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道路塌陷事故是北京市城市综合减灾处理的一次小小的尝试。在这次尝试中,政府的表现非常精彩。”昨天,北京市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金磊对此次道路塌陷事故的应对做如上评价。他表示,北京市正在酝酿对包括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在内的城市减灾进行立法。
对于此次路面塌陷事件的应对,金磊表示,政府部门使用了综合减灾的处理发式———用最快的时间,调用了相关部门参与抢险;在第一时间用短信、电台的方式对市民进行告知;对媒体披露消息也非常及时和坦诚。作为减灾专家,他表示,此次事故没有造成交通大瘫痪也有客观原因,比如,塌陷事故是出现在凌晨而不是在上班高峰,这为综合力量抢修赢得了时间。他同时也指出,在热火朝天的疏导中,没有人以新闻发言人身份对整个事件进行通报,对事件原因的分析也迟迟没有触及,这是此次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一个遗憾。
金磊作为北京市政府专家顾问团的成员,对包括公共突发事件在内的城市防灾减灾问题进行了20年的研究。昨天,他表示,城市综合减灾已列入北京市人大五年立法计划中,并由人大首次聘请专家为立法做前期的专题调研。金磊带领着该课题组,刚刚结束了此次立法前期调研。
目前,金磊和他的课题组做出了一个79页的研究报告,其中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注入了很多新的思路。
应急措施
1400万条免费短信及时发出
本报讯 (记者刘奇)在京广桥附近路面坍塌后,北京移动、北京网通、北京联通发出1400万条免费信息,将绕行信息点对点发放到市民的手机及小灵通上。这1400万条信息,对用户和政府均为免费。
事故发生后,三大运营商应北京市政府、交管部门和北京市通信管理局的要求,分别对用户群发短信,以提示用户提前绕行。其中,北京移动和北京网通对全网用户群发短信,发送量分别为1100万条和200万条,而北京联通也对网内100万后付费用户发送了信息。
城市应对公共突发事件新思路
变单一应对为综合减灾
金磊说,北京此前大多是单险种对城市进行防灾减灾,这是由于旧的行政体制导致的,应对突发公共事故时,只能按照各部门的设置将应对措施割裂。比如,出现水灾就是水利部门负责解决,出现工程事故就是建委来解决,但灾难不是只在某一部门职权范围内发生作用,一个事故的出现造成的影响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与之产生的灾后影响也不是建委或水利一个部门能解决的。这就需要一个机构,协调所有相关部门及时地对整个事件运筹帷幄,这就是城市综合减灾的思路。
变应急减灾为日常防灾
金磊表示,近期,各部门纷纷出台各自的应急预案,这也是非典之后城市公共安全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的结果。今年,北京成立应急指挥办公室,并先后制定了58个预案。对此金磊认为,再好的预案也只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才能起到作用,政府的减灾管理行政体制机制的建设应该是日常化,要普遍具备减灾意识。金磊提出,甚至每一个公务员进行与公共利益相关的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件事情是否安全。
全民增加主动减灾意识
金磊表示,在这次坍塌事故中,很多市民选择了放弃驾驶私家车改乘公交或地铁,但是这种行为更多的是出于市民的被动应对;而一些市民在事发后,主动减少自家污水排放,以减少对断裂污水管的压力,则可被视为主动应对突发灾难的行为。
他认为,在高度文明的法制社会中,应该出现的是市民主动参与减害,主动配合政府的所有工作。身为减灾的一分子,金磊表示,目前市民的防灾意识、防灾减灾能力并不太强。“应该对我们的市民进行更多的系统的安全教育,提高市民的安全意识。”本报记者郭爱娣来源:京华时报转自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