头区域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深入挖掘东江源文化内涵,全面开发绿色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地质景观旅游、客家文化旅游等各种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以回归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宣传科学、游乐健身、陶冶情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旅游产业。加强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接待能力,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旅游产业的整体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江西省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规划建设三百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赣南客家摇篮旅游系统建设工程、安远客家围屋保护工程、交通枢纽建设工程。重点开发好三百山、桠髻钵、九曲河、东新围等一批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景点和风景区。

  (八)生态移民工程

  遵循“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原则,采取分散安置和集中安置、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相结合的方式,对源头区域人口的空间布局进行调整。按照先东江源头、后流域区、再边远山区的顺序,结合农民新村建设,有计划地实施东江源生态移民工程,在2004-2010年分阶段完成生态移民,实现异地脱贫,防止这些地区因人口压力过大而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

  1、前期工作(2004-2005年)。在完成安远县、寻乌县2000人移民搬迁试点的基础上,继续进行调查摸底,掌握移民数据,同时对移民户进行宣传发动。

  2、实施阶段(2006-2010年)。寻乌县:迁移户数4800户,迁移人口23236人。安远县:迁移户数702户,迁移人口2952人。定南县:迁移户数945户,迁移人口4300人。

  (九)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与信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点任务,结合“网上江西”、“数字赣州”的进程,以有效维护东江源的水源涵养功能,保障东江中下游地区以及整个珠江三角洲和香港地区的饮用水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尽快建设以水环境自动监测为主体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网络。同时,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围绕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资源和灾害的综合性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信息管理网络体系,通过监测自动化、数据传输网络化,及时为国家及东江全流域地区提供和发布水环境监测动态信息,为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决策及流域的生态安全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第一期工程建成东江源头区域环境自动监测网络体系,网络由水质自动监测为主,辅以生态监测、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等部分组成,含一个监测中心和三个监测子站。第二期工程建成一个由网络共享平台、保护区生态环境信息数字库、保护区生态环境网站和信息发布系统、生态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组成的功能完备的综合信息网络管理系统。

  初步估算,以上九大工程需要投资14.2亿元。按照“污染者治理、开发者保护、利用者付费、破坏者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社会筹资机制,通过政府专项投入、银行贷款、社会捐助、资本市场融资以及利用外资等各种方式筹集资金。

  五、东江源头区域“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机制

  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一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其作为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建立起责任、监督、补偿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机制,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即,由江西省和赣州市对东江源头区域生态保护全面负责;由国务院有关部门、珠江水利委负责监督,广东省参与监督;由广东省和香港对源头区生态保护给予一定补偿,国家适当增加投入。

  (二)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东江是香港的主要饮水水源,也是源头区域人民的家园。加强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保持其优良水质和充足水量,关系到沿江特别是珠江三角洲、香港居民饮用水的安全和香港的繁荣、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源头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事关大局,意义深远。源头区域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实施保护和建设的责任主体,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东江源,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全力推进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建立和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责任制和监管体系

  为确保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对东江源头区域保护开发利用工作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任期目标管理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源头区域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有关职能部门组成的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及督促检查工作。把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每年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行动,对源头区域环境和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定期考核和公布,接受公众和舆论监督。各级政府要主动接受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定期汇报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情况。

  全面落实执法责任追究制,建立源头区域生态审计制度,对源头区域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生态环境质量情况和重点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发生重大生态问题的,追究有关责任。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经费使用开展专项审计,确保专款专用。

  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重大经济政策时,必须统筹考虑环境保护,综合决策。鼓励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的开发应用,采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调查源头区域生态环境。

  (四)广泛筹集资金,加大投入

  东江源头区域的保护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各级政府要把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省、市、县财政从2005年开始每年安排一定资金列入预算,确保“九项工程”顺利实施。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多种筹资渠道,制订优惠政策,吸纳民间资金,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努力向上争取资金,接受社会捐助,加快东江源头区域保护开发步伐。建立和健全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依法征收国家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各种规费。做好与广东省有关部门和珠江水利委员会的联系工作,积极争取建立东江源头区域保护与建设长效补偿机制。吸纳香港、广东有识之士捐款捐物,建立东江源头区域生态保护与建设专项基金。争取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世行贷款、珠防林项目资金,尽快完善东江源头区域交通设施。

  (五)处理好“五个重大关系”,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一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增收的关系。针对东江源头区域地区农村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人地矛盾尖锐,农民收入低的现实情况,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紧密结合起来,与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面向粤港地区的名优农副产品基地,培育和延伸生态经济产业链紧密结合起来,与扶贫开发、农村移民、生态旅游、农民增收紧密结合起来,与当地自然环境、生态条件和市场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既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草覆盖率,获取生态效益,又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

  二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中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耕农艺措施的关系。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耕农艺措施。

  三是处理好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的关系。25度以上坡耕地,既要退耕还林,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又要退耕还草,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林草结合,充分发挥种草生长快,附着力强,固水固土能力强的优势。

  四是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种苗基地建设的关系。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常规育苗技术与现代工厂化育苗技术相结合,加快建成一批优质现代工厂化林木种苗基地和草籽基地,为生态建设提供优质、特色、良种壮苗,提高植树种草成活率和优质率。

  五是处理好生态建设单项工程与综合治理的关系。要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统筹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对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项目进行整合,以县为单位,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做到治理一片,见效一片。

  (六)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1、增强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订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规章及监管措施;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的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坚持环保第一审批权和“三同时”制度,凡实施新的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水资源论证;对流域区内工业污染物排放实行严格的达标排放制度。

  2、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和培育力度。以保护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封山育林,改善林种结构,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质量。实施退耕还林和珠江防护林建设工程,有计划地进行生态移民,减少源头区域生产性破坏活动,恢复生态植被。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东江源头区域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护源头区域生物多样性,严禁捕猎野生动物,维护源头区域生态平衡。

  3、有效治理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源头区域无公害垃圾填埋场和污水处理厂建设,严禁向水体倾倒弃土、废渣、医疗废弃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和垃圾等,严禁工业废水、城镇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和不达标排放。规范河道采砂管理,做好河道清障工作,坚决打击河道无序采砂、乱占乱建等违法行为。

  4、搞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实施水保治理工程,按照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防治的原则,水保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统一。坚持源头区域内的矿山开采、果业开发、工业园区建设及基础设施建设先落实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度,正确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源头区域的开发性治理。

  5、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严禁盲目施用农药、化肥,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施用量,搞好农业综合防治。合理科学处理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减少难降解薄膜的使用量以及控制其它有机无机污染。改良土壤,积极推广平衡配方施肥技术,推广秸杆还田及综合利用技术,提倡施用生物有机肥,不断提高土壤自身保肥、保水、净污能力。实施生态农业工程,建立农产品质量与检测机构,建设无公害食品基地。大力开展以清垃圾、清污沟、清路障,改厕、改水、改路为中心的“三清三改”活动,大力改善生活环境和卫生状况,整治农村“脏乱差”现象。

  6、规范东江源头区域流域果业开发。引导农民建设高标准果园,发展生态果园,夯实保护生态的基础。源头区域内果业开发坚持先审批后开发和按技术标准开发原则,严禁在源头核心区内开山种果;种果山地留足四分之一面积的原植被,稀疏山地和原植被不足的老果园,一律实行人工补种;实施果园生草栽培措施,以当地原生物种为主,结合绿肥植物种植技术,以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实施果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集中处理农药瓶(袋),减少水源污染。

  (七)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走开发式生态建设之路

  根据东江源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列出鼓励发展、限制发展、禁止发展三大类产业目录,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约束作用。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地区协作与对口支援。在防止重复建设和禁止转移落后技术及污染环境项目前提下,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源头区域的扶持力度,支持广东、香港地区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到源头区域投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加强对口支援,鼓励内外资企业、民间团体投资和参与东江源头区域生态建设。通过产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减轻东江源头区域因过度垦荒,过度放牧与生活用柴而造成的生态环境负担。

  采取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积极引导,组织东江源头区域各县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工艺,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农业园、工业园。大力发展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培育“东江源”生态绿色品牌。充分利用东江源头区域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出口创汇型绿色食品,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建立以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绿色食品物质、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扩大绿色食品有效需求,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有机和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引导农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全过程增加“对生态环境负责”的要求,通过市场的力量引导农民保护源头区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东江源头区域毗邻广东的区位优势,结合“农民知识化工程”项目的实施,创办针对沿海用工市场的需求的农民工学校,提高农民的知识技能水平,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

  (八)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的公民参与度和生态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各类文化作品的导向作用,加大宣传报道的力度,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努力引导广大群众关心和参与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通过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组织资源回收利用活动、义务植树造林活动、环保义务劳动、志愿者行动、生态旅游和创建生态社区、生态学校、生态产业园区、生态企业活动等活动载体,组织和引导公众投身到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公众的生态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行为规范,形成积极健康、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生态和消费方式。开展以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夏令营、冬令营、环境公益活动,推行多种形式的生态教育,普遍提高全民的生态意识,努力培养具有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

  (九)建立预警制度,完善生态监测系统

  整体改善东江源头区域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必须对源头区域范围内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含量、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及生活污染、土地荒漠化及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及时做出监测和预警。尽快建立生态环境预警制度,形成生态环境监测和气象预警、灾害预警体系,为东江源头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全面翔实的科学依据。

  (十)坚持建设与保护并重的方针,加强法制建设

  坚持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并重的方针,切实做到“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加强生态保护,建设一批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保护生态良好地区,对生态破坏地区实行恢复和抢救性保护,落实资源开发区的生态保护措施。

  认真贯彻实施《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法》、《农业法》、《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加快地方生态环境的立法步伐,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做到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强化对生态环境的法律监督,依法查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水平。

  

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中国艾滋病二十年
·北京的哥 不再侃政治
·房产暴利 有道理?
·白衣天使为何与狼共舞?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设置首页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 相关链接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 [游戏]赚钱大亨财色兼收
· 70年代的人能看懂的故事
· 数千东欧女郎沦为性奴隶
· 演艺圈里的性交易真相
· 处女身份使我陷入尴尬
· 再婚后成丈夫砧板上的肉
· 网恋奇遇变态男化身美女
· 老婆出差留下的神秘留言
· 在女同事色诱中不能自拔
· 我和大学女老师偷吃禁果
· 两位美女与丈夫做爱经验
· 在宾馆的床上丈夫的朋友
· 丈夫设计把妻子捉奸在床
· 少女自诉她们的第一次
· 香港第一美女名模周汶锜
· 舒淇三级女星到金马影后
· 中央舞蹈学院性感黑衣MM
· 不相信是越南性感女特工
· [图]抓拍女生喝醉后丑态
· [图]偷拍香港街头波霸MM
· [图]蒋勤勤半裸写真曝光
· [图]桑巴舞抓拍性感辣妹
· [图]明星夜生活照片曝光
· [图]"呕像"照片助你减肥
· [图]女星性感美腿大比拼
· [视频]飞机上调戏性感MM
动漫性感MM图集
· 游戏CG美女《黑暗圣经》
· 搞笑春光大现“走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