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时代的礼赞
曹 石
回顾新中国电影的历史,在国庆、党的生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纪念日里,电影工作者都会创作出反映人民心声、讴歌进步时代的献礼作品,在普天同庆的欢乐气氛中装点一道灿烂的银幕风景。 这已经形成了中国电影创作的一种优良传统,不仅体现着中国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一份爱国心,还创造出中国电影非凡的荣誉。
我们不会忘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前后,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了《芦笙恋歌》、《阿诗玛》、《五朵金花》、《李双双》、《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等一批优秀影片,那是电影人对新中国的深情礼赞,反映了共产党开创的一个新社会的勃勃生机。这些影片在几代观众的记忆中闪耀着理想的激情,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作品,形成新中国电影第一次高潮,被人们称为“难忘的1959”。
从1989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和纪念建党80周年的时候,以《开国大典》、《开天辟地》、《周恩来》、“三大战役”系列影片等为代表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和以《焦裕禄》、《孔繁森》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力作,展现了党的丰功伟绩,弘扬了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模范党员的形象在银幕上熠熠生辉,在亿万观众中广为流传,形成了新中国电影的第二次高潮。
到199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时刻,以“9550”精品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标志,中国电影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又创造了第三次创作高潮,涌现出《大进军》、《大转折》、《毛泽东与斯诺》、《走出西柏坡》、《生死抉择》、《离开雷锋的日子》、《红河谷》、《喜莲》、《月圆今宵》、《惊涛骇浪》等一大批颂扬民族精神、展现时代风采的优秀影片。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电影在改革中不断前进、迅速发展,电影数量和质量都大幅提升,开创了繁荣兴旺的新局面。在纪念新中国成立55周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毛泽东诞生110周年、邓小平诞生100周年等重要纪念日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如《走近毛泽东》、《毛泽东去安源》、《邓小平》、《邓小平1928》、《我的法兰西岁月》、《张思德》、《太行山上》、《我的母亲赵一曼》、《郑培民》、《沉默的远山》、《任长霞》、《生死牛玉儒》、《鲁迅》等等,在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的时候,为中国电影创造了新的辉煌。
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诞生85周年纪念的时刻,我们欣喜地看到《脊梁》、《红色满洲里》、《真水无香》、《生死托付》等一批展现优秀党员动人形象的影片再次涌现,并将通过全国展映活动奉献给广大观众。这些影片力求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原型人物中更深刻地挖掘时代精神的内涵,如《真水无香》、《生死托付》、《情暖万家》、《燃情岁月》,表述了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这些影片在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折射和深入关照中表达出理想主义的情怀,如纪录片《脊梁》、《天狗》、《大道如天》等,歌颂了英雄情怀和时代正气,表现了高尚理想的坚守与激扬,挖掘了党性的深刻内涵。这些影片还力图在继承优良传统中寻找电影语言的创新,体现了可贵的艺术追求,如《红色满洲里》、《真水无香》、《马背上的法庭》等,达到了创新的艺术效果。
“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是中国进步电影的优秀传统,也是电影人始终坚守的崇高责任。在纪念建党85周年影片中,可以感悟到理想主义的激情和现实主义的深度,欣赏到可喜的创新意识和丰富的艺术手法。它们切实体现了“三贴近”的创作原则,为弘扬时代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创作开创了新的境界。
《人民日报》 (2006-06-22 第09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