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新闻-体育-娱乐-财经-IT-汽车-房产-家居-女人-TV-ChinaRen-邮件-博客-BBS-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2006各地两会 > 各地两会动态
甘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06年02月16日20:48 我来说两句(0)  

 
有奖评新闻
来源:新华网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二OO六年一月十五日

  序 言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我省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本纲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定,主要体现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全省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突出政府工作重点和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是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规划。政府将认真履行职责,运用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并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甘肃发展与改革大业,努力实现发展目标。

  第一章 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主要目标

  "十一五"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立足现实基础,深化省情认识,抓住发展机遇,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

  "十五"时期,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高举发展和改革的旗帜,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以项目带动发展,以改革促进发展,全面完成"十五"计划主要目标和任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十一五"和后十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十五"期间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2005年生产总值达到189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达到7210元,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837万吨,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在调整改造中快速发展,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6%;服务业持续增长,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城镇化水平达到30%。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2005年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54. 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3.4亿元。

  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得到缓解,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所改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五年间,国债资金投入244亿元,带动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投入,有效地拉动了投资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64亿元,相当于"九五"时期总投资的2.1倍。

  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重点实施了国有企业改革攻坚,一批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行政审批制度和投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市场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6.2%。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4%,利用外资规模平稳增长。

  社会发展迈出新步伐。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有所增强。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全省68个县区整体实现"两基"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得到加强,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3年。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基本建成,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初步形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城乡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播、电视覆盖率超过 90%。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不断巩固。

  人民生活达到新水平。社会就业、社会保障和扶贫救助工作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200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4%,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6.6%。45万绝对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200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农村贫困面下降到2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 6.05‰。

  同时必须看到,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的基本省情仍未改变,发展阶段明显滞后。一是全省正处在加快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的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难度较大;二是正处在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型过渡的阶段,工业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约束趋紧,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三是正处在重点突破和协调发展并重的阶段,新的增长点不多,城市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差距扩大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环境承载能力低;四是正处在改革攻坚的阶段,改革承受能力弱,市场化进程较慢,体制机制性制约明显,投资主体单一,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仍将处在一个夯实基础、改善环境、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

  今后五年,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国内发展环境看,国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我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方针政策,有利于我省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破解"三农"问题,遏制城乡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国家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有利于我省转变增长方式,改造提升能源、原材料工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促进我省继续加快改革步伐,为促进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国际上,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间产业重组转移速度加快,将为我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参与区域和国际合作提供更新机遇。当前,全省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愿望更加强烈,对省情认识更加深化,发展思路更加成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同时,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势头迅猛,后发展地区产业发展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省资本短缺、人才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未来发展将面临新的挑战。总体判断,"十一五"时期,我省加快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发展环境比较有利,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迈向新阶段。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进程。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必须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原则,未来五年的发展必须努力做到:

  一是突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立足省情,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机遇意识,遵循发展规律,创新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带动发展,实施一批能够带动全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大项目,夯实发展基础,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二是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立足发挥比较优势,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是突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增强中心城市的发展和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四是突出资源节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实施以节能降耗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改造,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五是突出改革开放,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改革攻坚,不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六是突出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各项社会事业相协调,不断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立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公平,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与改革成果;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二)发展目标

  --总量调控目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2007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2010年生产总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0元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财政收入增长高于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五年城镇新增就业8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6%左右;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结构调整目标。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提高,服务业发展壮大。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5∶46∶41.5,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左右,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以上。

  --社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到50%和20%以上,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人均受教育年限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缩小。城市和农村医疗服务设施继续改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全省农村居民,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贫困人口继续减少。防灾减灾能力增强,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可持续发展目标。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万元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 2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5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努力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6%左右;城市环境质量和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在国家指标范围内。

  --改革开放目标。国有企业改革攻坚的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行政管理体制等重大改革取得新进展,要素市场建设有新突破;市场投资主体进一步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开放型经济提高到新水平。

  --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左右,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民族团结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三)战略性重大工程

  抓住国家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以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不断创新投融资方式,努力拓宽资金渠道,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国内外资金参与,着力实施"十大超百亿工程":西部通道和干线公路高速化为目标的公路建设工程;西北西南大通道兰渝铁路(甘肃段)工程;大型支撑电源和骨干电网电力供给保障工程;依托华亭国家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的能源、煤化工综合开发工程;鄂尔多斯盆地陇东石油、天然气及煤炭资源勘探开发工程;大乙烯为龙头的乙烯及其深加工工程;钢铁产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工程;镍、铜冶炼深加工工程;以铝工业为核心的"电--冶--加"一体化工程;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和甘南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

  第二章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西部大开发"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要求,继续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重要位置,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加速发展以公路、铁路为主的综合交通运输

  超前谋划、优先布局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运输通道,加快跨区域公路、铁路建设,发展航空、管道、水运等,大力改善广大农村特别是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整合运输资源,优化网络布局,提升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公路。以国道主干线高速化、省际通道高等级化、县乡公路通畅化、运输站场网络化为目标,加快现有干线网改造升级,完善高速公路网与大中城市节点的连接,进一步改善县际公路,加快通乡公路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提高通达深度。"十一五"期间,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新建和改造通乡油路13000公里,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0000公里,基本建成兰州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和酒(泉)嘉(峪关)、张掖、平凉、天水、陇南等五个省级公路辅枢纽。

  铁路。以完善干线通道、加快支线建设为重点,开工建设西北至西南新通道兰渝铁路,扩能改造陇海、兰新、包兰、兰青等干线铁路,建设西安至平凉、天水至平凉、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形成陇海与宝中、兰新与青藏铁路干支线相连接的铁路运输网络。做好西安至兰州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加快兰州铁路枢纽改扩建工程和集装箱中心站建设,提升兰州作为路网铁路枢纽的地位,积极推进酒(泉)嘉(峪关)、天水、平凉区域枢纽的形成,到2010年,全省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500公里,路网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3%和65%。

  民航。加快建设以中川机场为区域枢纽、省内支线机场为依托的空中运输网络,加快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改扩建工程,完成嘉峪关机场改扩建和天水、金昌机场建设,做好陇南、夏河等支线机场前期工作。

  管道。重点加快原油和成品油管道工程建设,拓展天然气管道运输。完成鄯善至兰州原油管线和乌鲁木齐至兰州成品油管道建设,开工建设兰州至郑州成品油管道。以涩宁兰天然气管线为依托,加快沿线天然气管网及延伸工程建设。

  水运。积极探索航电结合、梯级开发、滚动发展的路子,加快重点地区港口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黄河干流主要通航航道等级化。

  二、大力推进能源建设

  坚持优化结构、适度超前、多能并举,壮大能源工业基础,提高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十一五"期间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500万吨,力争新增水电装机100万千瓦以上、火电装机800万千瓦、风电装机100万千瓦,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0万千瓦。

  煤炭。按照"稳定中部、加快东部、开发西部"的思路,加大煤田地质勘探和煤层气开发力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和保障能力。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煤电、煤电冶、煤化工、煤气化等产业,建设华亭"煤--电--化--运"一体化的综合生产基地。继续抓好以高产、高效、安全为目标的矿井技术改造,新建花草滩、红沙岗、大柳等矿井。加快陇东煤田地质勘探及正宁南部煤炭资源开发。

  电力。坚持水火电并举的方针,加快白龙江、洮河和内陆河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建成张掖电厂、靖远电厂三期、华亭煤矸石电厂、兰铝自备电厂,以及柴家峡、乌金峡、麒麟寺、炳灵峡等水电站。继续做好甘谷电厂"以大代小"和部分重点城市的"热电联产"建设工程,加快平凉电厂二期、靖远电厂一期扩建和崇信电厂等坑口电站建设。抓好九甸峡水电站的前期及开工准备工作,加大协调力度,争取尽快核准开工。积极做好黑山峡、苗家坝等大型水电站项目前期工作。以750千伏电网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330千伏电网建设,加快重点城市和县城电网改造,优化省内输配电网等级,形成"五横一纵"输配电网结构,提高输电能力,保障安全运行。围绕核燃料循环利用,推进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建设,积极开展核电站前期工作。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推广风能、太阳能,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加快安西、低窝铺、玉门三期风电场建设,做好百万千瓦级风电场和全省风电建设规划工作,推进风电设备省内生产和提高配套能力。加大太阳能利用开发,做好敦煌8兆瓦光伏并网发电示范工程建设。积极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生物质能开发利用。

  三、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

  坚持"兴利除害结合、节流开源并重、抗旱防洪并举和开发保护同步"的原则,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活、生态和生产用水。重点抓好疏勒河流域综合开发、引大入秦工程的建成收尾,开工建设九甸峡水利枢纽及引洮供水一期及盐环定扬黄二期工程,继续推进黑河综合治理二期前期工作。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工程建设和水源地保护。大力实施万亩以上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和农业节水灌溉工程,201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100万亩。抓紧重点防洪城市、主要河流险段堤防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积极配合国家做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工作。

  四、继续加强生态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着力实施分流域治理与重大工程相配合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继续抓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及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以水权制度改革和节水型社会建设为重点,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认真做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供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的规划及评估、申报工作,争取尽早实施。黄河流域,要严格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与野生动植物资源,加快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建设淤地坝和小型蓄水保水工程,防治水土流失;加大牧区封地育草和"三化"草地治理力度,通过饲草料基地建设、推广围栏封育和舍饲禁牧等综合措施,逐步恢复草原植被。长江流域,进一步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长防长治工程,抓好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促进自然生态恢复,继续实施速生林工程,建设我省用材林战略储备基地。内陆河流域,进一步实施防沙治沙和节水工程,加大沙区林草植被保护,推进荒漠化综合治理;控制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加强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等自然保护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管理。继续抓好交通沿线和城市绿化。"十一五"期间,完成包括荒山造林在内的退耕还林4300万亩、退牧还草170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0平方公里。

  五、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以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重点实施中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工程以及县城供排水、生活垃圾处理等工程建设。抓住"西气东输"二线建设的机遇,促进沿线地区天然气开发利用。加快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步伐,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大力发展城镇公共交通,改善城乡居民出行条件。到2010年,城镇自来水、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88%和70%,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8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6.5平方米。

  六、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建设并充分利用各类网络资源,促进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相融合。扩展全省数据通信网络,建设省内宽带多媒体通信骨干网,加快全省城域网优化扩容改造、数据交换中心扩容改造和数字安全认证中心等工程建设。继续完善优化固定电信网,建设长途和本地软交换网络工程、固定电信网智能化工程、村村通电话工程。以宽带、双向网为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有线电视传输网络,完成各市(州)、县有线电视分配网的升级改造,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

  第三章 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以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积极转变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突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做大做强石油化工、冶金有色、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和制药五大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冶金有色、新材料基地和具有区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进一步加快工业化进程。"十一五"期间,力争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

  一、改造提升石油化工、冶金、有色等传统支柱产业

  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再造传统支柱产业新优势。

  石油化工。抓住国家石油战略资源开发和建设西部管道、兰州大乙烯等重大工程的机遇,努力扩大兰州、玉门和庆阳的原油加工规模,提高乙烯及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生产能力,加快发展下游延伸产品。积极利用庆阳原油资源,加快陇东石化基地建设。积极发展无机化工,调整化肥、农药产品结构,提高高浓度复合肥产能和新品种农药产量。

  冶金、有色工业。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原料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提高钢铁、镍、铝、铜、铅、锌等生产能力,发展炭素制品、铁合金等配套产业,积极推进钨、钼、黄金等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的后续加工产品,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十一五"末,钢铁板带比达到70%,有色金属加工率达到50%以上。

  二、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抓住国家振兴先进制造业的机遇,充分利用现有基础,整合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新型采矿设备、数控机床、电工电器、风力发电设备、真空设备、军工及电子信息等制造业,提高主机成套和零部件配套能力。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提升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提高系统集成能力。依托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工程建设,加强交通、水利、农机、生态和环保等领域的重点装备技术和产品开发。发挥原材料工业比较优势,吸引国内外企业到我省建立制造业生产和零部件加工基地。积极推进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

  三、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制药等新兴产业

  农产品加工。发挥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实行壮大龙头企业与发展种植基地相结合,把农产品加工培育成我省新的支柱产业。按照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标准化、加工精深化的方向,以草畜产品、马铃薯加工、啤酒原料、葡萄酿造、果蔬制品、保健食品、民族食品等为重点,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工能力,创立名优品牌,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将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啤酒原料生产、马铃薯精深加工、草畜产品加工基地。

  制药。充分利用中药材资源和生物制药技术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中药饮片、中藏药、生物制品及化学制药。推进药物资源综合加工,构筑药物种植、新药研发、药品制造和市场营销相配合的产业体系。继续推进医药企业改革和改造,培育和扩大品牌优势,增强实力,壮大规模。建设兰州生物医药科技园区。

  四、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依托资源、产业基础和技术研发优势,在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新能源与环保等领域,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以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材料和无机矿物材料为重点,积极推进传统材料向新材料的延伸;发展基因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加快新型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电子专用加工设备的开发,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节水农业和生物农业、生态与环保、新型建材、民用核技术等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发展。加快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建设。

  五、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加大集成创新力度,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推进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设立开放式研发机构,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关键技术,为实现关键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推进信息技术在设计、生产、管理、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六、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

  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经营市场化为导向,依托主导产品以及专业分工与协作,促进社会化配套和地域集中,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把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同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推进新材料、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以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为空间载体,培育发展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兰州金川科技园等新材料产业集群。制订并实施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营造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区域环境。

  第四章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一、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面向国内外市场,从战略主导产业、区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次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发展以定西为中心,辐射带动兰州、白银、天水、临夏北部、平凉的马铃薯种植业;以甘南、临夏、河西地区、陇东地区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以河西地区为主的酿造葡萄、啤酒大麦、玉米制种、蔬菜种植业;以平凉、庆阳、天水为重点的优质林果业;以定西、陇南为重点的中药材种植业。继续发展百合、油橄榄、花卉、花椒、黄花菜、玫瑰、黑白瓜籽等地方特色农产品。大力扶持和培育发展包括农垦企业在内的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力争"十一五"期间,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30家以上。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建筑、运输、商贸、生态旅游等非农产业,进一步提高农村二、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二、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坚持把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大战略,实行政府推动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重点面向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建立稳定的劳务基地,拓展劳务市场。加大劳务培训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健全地区间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十一五"期间,每年培训农民150-200万人、输转农民工 560万人次。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突出县域特色,立足当地资源,促进县域内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形成有特色、有优势、有市场、有效益的支柱产业,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小城镇联城带乡、联工促农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向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园区集中。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鼓励探索不同类型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路子,支持经济强县率先发展,扶持经济较弱的县加快发展。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县域经济发展的自主权,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政策,完善扶持机制,增强县域经济自我发展能力,使其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充分挖掘农业生产潜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田间灌排工程和非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标准化基本农田。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十一五"期间全省耕地面积稳定在5040万亩以上,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800万吨以上。建立和完善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等七大服务体系,推广应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旱作农业区雨水资源高效利用、高产优质高效耕作栽培、农业生物和农业信息等先进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五、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事业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面。全面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继续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实施好"千名医生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并实施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以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搞好农村电网改造、通讯设施和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改善牧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基本实现乡镇通油路,基本解决无电村、无电户的问题,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和电话,解决3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45%,新增沼气用户40万户。

  六、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和小康建设

  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不断增加科技扶贫、教育扶贫和移民扶贫的投入。把新农村建设与扶贫开发结合起来,选择发展致富产业,实施好整村推进扶贫工程,完成3000个贫困村的扶贫建设任务。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原则,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工程,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力争"十一五"期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减少70万人,低收入人口减少200万人左右。继续实施好生态文明小康村示范工程,扩大试点范围。鼓励条件较好的河西地区、沿黄灌区和城市郊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七、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切实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根据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流转土地使用权和经营权,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征用占用制度,健全对征地农民的补偿机制。巩固农业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改革任务。继续实行并不断完善符合省情的农业扶持政策。以县为单位整合农业资金,加大金融支农力度,提高农业投资效益。

  第五章 加快发展服务业,培育壮大旅游业

  适应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把旅游业培育成新兴产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就业比重。

  一、 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积极采用新的科技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创新传统服务业。商贸流通业,要继续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营销代理、配送中心、专营店、便利店等新型业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连锁龙头企业,形成以专业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为骨干,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仓储式商场相配套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商贸流通格局。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发展多层次的餐饮服务业。深化商业流通体制改革,规范商业行为,创造竞争有序的商贸流通环境。继续搞好兰州商贸中心建设。交通运输业,要以农村客运、旅游客运为重点,培育区域性大中型客运集团,建立安全、高效、快捷的客运体系;依托省内交通主枢纽、货物主要集散地,建立多方式联运发展的区域性货运中心,提高综合运输效能。社区服务业,要适应居民生活改善的新需求,发展各种形式的便民利民服务,建立社会福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的社区服务网络。

  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及房地产业

  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抓住西南与西北通道建设以及青藏铁路建成通车的机遇,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建设面向西部和中亚的兰州物流基地,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加快培育发展大型物流企业,努力形成覆盖全省并辐射西北地区的多功能现代物流服务网络。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不断完善"网络连乡村、信息进万家"的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咨询评估、会计审计、工程设计、广告和市场信息等中介服务业,要规范行业准入和服务行为,吸引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或合资、合作。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学会的改革和建设,发挥其协调、自律和服务作用。鼓励和支持各金融机构拓展服务领域。

  房地产业,要完善和发展城镇房地产供应体系,有序推进商品住宅建设,规范并搞活房地产交易二、三级市场,进一步发展完善个人住房信贷和住房抵押贷款业务,促进住房消费。

  三、发展壮大旅游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以"文化甘肃、山水甘肃、民族甘肃、现代甘肃"为主题,以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和黄河自然风光、民族风情旅游线为基本构架,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形成"点、区、群、带"相配套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整合旅游资源,促进区域合作和整体开发,重点培育天水-兰州-敦煌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大漠风情游,甘南-临夏-兰州-白银的黄河风情、草原风光、民族文化游,兰州-会宁-平凉-庆阳的红色胜地、民俗文化游等特色精品旅游线,大力改善主要旅游城市和景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开发多层次旅游产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塑造地方特色旅游品牌。开拓旅游市场,培育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理顺旅游管理和经营体制。推进旅游咨询服务的信息化,提高服务能力。力争到2010年,形成40个左右国家4A级重点旅游景区、2-3个4A级红色旅游景区,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40亿元。

  第六章 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发展

  按照西部大开发建设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和我省"一肩挑两头、一带促两翼"区域发展格局的要求,以中心城市发展和产业聚集带动为突破口,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

  坚持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城市建设规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增强并完善兰州特大城市功能,进一步发挥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努力将酒(泉)嘉(峪关)和天水培育成我省西部和东部的大城市,成为产业集聚功能较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以产业为支撑,合理确定并强化中等城市的主体功能,培育一批特色小城市。优先发展县城和区位条件好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重点建制镇,进一步带动城镇经济发展。加快人口城镇化,促进人口有序转移。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增强城市服务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依据我省各地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联系,突出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利益共享的经济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加快中部经济整合发展。突出兰州特大型城市综合优势和带动作用,加快白银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发展,促进兰州经济区整合与发展。加强中部地区以城市为主的分工合作,突出定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甘南、临夏特色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配套和产业转移承接能力,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协调和发展能力。

  提升河西综合经济实力。依托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现有基础,以酒(泉)嘉(峪关)城市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快区域中心城市的培育和发展。充分利用较好的基础和条件,进一步突出在全省农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继续发挥大企业的重要作用,推进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发展。

  增强陇东南经济发展新优势。抓住国家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带的机遇,加快天水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平凉、庆阳能源基地地位,推进陇南多种经营发展。充分利用陇东南地区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区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主动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积极参与跨省区的经济联合与分工,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区域经济发展优势。

  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在经济政策、财力补助、专项投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继续实行倾斜,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因地制宜发展与当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抓好牧区天然草地改良和人工草场、饲养基地建设,建立绿色畜产品基地。继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和生态屏障作用。加强革命遗址的修缮、保护和建设,发展红色旅游。组织实施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落实民族地区发展政策,促进各民族和睦共处和共同富裕。

  三、建设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

  科学区分不同类型区域的主体功能,合理高效利用国土空间,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优化开发区域,要限制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发展,鼓励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结构的层次。科学规划城镇群的发展布局,提高吸纳现有流动人口和其他区域转移人口的能力。重点开发区域,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比较优势,合理引导产业发展和布局,提高城镇扩大就业和吸纳人口的能力,重视生态环境保护。限制开发区域,要实行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方针,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等工程性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经济,引导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转移到重点开发区域和优化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要依据法律法规实行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加强生态的修复和保护。

  四、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的互动机制

  实行分类指导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其他地区要发挥比较优势,寻求加快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在跨区域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健全和完善市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间自由流动。鼓励和支持各地区开展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建立健全区域合作共赢机制,促进产业在地区间合理分布和分工协作。鼓励发展较快地区支持和帮助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和完善区域互助机制,抑制地区差距扩大。完善和落实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区域补偿政策,健全和完善政府扶持机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七章 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

  科技是强省之路,教育是富民之本。立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加速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大力推动科技进步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紧密结合我省优先发展的领域,强化应用研究,重视基础研究,突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传导机制,鼓励发展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和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围绕优势产业化项目和关键领域,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水资源高效利用及节水、生态保护及循环经济、农产品深加工及农业产业化、新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及节能、生物及先进医药、信息应用等关键技术和重大科技专项的联合攻关,推进技术研发和技术升级。争取改造、新建60个左右具有学科特色和产业优势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依托科技园区,建设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孵化器培育。加快河西星火产业带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开发型科研机构与企业的融合和市场化发展。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加强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

  二、优先发展教育

  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供给。以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缩小城乡和地区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加快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大众化、社会化和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

  加强基础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把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作为重点,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努力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2007年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继续加强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校舍110万平方米,及时消除中小学危房。实施农村教师培训计划,争取对5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继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国民受教育年限。

  努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沟通、相互衔接和协调发展。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多渠道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按照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的要求,实行产教结合、校企结合,开展多形式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或联办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职业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推进职业教育和培训与劳动力市场对接,加强农村初中后和城市高中后职业技能培训。力争到2010年,职业教育基本达到与高中教育相同的规模。

  继续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社会急需的重点学科和专业。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扩大与国内外重点大学的合作办学,继续鼓励发展民办高校。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救助机制。2010年,普通高校招生人数达到12万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 50万人以上。

  三、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积极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使用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科学机制,营造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力度,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继续推进"555"(50名45岁左右的尖子人才,500名40岁左右的青年专业技术骨干,5000名35岁左右的青年专业技术骨干)、"西部之光"(支持西部地区青年科技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工程,大力培养高素质的党政人才、懂经营的企业管理人才、学有所长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有技能的产业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健全和完善由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机制,鼓励科技人才在科研院所和企业间流动,消除人才流动的障碍。继续做好急需人才的引进工作,搞好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和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配置和使用。

  第八章 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针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障碍,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和机制,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一、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全面完成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改革攻坚的阶段性任务,有步骤地推进并基本完成农垦、粮食、流通、公路交通等其他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落实出资人制度,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探索各类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形式。依据新的《公司法》,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用两年左右时间完成省属及省属下划国有工业企业、国有农垦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进一步加大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力度,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吸引境内外各类投资者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推动优势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战略重组,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

  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进一步确立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主体地位,落实并完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实现公平竞争、共同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参与非自然垄断行业基础设施、公用事业以及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建设,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和资产重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产业升级,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物流服务型中小企业,加快民营科技企业。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自主改革,加快技术改造,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市场竞争力。鼓励广大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落实融资政策,发展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

  三、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创新管理方式,不断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调节方式。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职责分工,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四、深化投资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机制,加强政府投资管理。全面推行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实行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积极拓宽筹融资渠道,通过多种形式搭建政府信用、银行信用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平台,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独资、参股、合作、联营、特许经营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积极扩大民间投资规模。把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与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强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创新项目建设管理机制。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按照健全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要求,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省以下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财税体制。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展"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扩大"乡财县管"试点范围。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不断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各级财政保障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政策,加强税收征收和监管,运用税收杠杆促进全省经济发展。

  五、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

  继续发展与地方特色经济相配套的现代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发展适应社会多层次多方面需要的服务市场,着力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发展地方资本市场,发展证券、期货、投资、基金、信托、保险等多种专业性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加强和完善产权市场功能并规范交易规则。鼓励并指导各种所有制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鼓励和吸引外资银行的进入。发展壮大地方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和间接融资。进一步扩大市场定价范围,提高政府定价的科学性和透明度,探索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土地、劳动力、人才、技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六、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

  积极开发多元化的国际市场。大力发展对外经贸合作,调整进出口结构,扩大进出口总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短缺资源,努力扩大农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对外工程承包、技术和劳务输出。继续深化外经外贸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经营主体多元化,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跨国生产经营。

  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国外大公司大集团和拥有先进专利技术的中小企业开展招商引资,鼓励外资企业不断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和规模。探索转让项目运营权或收益权等直接利用外资方式,继续做好利用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工作。进一步加强同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发挥我省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吸引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在我省建立面向西部和中亚输出产品的外向型生产加工基地。强化与周边省区的经济技术协作,逐步实现资源、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多层面的互补多赢发展。

  七、继续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环境也是生产力。继续营造环境,是加快我省改革开放和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进一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措施,推行"一站式"服务,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创造良好的办事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政务公开措施,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政府信用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统一的企业和公民个人信用社会征信服务平台,加大社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第九章 提高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全面树立节约意识,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资源消耗,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一、提高资源支撑能力

  坚持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以节水为中心,合理配置水资源,积极发展节水型产业,协调解决好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努力保持城乡用水安全,不断提升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率先把河西走廊建成节水型社会示范带。以水权为核心,实行从水源、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到回水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完善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鼓励中水、冷却水、工艺用水的循环使用和再生利用,提高工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全面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

  坚持把节能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推进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政府机构节能等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降耗改造和能源消耗管理。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形成有利于节能、提高能效的价格激励机制。切实改变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引导全社会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

  加大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点做好矿产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做好国家、省内急缺矿种及我省优势产业所需资源的勘查、勘探与开发。加快西秦岭、祁连山西段和龙首山等地区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的地质勘查,加大现有矿区及周边地区的找矿力度。稳妥搞好探矿权转让,加快文县阳山金矿开发。抓好庆阳和河西地区煤炭资源勘探工作,抓紧靖远、窑街及华亭矿区周边及深部的煤炭资源勘探。加快长庆和玉门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力争"十一五"期间新增后备煤炭储量55亿吨左右,2010年石油开采量达到600万吨左右,天然气开采量达到20亿立方米。加强资源管理,完善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促进重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增加资源储备,提高接续能力。对重要矿种和矿产地实行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延长资源利用年限。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提高贫矿和共生资源的利用水平,充分利用尾矿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拓宽资源利用渠道。充分利用周边省区以及国外资源和市场,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的国际国内合作,扩大资源供应来源,实现资源互补互利。抓住公路、铁路建设的新机遇,加强我省与资源丰富的周边地区和国家的联系,鼓励重点企业到省外国外进行资源勘探与开发合作,逐步形成多元化进口渠道和较为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合理开发气象资源,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基础测绘,逐步建立空间地理信息系统。

  二、加大环境保护与治理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影响人民健康和生产生活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抓紧抓好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围绕"三废"治理,重点整治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源头治理和全过程治理转变。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防止面源污染。坚持"污染者负担、治理者受益"的原则,合理确定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标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污水、垃圾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鼓励污染治理产业化,促进集中治污专业化。尽快改善重点流域和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抓好黄河兰州-白银段的水污染治理,争取实施渭河、任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加强陇东油田污染和重点城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全面推行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继续实施对污染排放的总量控制。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路子。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开发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梯度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促进资源深加工和循环利用产业链的形成。加快高能耗的传统产业改造和技术升级,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减少生产源头的自然资源投入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强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开展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和不同类型的循环经济试点,调整和落实投资、价格和财税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创建循环型企业、生态园区和生态城市。大力倡导节约型的生产生活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章 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积极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协调好重大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一、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统筹城镇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把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鼓励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完善企业用工机制,对提供新就业岗位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企业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积极推行阶段性就业和弹性就业等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作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将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都纳入到保险范围内。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做实个人账户。探索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政策指导下建立补充保险。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努力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对丧失劳动力的贫困人口救助制度。积极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加强对老龄人口、残疾人口的服务和权益保护,鼓励社会救助和民间慈善等多种形式的救助活动。加大财政预算社会保障支出比例,建立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渠道和严格管理、有效运营的机制。

  三、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实际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目标。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资本。技术和管理参与收入分配的机制。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企业工资支付制度,建立农民工工资按时支付制度。采取多种措施调节垄断性收入和其他不合理收入,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保护各种合法收入,合理调节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积极引导居民合理消费,拓展消费信贷。重视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加强市场监管,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

  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全民健康素质

  健全并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完善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和经费补助办法,实行乡镇卫生院由县(市)管理体制,经费供给实行全额补助。加大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城镇社区医疗网点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扶持力度,完成乡镇卫生院改建任务,提高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的综合能力。继续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有效控制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积极防治地方病、慢性病和精神疾病,努力降低发病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健康教育,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并完善现行的人口和生育政策。实行有利于人口控制的利益导向政策,保持较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趋势。加强和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到2010年全省总人口控制在2730万人以内。

  五、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充分发挥甘肃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多样的优势,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大力推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和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努力使 60%以上的县级"两馆"达标,90%的城市社区有设施较为完善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抓好甘肃会展中心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大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强文物保护维修,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以弘扬先进文化为先导,积极发展现代传媒业、出版发行业、文艺演出业,依托《读者》等文化品牌,发展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发展文化市场,繁荣文化创作。

  六、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群众信访和接待制度,健全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节处理机制,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建立健全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加强城市和重点地区、重要生命线工程、重大安全设施的抗震防灾和自然灾害预警防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格局,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的监管,保障人民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一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积极推进依法治省进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力支持,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一、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人大的监督,主动听取政协、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社会团体的意见。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进城市社区依法治理,保证社区居民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坚持企业的民主管理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积极作用,维护和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对尚未开放的6个民族自治县尽早对外开放。落实侨务政策,保护港、澳、台同胞和外来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二、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

  坚决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进一步加强经济立法为主的地方立法,重点制定并完善产权保护、市场规则、资源开发和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经济和社会管理事务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充分发挥地方立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执法行为。改进司法体制和司法工作,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切实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三、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及其应用研究。采取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宣传教育,努力保持全省人民昂扬向上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状态。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抓好青少年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宣传表彰为甘肃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普及科学知识教育,抵制一切违反科学的迷信、邪教活动。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明社区和文明村镇活动,提高全民精神文明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十二章 强化规划实施保障机制,努力实现规划目标

  建立有效的实施机制,确保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顺利实现。

  一、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落实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我省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实现纲要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实施纲要必须合理区分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在市场起主要调节作用的领域,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适时监测、合理调节并加强监管;在政府职责范围内的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制度和体制、保持社会稳定等领域,各级政府必须发挥强有力的作用。要加强统筹协调,有效地组织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推进重大发展任务的落实和重要改革措施的实施。正确把握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和不同社会群体为实现本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做出积极贡献。

  本纲要是编制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国家产业政策,以及制定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为实现本纲要的总体目标,省政府将组织实施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就业与社会保障、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科技教育与社会事业发展、交通、能源等专项规划以及重大改革措施,保证重点领域规划目标的实现,并且通过年度计划,进一步落实本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

  二、加强政府在规划实施中的职责

  纲要提出了导向性、预期性、约束性的发展目标。导向性目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将主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向尽可能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一致。预期性目标是凝聚人民意愿的战略意图,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政府将主要通过财税、投资、价格等手段及产业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并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努力争取实现的目标。约束性目标是政府向人民做出的承诺,是省政府对市州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政府将主要通过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

  建立对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检查和评估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将适时进行评估,并将评估报告和有关建议提交省人大常委会。为了保障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发展形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适时调整政策方向和力度。当遇到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不可预见因素,社会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省政府将及时提出调整方案的议案,报送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

  本纲要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将成为全省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全省各族人民要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扎实工作,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而努力奋斗!



共找到 4,579 个相关新闻.

我来说两句 全部跟贴(0条) 精华区(0条) 辩论区(0条)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热门新闻推荐】
相关链接





搜狐短信 小灵通 性感丽人 言语传情
三星图铃专区
[周杰伦] 千里之外
[誓 言] 求佛
[王力宏] 大城小爱
[王心凌] 花的嫁纱
精品专题推荐
短信企业通秀百变功能
浪漫情怀一起漫步音乐
同城约会今夜告别寂寞
敢来挑战你的球技吗?
 精彩生活 

星座运势 每日财运
花边新闻 魔鬼辞典
情感测试 生活笑话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月亮之上
秋天不回来
求佛
千里之外
香水有毒
吉祥三宝
天竺少女

点击今日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佛山一家六口惨遭杀害
·乌兰察布居民区连发爆炸
·忻州煤矿安监局好气派
·杜世成助推青岛房价?
·平安夜女子遭遇飞车党


频道精彩推荐

·禽流感疫情 伊朗核问题
·中国工程师巴基斯坦遇害
·都灵冬奥会 德国世界杯
·专业试驾克莱斯勒300C
·激光照排之父王选病逝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第48届格莱美颁奖典礼
·2006NBA全明星赛
·体育彩票 足球彩票
·华裔孕妇在美被驱逐流产
·蔡依林身着CPU芯片衣





一个人哭
退后
断了的弦
还是朋友
水晶蜻蜓
唱给你的歌
迷糊娃娃可爱粉红卡通
四季美眉给你最想要的

搜狐分类 ·搜狐商机

百姓论坛

·泰国情侣流行拍的全裸照
·21岁大学MM网络征友(图)
·日本超女选秀必须亮内裤
·台湾辣妹的激情艳舞表演
·女星沙滩竟当众吻胸激情
·曹颖印小天酒店激情曝光
·MM浴室自拍完美浑圆身体
·实拍泰国真正色情红灯区
·裸拼AV女优翁红日本脱光
·女孩旅店偷情被暗拍全程

·半裸女高空玩跳伞乳横飞
·用胸推拿的异性泰式按摩
·李倩蓉放荡全裸照性感照
·游戏MM选拔现场随便碰臀
·女星拍戏时胸部惨遭蹂躏
·老板电脑里和二奶开房照
·视频女屋内裸身挑逗一幕
·无耻病人手机拍护士裙底
·美女明星透视装近乎全裸
·惊!世界各地的怪物(图)
芙蓉姐姐性感极限火辣比基尼登场
娱乐基地

大胆的美丽女孩

·AV女优圣诞装自拍写真
·国外球迷怎么恶搞火箭队
·震撼人心的人体干尸[图]
·女人内裤的奇特广告创意
·明星最近流行黄金甲造型
·美人鱼彩绘 朝比奈真人秀
·宠物连连看 合金弹头游戏

热点专题
·2009年全国两会
·2009全国两会
·关注2009年春运
·"团团圆圆"赴台
·燃油税改革
·纪念改革开放30年
·2008美国大选
·2008珠海航展
·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
·神七飞船涂鸦
·神七宇航员如何太空行走
·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
·西班牙客机燃烧失事
·神舟七号择日发射
·蒙古首都骚乱 政府镇压

news-seo 网友意见箱




设置首页 - 搜狗输入法 - 支付中心 - 搜狐招聘 - 广告服务 - 客服中心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 全部新闻 - 全部博文
Copyright © 2018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contact.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