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谐是强国之根本 中央着手解决贫富差距
本报记者 任尚科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会议在部署今后的任务时特别提出,要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020前解决贫富差距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11日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胡锦涛主导建构和谐社会背景下,希望2020年前解决贫富差距、失业及社会保障等问题。
在“十七大”召开前的最重要一次中全会上,如何阐明“和谐社会”的建构基础和理论无疑是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尽管中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快速,但造成诸如贫富差距、城乡、沿海与内地的差距都在急速加剧。
其中,尤以贫富差距影响最大。根据北师大经济学教授钟伟统计,大陆50个富豪的资产即相当于5000万农民年纯收入,300万个百万富翁的资产,相当于九亿农民两年的纯收入。
此外,人民银行统计发现,中国银行体系总计8940亿元存款中的80%,集中由20%存户持有,这虽显示中国有钱人愈来愈多,但贫富不均现象却也显著加重。
着重强化社会公平分配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政治局常委吴邦国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这是改革开放28年来,社会建设首次成为中共中央全会的主要议题。近年来,中国社会贫富悬殊等社会矛盾已经日趋激烈,影响社会和政权稳定。
全会发布的会议公告,强调在新世纪新阶段“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到2020年,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说,随着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生产力达到新的水平,应当更多地注重社会发展的均衡与和谐。
九大目标六项坚持
根据《会议公报》,中共已经为“和谐社会”拟定了九大目标,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扭转城乡及区域发展差距、提高就业率及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备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社会创造活力、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会议还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六项坚持,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及坚持中共党的领导。
加快改革开放速度
公报要求着力加快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平稳发展等,以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进展。
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得到全面落实;人民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缩窄和改善生态环境等。
全会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坚定不移地维护港澳繁荣稳定
公报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中共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另外,公报中仅一句话提到香港,台湾则未有提及;公报称“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进一步加强监管领导机关及高官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并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全会指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全会在对近期构建和谐社会作出部署时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责任编辑:车东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