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发改委副主任欧阳彪———
“十一五”经济增长目标缘何为10%%
《纲要》(草案)提出,湖南省“十一五”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力争到2008年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10年总量突破10000亿元。 “十一五”我省经济增长目标缘何为10%?为此,记者采访了我省“十一五”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省发改委副主任欧阳彪。
“这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综合考虑我省‘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未来五年发展条件后提出的。”欧阳彪认为,这个目标是积极稳妥的。省委八届十次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10年,我省生产总值要突破10000亿元,10%的经济增速是实现这一总体目标所必需的,它既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体现了湖南努力保住在全国现有位次、力争人均GDP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的需要。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加快发展,我省作为中部省份,面临着不进则退的竞争压力。据了解,中部省份发展速度大都定在10%左右,西部有些省份的发展速度还定得快一些。同时,要实现湖南人均GDP赶超全国平均水平目标,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最低就要达到9.5%,即GDP必须增长10%。如果人均GDP年均增长速度湖南按9.5%,全国按翻一番目标所需的6.3%,价格缩减指数均按年均2.5%进行测算,到2010年我省人均GDP将达到18600元,比全国高500元。
欧阳彪说,“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10%的经济增速,也是建设“小康湖南”、“和谐湖南”的需要。
10%的增长目标,既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欧阳彪分析,“九五”以来,我省经济增长速度连续10年保持10%左右的水平。今后几年,如不出现大的波动,保持10%左右的速度是完全可能的。他接着分析:从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的拉动效应来看,“九五”以来,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只要“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较高速度,便可以满足GDP增长10%的需要。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大。随着改革的深化、战略投资者的引进,我省对外开放水平将有较大提高,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强。从产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00亿元,年均增长4.5%,约支持经济增长0.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5500亿元,年均增长12.8%,约支持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500亿元,年均增长10%,约支持经济增长4.0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担的任务均略低于“十五”也是留有余地的。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2004年,我省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加上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十一五”我省完全有可能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方向新———
重视民生
让更多人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更加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社会。省社科院社会学法学研究所所长方向新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谋划促进经济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同时,注重在方方面面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实惠,特别强调要努力实现“各有所学、创有所用、乐有所至、病有所医、困有所济、劳有其岗”。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雨露滋润。
方向新说,从《纲要》(草案)可以看出,“十一五”我省将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也一直是湖南面临的一项严峻课题。目前,湖南与全国一样,已经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未来五年,就业总量压力不会减小,结构性矛盾更为复杂,解决下岗失业问题、青年就业问题、农民劳动者进城就业问题,需要进行不同的政策安排。为此,《纲要》(草案)强调要把就业这一民生之本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注重社会公平,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人。方向新说,《纲要》(草案)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他举例说,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看病难、看病贵仍待解决,都是老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纲要》(草案)特别强调了要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解决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要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统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纲要》(草案)强调,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此,方向新指出,目前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很窄,不足以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纲要》(草案)指出要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面、构建多元化的医疗保障体系,以及高度重视对困难群体的综合援助等,这表明今后五年内社会保障事业将出现新的发展格局。另外,对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纲要》(草案)也强调了要通过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等,来缓解地区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方向新介绍说,《纲要》(草案)还特别强调了要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尤其是扩大公共服务对农村覆盖的范围,对低收入者的覆盖范围。
省社科院副院长王晓天———
城乡协调发展壮大经济实力
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乡驶上发展的快车道?《纲要》(草案)中,有关区域发展的论述引人注目。“十一五”期间,我省区域发展的总体思路有何变化?区域发展的重点是什么?省社科院副院长王晓天研究员对此作了解读。
“我觉得这部分规划做得很好。好就好在既突出了重点,又注重全省协调发展;既坚持优势地区优先发展,又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还考虑到了新的经济增长带的培育。”王晓天说,经过前期的发展,“一点一线”地区成为全省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的集聚地,2004年的GDP占全省的60.94%,其中作为龙头的长株潭地区占到了全省的33.75%。这意味着,抓住了“一点一线”,就抓住了湖南经济的牛鼻子。所以报告中提出进一步推进“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把长株潭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
记者注意到,王晓天在《纲要》(草案)上写了很多批语。如在加快湘西地区开发一段中,他特别注明“当地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70%-80%之间”。为什么把湘西发展放到重要的地位?王晓天解释说,包括自治州、张家界、怀化市和邵阳市部分地区在内的“大湘西”是老少边穷地区,其整体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2/3左右。湘西发展起来了,不仅湘西人民好过了,全省经济水平也上来了。
“为了实现‘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必须加快培植和发展新兴经济增长带。”王晓天接着分析说,要想富,先修路。“十五”期间,我省交通发展很快。便捷、新兴的交通线,会带来新兴的经济增长带。有了便捷的交通,“十一五”将会发展得更快。
说到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王晓天认为,这是《纲要》(草案)中的一大亮点,因为全省大部分居民都生活在农村,发展县域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依托。王晓天说,与以往不同的是,《纲要》(草案)既突出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又考虑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思路。城市是人口的集中地,也是产业的集聚点,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县域经济则是区域经济的基础,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搞好了县域经济,区域经济才能基础牢靠,发展后劲更足。
湖南农大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曾福生———
建设新农村为民谋福祉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明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省人大常委会委员、湖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福生认为,这既是湖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在“中部崛起”大战略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湖南的重要一环。
曾福生说,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城乡面貌皆有大的变化,但相对来说,农村改观远滞后于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农民收入水平增长缓慢,农村建设大多缺乏统一规划,农民不能享受现代城镇的公共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文化教育以及医疗卫生事业滞后,这不仅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直接影响到农民对城镇工业产品的需求,不利于工业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城镇经济的发展,因而不利于我省经济的协调发展。
曾福生认为,在这一背景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顺势之举。与几十年前相同的提法相比,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已大大丰富了。从《纲要》(草案)中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对于《纲要》(草案)中提出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曾福生认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物质基础。
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要求,曾福生很有感受。他认为,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乡村建设规划,统筹城乡土地管理,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和水利建设状况,加快乡村道路建设,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大力推广普及沼气,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搞好农村环境,改变村容村貌,使广大农民能够真正享受到现代化的成果。
曾福生认为《纲要》(草案)中提出的“着力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很实在。他说,对农民应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应始终立足湖南实际,把工作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民工转移工程”、“农村高质量增收工程”、“百万培训工程”等建设上。只要政府支持到位,引导到位,到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省环保局局长蒋益民———
倡导“环境友好”
建设“生态湖南”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不仅是编制和执行好‘十一五’规划的重大原则,也是引领我省未来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指导方针。”省环保局局长蒋益民说,它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性选择。到2020年,要实现人均GDP再翻两番的目标,能源、资源问题将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因此,必须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道路。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省有条件、有基础,但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经济快速增长,“三化”进程加快,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形成了更大的、长期的压力。蒋益民说,《纲要》(草案)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十一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推动六个方面的关系协调:一是协调经济政策和环境政策的关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政策体系;二是协调农村环境保护与城市环境保护的关系,逐步实现城乡人民享有同等的环境权益;三是协调上游城市与下游城市的关系,依据环境容量优化城市和工业布局;四是协调产业结构调整与加快工业发展的关系,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五是协调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发展循环经济的关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六是协调资源拥有地区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实现适度开发,有效保护。
蒋益民认为,“十一五”期间,在环保领域有几件事值得全省人民期待:一是推动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全面深化工业污染防治;四是深化城市环保工作;五是加大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力度;六是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建设“生态湖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蒋益民乐观地分析,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面临的环境问题,确保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人民群众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龚世益———
自主创新要有专利
技术转移要有效益
“坚持把自主开发创新放在加快产业发展的首要位置,大力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支柱产业的跨越提升。”湖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龚世益结合我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实际对《纲要》有关内容作出阐释。
他说,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在于自主创新。我省自主创新的基础条件不错,底蕴深厚。全省每年有900至1000件产品申请知识产权专利。截至2004年底,我省累计专利申请量达到63000件,列全国第9位。冶金、材料、计算机、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发明专利引领和支撑了我省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包括了人才战略、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如何将现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转化为科技成果﹖创新是基础,也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龚世益指出,科学技术是一个整体概念的两个方面,是有临界点的。科学是发现,是成果,而技术是产品,是依托于科学体系来实现技术共享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现知识产权专利成果发展过程的可操作性,要做到“先引资、引技术,再投资”使科技成果转化为效益。《纲要》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龚世益说这是自主创新努力的方向。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年,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我省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关键年。根据国内外知识产权的发展趋势,针对我省自主创新和经济建设中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应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自主创新和专利申请、实施、保护的政策措施。通过自主创新和大批专利技术的实施,促进我省支柱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据悉,今年我省知识产权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全省专利年申请量力争突破10000件大关。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努力开创我省知识产权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创新型社会和构建“和谐湖南”作贡献。 (稿源:湖南日报)
(作者:王亚奇 张茧 胡宇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