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 翻开我家老影集
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日,毛泽东惟一的外孙女孔东梅,除献上《翻开我家老影集》作为其对外公的缅怀,还精心策划了名为《领袖家风》的大型展览,来纪念一代伟人毛泽东。
孔东梅,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外孙女,其母亲是毛泽东长女李敏。1972年出生,在上海长大,今年32岁。她曾做过三年的保险事业,之后到美国留学。在美国期间,孔东梅对中国有了许多新的认识,她决定从文化角度研究百年毛家,想起外公曾经创立过新民学会、文化书社等,回国后,也开始继承家风,做起了文化传媒事业。在其外公的菊香书屋基础上,创办了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做教辅的同时,致力于整理、研究和宣传反映老一辈革命家伟大风范的精神遗产。
暂时没有从政的打算
孔东梅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国际政治专业,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是因为她对国际关系感兴趣,她说暂时没有从政这个打算。
她的父亲当年是北航的教授,后来作为社会活动家也从事商业活动,哥哥也是经商的,那么她从商也无可厚非。毕业于国际政治专业半路“出家”经商,用她的话说:“我对传媒感兴趣。”做一个一流的传媒企业是她的理想,因为这个时代在呼唤企业家,她是符合时代主旋律的人。
孔东梅谈起她创作《翻开我家老影集》的初衷,她说两年前在美国读书时受母亲李敏写书的启发,也萌生了写书的冲动。作为主席的后代他们生活一直很低调,很少向公众谈及她的外公,但她母亲的书让她看到母亲与外婆贺子珍坎坷的一生,她有种强烈的震撼,于是产生了从一个现代的角度写点什么的想法。
于是,孔东梅在一年前着手写《翻开我家老影集》,真实感受促使她一气呵成。
回顾毛泽东和亲人之间故事的《东梅视界——毛泽东和他的亲属》,由湖南电视台和北京东润菊香书屋有限公司联合拍摄。孔东梅将在这部六集的系列片中做主持。该片通过现场寻访毛泽东当年出生、学习、战斗过的地方,系统介绍毛泽东的父母、兄弟、妻子、儿女之间的各种关系,透过孔东梅的视角,反映毛泽东一生作为儿子、兄长、丈夫、父亲、爷爷等不同侧面的亲情,特别是毛泽东把这些亲情,融入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伟大情怀及高风亮节。
名字是外公起的
孔东梅四岁时毛泽东去世,四年间她都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公,这的确是一个遗憾。他们的见面只是东梅的母亲把她的照片带去给外公毛泽东看,再把外公毛泽东的照片带回来给她看而已。当年,李敏曾将女儿出生后的照片带给毛泽东看,毛泽东为外孙女起名“东梅”。这两个字,既包括他自己的名字“东”,又有他一生都喜欢的“梅”。
她出生在上海,童年在外婆贺子珍身边度过,后来上学时回北京。小时候的她是深宅大院里孤独的小女孩,由于外婆经常住院,她的身边只有工作人员,在封闭的环境下长大的她刚到北京时连普通话都讲不好,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
她妈妈对她的人生观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说现在喜欢文学写作是与母亲的教育分不开的。大学时她学的是外语,毕业后应聘到创业之初的泰康保险从端茶倒水打杂做起,做了三年,后来要去美国读书才离开。那三年对她的成长帮助非常大,尽管当时每天晚上九点以后才下班,枕着电话入睡,还要准备出国考试,很辛苦,但人才都是摔打磨练出来的,泰康公司也从最初几个人几张桌子发展到现在16万人的保险大公司。正是那三年的经历让她有信心做好自己的企业。
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人民而奋斗的一生,无论是他还是杨开慧、贺子珍,在他们身上都打刻着共产主义字样,他们是为革命的一生。孔东梅作为革命后代,她的理想又是什么样的呢?孔东梅说,每个时代对人的要求不同,她感觉她特别幸运,没有历经第一代枪林弹雨下的生死考验,也没经过父母那一代痛失很多机会的痛苦。很多人问她为什么要经商?“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历史给年轻人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和舞台。”这是她的回答。“几十年前谁会想到要到国外读书,还会创办自己的公司呢?”她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人。
她希望有个美满家庭
与毛泽东的孙子毛新宇相比,孔东梅的知名度远不及前者高。孔东梅说,她的知名度不高因为她妈妈、阿姨等人都很低调,也不允许她们随意在外面说自己是谁谁谁,要被母亲知道了是要挨骂的。
作为毛泽东的外孙女,她的工作与生活没有因此而受到格外的照顾,但得到别人的尊重是肯定的。孔东梅说毕竟大家没有忽略对主席的感情。
孔东梅因为她的身份特殊而得到的好处,是对自己要求更严格,身上的担子也会更重,
她虽然没有时间考虑婚姻,但也希望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如果有空还喜欢度假,看自己中意的大片和书等。
孔东梅现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也是青年毛泽东曾经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
那些尘封的往事
毛泽东与贺子珍的情感纠葛孔东梅是这样讲述的,当时外婆离开外公去苏联也是一时赌气或是想不开吧。外婆从来不跟她讲这些,尽管她外婆回国后一人在上海,但从来没有抱怨过外公,还让母亲给外公带去了一个骨头做的挖耳勺。外公对她妈妈说过他们(毛泽东与贺子珍)的分手应各负一半的责任。外婆病况加重,外公还哭了。孔东梅说,外婆的一生是不容易的,她和外公的十年是外公最困难时期的十年,外婆大小产十次,在长征路上生的孩子连看一眼都没来得及就送人了,为此几个孩子下落不明。
孔东梅心目中的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诗人,也是个感情丰富、平凡的人,外公对他们的影响是超乎寻常的。有些是她从母亲和阿姨那儿听来的。她舅舅毛岸英去世后外公毛泽东却一直悄悄珍藏着岸英的一件衬衣和一只袜子,直到外公去世才有人发现。毛泽东的母亲去世后作为儿子的他写下了《祭母文》,以笔墨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孔东梅说即使没有与外公见过面,但他的思想、他的诗人情怀对他们的生活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孔东梅说在留学期间,外国朋友对毛泽东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一知半解的。
善良慈爱的曾外婆——文七妹
外公很敬爱自己的母亲。曾外婆是一位生于19世纪中国乡间的农村主妇,完全不识字,更说不上拥有聪颖的天资和出众的见识。但是中国文化渊源深厚、兼容并蓄的力量造就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不凡的母亲。她对儿子们的爱,对家庭极其深厚的爱成就了外公,为外公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
永远29岁的开慧外婆——杨开慧
开慧外婆的牺牲,不但为了理想,也是为了爱情。她能够抛小家而成大家,重爱情而舍爱情,更显其伟大。刽子手曾经开出“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即可免除一死”的条件,然而敌人的设想却失败了。开慧外婆的死只为了她表示永远都是外公的妻子,这个称号是她用29年青春的追求和纯洁的理想锻造而成,和她早已连成一体,根本不可能分割的。外公和开慧外婆有很多共同点,其一就是饱读诗书。他们互相可以诗词酬答,是真正的夫唱妇随。不过外公从一个热血青年一步步向职业革命家迈进的同时,也就开始了他与开慧外婆聚少离多,以致最终一个青年别夫,一个中年丧妻的伤心史。
外公和开慧外婆曾有三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痴情而伟大的外婆——贺子珍
在战争年代,外婆贺子珍以伤病之躯走过万里长征,与父母和儿子生离死别,思念生死未卜的哥哥、妹妹,痛别不能带走的女儿。除了这些人伦巨变,外婆身上还多了十几块令她阵阵作痛、刺激神经的弹片,落下了一身的疾病。尽管如此,她仍在微笑。除了长期征战后的短暂和平,充实的学习和工作以外,这是因为外婆有一个相伴她走过人间绝境的丈夫。
外婆是一位极为伟大的妻子和母亲。如果加上小产,外婆其实一共为外公生过10个孩子。在外公和他的两位夫人失去的六个子女中,有五个都是外婆的骨肉。1932年,外婆的长子毛岸红出生了。他有了一个小名:小毛毛。养育小毛毛,是外婆戎马生涯中难得的幸福时光。而最后失去小毛毛,是她自问前半辈子里仅次于出国的伤痛。外公有过四个儿子,却一个也没有留下来。回忆起记忆中可爱的儿子,这位坚强的父亲也不禁哽咽失声。外婆在去苏联治病期间生下儿子廖瓦后,却又在异国痛失幼子,此时,她与外公的婚姻关系已经结束。深情的外公听说后大为震惊,痛心疾首之余,做出了把女儿李敏送到苏联让她们母女团聚的决定。后来她们母女二人又在异国经受了煎熬岁月,1946年才走出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回国在东北开始了新生活。
在外婆的婚姻悲剧中,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她临去苏联时给外公留下的那张四字纸条:“从此诀别!”对于外婆执意远去苏联,外公苦劝不住,就派勤务兵去追,结果外婆就写了“从此诀别”。在外婆到达苏联并生下儿子后,就已经回心转意,只想学成回国,夫妻团聚了。可惜错误已经铸成,外公写了一封信委婉表示,“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
外公对外婆一生照顾,在外婆心中一直存储着与外公十年生活的全部记忆。
痴情如外婆,深情如外公。这是怎样一种惊心动魄的纯真感情!
上错舞台的演员——江青
外公和江青婚姻初期,夫妻感情还是不错的。外公是个很爱孩子的父亲。李讷姨妈的出生与相对稳定的生活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解放战争初期,他们转战陕北。在颇为艰苦的行军期间,江青履行着一个妻子和母亲的应尽责任。外公曾亲自请名师为她辅导摄影,摄影支出也成为毛家一大开销。江青虽然喜欢摄影,摄影也给她带来成就,但她决不满足于此。江青是演员,演员需要舞台,可本该迈向艺术舞台的脚步却走向了政治舞台。她上错了台,百姓则看错了戏。这一错就是“十年干戈天地老”。
我的“洋宝贝”妈妈——李敏
“洋宝贝”这个外号是外公给起的,妈妈是外婆最后一个女儿,也是外公最大的一个女儿。她一出生就得到了“娇娇”这个极为女性化的名字,前面视情况加上“毛”或“贺”,一直到有了正式的名字“李敏”为止。然而可怜的妈妈自从有了这个贵而软的名字后,竟然在很多年中“一天好日子没过过”。妈妈曾在外公的委派下担当家庭的“特命全权大使”,一次次往返于外公和外婆之间。与其说是大使,倒不如说是传说中七夕那天的星空鹊桥,承载着被“银河”隔开的外公和外婆脉脉的深情。
外公的“大娃娃”——姨妈李讷
姨妈李讷是外公和江青的女儿。外公对这个自己十个子女中最小的孩子特别喜爱。姨妈是家中惟一和外公度过全部童年的孩子。父女间相互昵称“大娃娃”和“小爸爸”。外公对子女亲属历来是爱之深,责之切。姨妈从小被外公要求去大食堂吃饭,上学后更是不准有丝毫的特殊。
姨妈1965年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以她特殊的视角见证了“文革”初期那一段纷纭复杂的历史。然而好学深思、恬淡平和的姨妈与波澜诡诈、百口莫辩的政治显得那样不协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