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脆的鞭炮响起来,
欢快的锣鼓敲起来,
欢乐的秧歌扭起来,
吉祥的渔灯点起来……
盼望好年景
水母网2月13日讯 “渔灯节”是从传统的“正月十五闹花灯”习俗派生出来,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 最初,大季家、八角等沿海一带渔民,只是在正月十五这天送灯送到“海神庙”、“龙王庙”。再后来,渔民们选择正月十三或十四把“灯”送到海上,祈盼一帆风顺。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渔灯节”。
从上午开始,渔民们把猪头、饽饽、酒菜、鞭炮等放置在几个“柳斗”上。然后,在猪头上洒一点猪血,在“柳斗”梁上系上红绸彩花,寓意“发血财”、“挂彩(财)”。物品摆好后,渔民们自家开始大摆酒宴,吃酒庆祝。
下午1点左右,渔民朱相龙率先点起了鞭炮,脆响刹那间引来了山海般的呼应,家家户户开始放开了“开路”的鞭炮。一时间,鞭炮声响成了一片,犹如春汛挟来巨浪狂潮,闪电擂动万壑雷鸣,小小的渔村被鞭炮声淹没了。鞭炮红纸屑如同天女散花,漫天飞舞;又如同一条红地毯,铺满了大街小巷,盖在了碧波之上———渔家的节日就这样踏着厚厚的红地毯来到了。
这时,秧歌队带路,渔民们开上汽车拉着准备好的物品,带着自己对新一年的美好愿望,沿着这条红地毯向海边驶去。
车队的最前面是秧歌队,在铿锵的锣鼓声和悠扬的唢呐声中,彩绸飞舞、彩扇翻腾。前来助兴的海阳秧歌队队员们身着盛装,翻腾跳跃,以极富感染力的表演,表达了渔民们对丰收和平安的祈盼。再看那些扮作八戒、艄翁的人们,身着鲜艳的服饰,边跳边舞,做着各种滑稽动作,逗得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
此时,码头上千帆披彩,放眼望去尽是红红的对联、喜字、鞭炮和彩旗,如同五彩祥云笼罩在码头上空。礼炮、鞭炮满天炸响,与海涛声融合在一起。天海间,再也分不出哪是海、哪是地、哪是海浪、哪是人潮……
传统渔灯节
融入现代气息
随着渔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渔灯节也融入现代气息。在初旺村口时时可见载着敲锣打鼓的渔民和整车鞭炮的轻卡疾驶而过。开着自家车去海边的渔民姜师傅风趣地说:“拉得多,跑得快,我的船鞭炮肯定能先一步响起来!”
在码头,与秧歌队相映成趣的是,穿着时尚的年轻渔民迈起轻盈的舞步;男人和孩子们忙着放鞭放炮,而渔家妇女们手持数码相机或摄像机,记录着今年渔灯节的热闹景象。“咱渔民的大年就是渔灯节。况且去年光景不错,今年办得很热闹!”一位刘姓渔民大嫂说。据她介绍,自家拥有120马力的渔船两艘,去年收入也达到七位数。
记者在村巷通往码头的一道道拱门上看到,渔民自书的对联有:“共创和谐四海生意腾腾起,跨越发展五州财源滚滚来”“新跨越高定位万里征程,创和谐兴国邦展千秋伟业”等,“现如今,渔民生活富足了,思想觉悟提高了,处处可见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可喜面貌!”应渔民邀请专程参加渔灯节的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姜清春感慨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