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998年10月15日,汪道涵(右)与辜振甫在上海进行会谈。
从12月24日中午开始,“汪道涵谢世、我各方致哀”、“海协会长汪道涵病逝”等消息,在台湾电子媒体上一遍又一遍地播出。虽然是圣诞夜,虽然还有政治上最热门的宋王会,但是这些新闻都比不上汪道涵去世来得震撼、来得受关心重视。岛内各界震惊之余同声哀悼,感慨汪道涵的“温和理性与儒士风范”,感慨汪道涵与辜振甫一起为“两岸关系画下的世人瞩目的惊叹号”,更感慨两岸关系这十几年来的风风雨雨及辜汪二人在年头年尾相继辞世时抱着的遗憾。他们也希望后来者能够秉持汪辜二老风范,开启两岸关系新局面。
台湾数个党派准备组团来大陆吊唁
“过去十多年在台湾出现最多的大陆政要名字,汪道涵大概是其中一个”,这是台湾“中央社”24日一篇报道的开头。最近两天台湾媒体的报道,又使汪道涵的名字出现的次数大大增加。
25日,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中央日报》、《中华日报》不约而同地以头版头条的斗大标题报道这一消息,就是连对大陆一直持敌意的泛绿报纸《台湾日报》,虽没有将新闻作在头版头条,但是在焦点新闻中也强调“民进党肯定贡献、盼后继有人”,《自由时报》以二版全版报道此事,并强调“台湾‘朝野’肯定汪贡献”。
更让人意外的是“中央社”,在对汪道涵逝世的消息报道上,采取的是如同“元首级”的报道模式。从得知消息后,“中央社”就一条又一条地不断发通讯稿,并在稿中很尊敬地称汪道涵为“汪老”。“汪老”这个称呼被大多数台湾媒体采用。
岛内各界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哀悼。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荣誉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新党主席郁慕明24日都给海协会发来唁电,表示哀悼。这些悼唁之词情深意切,令人印象深刻。马英九唁电内容是:“惊悉道涵先生逝世,令人痛悼!道涵先生长期致力两岸关系,以温和理性创意之风格,扮演关键角色,对增进和平交流,贡献卓著。敬请先生亲属节哀顺变。”连战的唁电内容是:“遽闻道涵先生仙逝,至感哀悼!道涵先生致力两岸关系,德高望重,所做努力和贡献,永为各方景仰,足令两岸人民永远怀念!谨向先生亲属诚摰慰问。”
除了悼念外,岛内各界人士还有很多怀念、追思与期待。连战告诉台湾新闻界,称“汪老解决两岸问题的风范及表现的理性与气度,是后人的典范”,他将视汪老家属的态度决定是否到大陆吊唁汪老。宋楚瑜追忆起今年5月,汪老抱病在上海与他会面的情景,称汪老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谈话,让他相当敬佩,汪老送给他的两件礼物,现在都珍藏在亲民党党部。其中一幅是象征冰清玉洁的“水墨玉兰花”,画上题有“笑迎东风望春还”;第二件礼物则是玛瑙如意。宋楚瑜说,他已经委托人在上海准备了致奠花圈。
对于派代表团来大陆吊唁汪老一事,国民党高层表示,如果告别仪式隆重举办,“即使派个副主席前往,也是适当的”。部分亲民党“立委”也希望党中央组团前往致奠,而宋楚瑜也正在考虑派团赴大陆吊唁汪老。新党主席郁慕明已决定将以新党主席的身份代表新党前往汪家吊唁。
台当局表示哀悼
获知汪道涵逝世的消息后,陈水扁的态度被岛内媒体解读为“密切观察,暂不表态”,海基会、“陆委会”和民进党则都表示了哀悼之意。
24日,台湾海基会董事长张俊雄致函汪道涵之子汪雨表示慰问,除肯定汪道涵对两岸关系的贡献外,并希望汪家告知举行告别仪式的时间,他愿“亲自前往上海,送汪道涵最后一程”,以表达最崇高的敬意。台湾《联合报》
感慨于海基会近些年尴尬的处境说:“张俊雄接替辜老出任海基会董事长半年多,但他首次扮演角色,竟只能说他愿赴大陆追悼汪道涵,在陈水扁管制下的两岸对话舞台,海基会仅剩下如此残余的角色。”多数媒体则猜测说,张俊雄此举有政治含义。有岛内分析人士说,张俊雄曾任“行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等高官,是陈水扁的心腹之一,他的发言绝对代表陈水扁的意愿。
作为台湾当局“政府部门”中主管两岸事务的“陆委会”除希望汪道涵家属节哀之外,也肯定辜汪二老昔日为两岸和平稳定及对等协商所作的可贵贡献。“陆委会”说,在辜老辞世近一年之际,也传出汪老辞世的消息,这是两岸共同的损失。辜汪二老所创下的基础是两岸共同的伟大资产。
民进党24日发布新闻稿,肯定汪道涵为维持台海和平稳定尽心尽力,并说汪道涵勇于面对两岸政治歧见,善于求同存异,将两岸关系导入更有建设性的走向。
或许是因为台湾当局这些动作释放出的信息太敏感、复杂,岛内很少有媒体进行相关分析。倒是《联合报》透露了一些内幕,帮助人们了解这些动作的背景。据报道,在获知汪老辞世后,陈水扁立即与相关幕僚研究商量。“总统府”认为,海基、海协两会虽有“官方”授权性质,形式上仍属两岸民间沟通管道,因此第一时间应由海基会发出新闻稿,“政府部门”则由“陆委会”代表发言即可。有“总统府”高层表示,陈水扁在两岸政策方面“不急着出手”,正在密切观察对岸是否会在两岸关系上有新的举动,然后再见机行事。
媒体充满无奈的感慨
对于汪道涵逝世,台湾舆论有着各种各样的评价与分析。有的在怀念“汪辜会谈”开启的那个两岸关系的缓和时代,有的则在感慨李登辉抛出“两国论”之后,两会商谈始终无法恢复,汪辜二老“苦心孤诣也无力回天”。值得注意的是,“遗憾”一词频频出现在岛内媒体的评论中,这种感慨代表了台湾舆论对两岸关系多少的无奈。
《联合报》在题目为《舞台已空,观众未散》的评论中说:“辜振甫在年头辞世,汪道涵在年尾病逝;2005年岁末翻过两岸关系的一页,不算一片空白,却有更多焦虑。既是对手又似挚友的两位老人相继故去,像是一种默契,又像是共同留给两岸的沉重提醒。12年前,辜汪两人在新加坡隔着长长的会议桌执手一握,为两岸关系画下世人瞩目的惊叹号。12年后,两人却带着各自空守多年的海基、海协负责人头衔而终,心中不可能没有遗憾。”最后,作者不点名地批评台湾当局:“有人成就和解,有人制造争端;有人追求和平,有人煽动冲突;有人受到怀念,有人遭到咒骂。辜汪二老永远退出了两岸的舞台,但台下的观众却没有散去;空荡的戏台,何时才有新人登场?”
25日《中国时报》在题为《辜汪绝响》的社论中说:“台湾对汪道涵印象最鲜明的事迹,是多年前万众瞩目的辜汪会谈。而在汪道涵访台叫停、两岸关系跌入冰点、海基海协两会协商中断后,辜汪二老隔着一道海峡,如咫尺天涯般无缘再见。如今两人先后辞世,或能在天上再叙,但对人间,终究是留下了一些遗憾。遗憾的不只是失去了两位长者,更是因为,某些人的狭隘、自私、恐惧、仇恨,可以抵消掉许多人努力出来的宝贵成就,进而圈限住整个民族的志气。辜汪会晤于一个两岸愿意握手的年代,当时台湾对彼此的未来有想象的勇气,才能相逢一笑泯恩仇;后来的台湾,失去了对未来的想象,陷溺在过去的恐惧阴影里,走不出过去,也走不向未来。辜汪二老走了,台湾,又要走到哪里去呢?”
海协会的功能不会改变
一些台湾媒体认为,汪辜两老辞世,表明一个时代的结束,也预示两会协商模式的终结。但是,他们很快从香港媒体上获知,海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在接受访问时强调,海协会将继续呼吁和争取两会能够在一个中国的原则基础上恢复谈判,只要台湾当局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承认体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谈判、两会谈判(海协会与海基会)可以立即恢复。他同时表示,海协会并不会因为汪老的辞世而受到影响,海协会仍会保持原有的功能,中共与国民党建立的沟通交流机制无法取代两会之间的协商,政党交流与两会协商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24日,孙亚夫在接受台湾中天电视台采访时强调,海协会未来促进两岸关系交流的功能,并不会因为汪老辞世而有所改变。
国民党、亲民党等泛蓝阵营也表示,希望两岸能够延续“汪辜会谈”所确立的正确方向,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重新启动两岸和谈,推动两岸关系持续向前发展。
《环球时报》 (2005年12月26日 第一版)
|
|
|



|
|
|
|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
 |
|
|
|


|
|
 |
 |
月亮之上 |
 |
 |
 |
|
 |
秋天不回来 |
 |
 |
 |
|
 |
求佛 |
 |
 |
 |
|
 |
千里之外 |
 |
 |
 |
|
 |
香水有毒 |
 |
 |
 |
|
 |
吉祥三宝 |
 |
 |
 |
|
 |
天竺少女 |
 |
 |
 |
|
 |
|

|
|
|



 |
|
 |
 |
一个人哭 |
 |
|
 |
退后 |
 |
|
 |
断了的弦 |
 |
|
 |
还是朋友 |
 |
|
 |
水晶蜻蜓 |
 |
|
 |
唱给你的歌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