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跪采访该不该?》
在昨天的节目里,我们为大家讲述了河南某报记者何永刚,在面对被采访者的下跪感谢时,同样选择跪了下去,并且跪着完成了约十分钟的采访。
何永刚:“人家是孕妇,和我父母年龄差不多,我受不起。 ”
随后,何永刚所在报纸以“记者下跪,尽显真情”为题将事件刊登出来,随即在当地及网络上引发了强烈的争议。
“报社同事的两条相反意见。”
是什么让这名记者做出下跪的举动?这样的举动到底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还是对新闻事件的强行介入?在昨天的大家看法周末节目中,我们邀请了相关专家、资深记者和新闻当事人一起来到演播室,激情论战。
面对嘉宾有关报社处理方式的种种质疑,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将会如何回应?接下来我们也会邀请一位神秘的新闻从业人员上场参与讨论,他是谁?他又会给我们带来那些独特观点?《下跪采访该不该?》,大家看法,继续播出。
主持人劳春燕:王江月其实是说出了很多人的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这个报道的点,会从救助者本身转化到小何的身上,这方面请段主任解释一下。
段君伟:其实就是刚才讲的,一般的情况下,记者不应该成为新闻的主角,为啥在这件
稿子,要让记者进入新闻,成为主角,实际上这个作品里面,我写的是1000多字中间只有50多个字是写何永刚下跪的,我就是说,让记者和那个被救助人平等,其他的并不是说我们炒作什么。
主持人劳春燕:这个解释站得住脚吗?
石述思:我觉得您表现得这个情操是非常可贵的,至少值得我学习。但是我想问一下,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体它需要生存,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您必须诚实的回答我,有没有一点炒作自己的动机?
段君伟:如果说这个炒作动机的话,我们报社这篇稿子发了之后,是郑州晚报在五号发
了三个整版,我们报纸对于这件事,一直到7号,网上发的沸沸扬扬的时候,我们报社才决定做这个《记者跪地采访背后的冷与热》,我们还在冷静思考,我们《今日安报》并没有炒作这个事。
王江月:其实石老师只是想让您在是和不是之间选择一下。
董路:我不同意他们俩的提问,我认为有炒作也是正常的,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集
中在那个――――
主持人劳春燕:喻教授为什么反对?
喻国明:因为媒体,它应该是这个社会的公器,公器是不能私用的,如果别的媒介作为,那是别的媒介的事情,但是他自己是不能作为的。
董路:这个我不认为是对的,媒体发展到今天,竞争很激烈。如果我是一个报社的一个
主管,在可能的前提下,这个事件发生了,我认为,这样的报道在不失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能够为我报纸树立更好的一个社会形象,我认为这是无可厚非。
喻国明:这是一个新闻界通行的一个惯例,比如说,你去救助一个人,你去做一件公益
事业,做一件好事情,你是可以去做的,但是你自己做的事情,不应该由自己的报纸来加以报道。
马洪涛:我想问小何一个问题,如果不是你的主任坐你的身边的话,你自己认为应该不
应该把你的这个照片刊登在你们报纸上?
何永刚:我觉得是应该的。
董路: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
何永刚认为,报社应该把事件报道出去,这跟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有微妙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他还会作出那些解释?
主持人劳春燕:我想在这个事件中,恐怕有几个环节。一个环节当然就是小何应该不应
该下跪,另外一个环节就是在小何下跪之后,这件事情应该不应该登报,刚刚马洪涛也已经集中问你这个问题了,当然你的回答似乎也跟你接受我们记者采访时候的回答,似乎有点不太一致。马洪涛怎么看他的回答,你觉得满意吗?
马洪涛:我觉得对于一个24岁的记者来说,我这样问他问题,确实他很难做出回答的,
因为一方面有他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他有他的职务在这里。所以我觉得在这个矛盾之间很难处理。
主持人劳春燕:你的意思是说有领导在旁边?没关系,小何大胆一点,大胆地说出你的
想法,你到底想不想让自己上报?
何永刚:我不想让自己上报,包括现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的,记者大家该不该下跪
个问题,大家好像,莫名其妙的,就把我给推到了这个风口浪尖上面来,我觉得非常的诧异。
王江月:但是我想,小何在下跪的过程中的时候,你也在现场,那您当时怎么没有这样
的举动?您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反映?
董路:他在两床之间,跪不下那么多人。
段君伟:他两个跪着,何勇刚给他跪在对面,我是在床头呢,我如果跪,我是跪在床头
了,当时我也没有考虑到何勇刚会下跪。
王江月:但是如果没有小何的话,这个床够跪的话,够跪的位置,只有您在现场,您会
选择跪吗?
段君伟:我不会跪。
马洪涛:其实我想说的是什么,我相信小何在跪的一刹那,他绝对没有想平等的问题,
平等的问题是他在后来自己想,才想我是为了平等。
王江月:他是想让采访顺利进行。
马洪涛:他要找一个说法,但是我想,他下跪的那一刹那,他只是想让对方站起来。他
没有别的任何动机,我觉得应该尊重他们跪的权利。
主持人劳春燕:石主任到底反对谁啊?
石述思:我反对马洪涛尊重他们跪的权利,因为我知道一个原理,就是社会的发展,社
会经济的发展是由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
主持人劳春燕:木桶原理。
石述思:对,如果你下跪的时候是降低了木板的高度,你站立就是提升它的高度,从最
短的木板做起吧。
主持人劳春燕:一鸣这块反对牌,已经举得有一点手酸了,让他说几句吧。
路一鸣:石述思这段话说的很有情感,很煽情,也很有思辩性,也很有哲理,但是他混
淆了本体和喻体的区别。
主持人劳春燕:你别说那么深刻,直接说你想说什么?
路一鸣:我们要看到小何做的前提的采访工作,后续的报道工作是不是让这块短板再涨
起来?是不是让这下跪的人,在心灵、在人格上,让他高起来,跟我们一样平等,他只是在当时的那一个下跪的动作,显得冲动一些。
石述思:我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但我不同意你发表的观点。
喻国明:我赞成小石刚才说的,让那些弱视群体站起来的这样的一种主张,但是这种站
起来的主张,并不是在限制他们下跪的权利之后它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才能使他们真正站立起来。
主持人劳春燕:那么到底小何下跪是不是合适,他们报社把这个事做成文章登在报纸上,
又是不是妥当呢?今天在场上我们还请来了一位神秘嘉宾,他有“中国第一揭黑记者”之称,靠他的一枝笔就把一百多号犯罪分子送进了监狱,那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也多次碰到过群众向他下跪这样的情况,他又会如何来处理呢?有请王克勤先生上场。
王克勤,《中国经济时报》高级记者,中国当代著名揭黑记者,2003年中国十大维权人物,近年来先后推出《北京出租车业垄断黑幕》、《兰州证券黑市狂洗“股民”》等一系列有影响的揭黑性深度调查。
主持人劳春燕:您好王先生,这边请。
主持人劳春燕:您以前在采访过程中,是不是也经常碰到向您下跪?
王克勤:我实际上这些年经历过的场面非常的多,最多的一次,大概有将近三百多人、
四百人跪在我面前。
主持人劳春燕:但我想作为一个记者,面对这样的情景,是不是心里肯定也是很复杂?
王克勤:我说一个实在话,一个文明的社会心态,应该是让每一个人站着生活,这是一
个基本的心态。
主持人劳春燕:小何下跪这件事情您是怎么看?您觉得他的做法是否妥当?
王克勤:我觉得小何在情急之下的那一刹那的一跪,我可以理解;他长期的,比较长时
间的,大概近十分钟的时间跪在那里,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很不妥的。
主持人:我们这几位正方的嘉宾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王先生吗?
马洪涛:其实我刚才说了,我说这个跪里面没有那么多的含义,对于那两位老者来说,
他们可能觉得跪下去是有很深刻的含义在里面的,他们是觉得要表达一份表达一份感激之情,但是我觉得对于小何来说,他在跪的那一刹那,他没有想那么多,他的跪没有想那么多,他的跪是有目的的,他的跪是为了让对方站起来。
王克勤:我对你刚才前几句话是认同,但后边的这样一个结论我是不认同的,就是在情
急之下,我也做过类似的动作,但并没有跪,因为对跪本身我不认同。
马洪涛:如果它仅仅是一个手段呢?
王克勤:我觉得不能这样简单的理解,跪本身实际上在近一百年的历史上,中国人或者
更多的文明社会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跪并不是一种好的理解和好的文明的方式。
主持人劳春燕:王记者是不是我们已经把小何的这个下跪举动想太复杂了?因为小何毕
竟刚刚参加工作还不过半年的时间,我们的记者其实也特地去了你家进行采访,听说你没有把这个事告诉你父母亲对吧?
何永刚:没有。
主持人劳春燕:为什么没有告诉他们?
何永刚:我觉得就是一次很普通的采访,这没什么可说的。
主持人劳春燕:那你想知道他们对这件事的看法吗?
何永刚:我想知道。
主持人劳春燕:一起来看看记者的采访。
何永刚的老家在漯河市舞阳县何口村,他的父亲是村主任,在村里特有威望。跟村民们说起何永刚,大家都觉得挺自豪,说从村里出去的人中,就这么一个当了记者的,如今,外界把记者下跪事件炒得沸沸扬扬的,可乡亲们对此却一无所知,何永刚的父母也不例外。
记者:“你儿子成名了。”
何永刚的父亲:“成啥名成名。”
记者把从郑州带过去的报纸拿给何永刚的父亲,直到这时,他才相信他的儿子真地上了新闻。
何永刚的父亲:“应该,不能瞧不起人,你跪下了,对人家也是个安慰。”
记者:“给你们下跪过吗?”
何永刚的父亲:“没有,没有。”说后笑了。
主持人劳春燕:小何对于父母亲的这种反映感到意外吗?
何永刚:不意外。
主持人劳春燕:那么我们也了解了小何的生活的一些背景,咱们的这边几位反方嘉宾还
有我们王记者,你们是不是对小何下跪的举动有了更多的了解呢?
董路:我非常同意洪涛的这个观点,这一跪本身对于小何来讲,它可能是一种简单的行
为,瞬间的一种情绪的冲动,那么现在我们其实在讨论的,不是他的动机,而是这个事情的结果。结果是他成了新闻事件的主角,结果是新闻界对于小何的这个举动产生了这些争议,结果是网上有更多的网民关注这个事件。
喻国明:这个结果不是由于小何下跪本身就必然会成为新闻,我没有否认他的新闻价值,
但是本报把他,因为自己做出来的事情,把它报道出来是不妥当的。
段君伟:我们的目的还是为了救助梁金柱,结果梁金柱没救助成,大家都去关注这个事。
王江月:我觉得这个报社来报道这个事情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觉得过份来渲染下跪这
样的一个行为,这个是要把小何推到了这个潮头。
董路:我想送小何五个字,可贵不可跪,其实你的敬业精神其实很可贵,包括你的那种
情感,同情心,都是很可贵的,但是我真的不希望在未来再看到就说,你的身体依然下跪。
主持人劳春燕:等一等,马洪涛你亮了什么题版?可跪可贵。
马洪涛:刚才董路说可贵不可跪,我认为是可跪可贵。
主持人劳春燕:怎么理解?
马洪涛:因为我刚才说了,我的判断其实也得到了小何的认同,他在跪的那一刹那,他
是想让对方站起来,他跪的目的是让对方取得跟他一样的平等。
主持人劳春燕:所以你觉得这种精神很可贵。
马洪涛:对,如果说我觉得我们能够用什么样的办法让跪的人都站起来的话,我们可以
用任何的办法。
王克勤:洪涛这个观点正好是错误的。你的跪使不平等更加地加剧。
主持人劳春燕:好,我们再接着来看一下石主任,平等。
石述思:我也送你一句话吧,我们的节目要结束了,总结一下。我觉得真正的平等,不
是形式上的,是心灵的平等,希望尤其对于新闻记者而言。
主持人劳春燕:我发现今天董路带了一个好头,大家都开始写题板了,来,一鸣的建议
是什么?将心比心。
路一鸣:将心比心地去理解那些人的生存状态,将心比心地去理解小何当时的反映,将
心比心地理解董路为什么觉得炒作一个本栏目、本单位的记者也是可行的,将心比心地理解那么多受众如果发现是自己炒作自己的时候,是多么的不可忍受。
主持人劳春燕:来,我再来听一下王记者有什么建议?
王克勤:以激情之心关注,以冷静理性的姿态去采访调查,作为一个理性的记者。
主持人劳春燕:这一次的事件之所以会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想也是反映了社会公众对
于公平的一种渴望,虽然说小何这样的做法,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可能的确是有点出位,但是我想,至少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所谓铁肩担道义,妙手助文章,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关注社会的的弱视群体,永远都是我们媒体从业人员的职责所在,好了,周末大家问看法361。感谢各位来到演播室参与我们的讨论,也感谢电视机前观众朋友们的参与,我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责任编辑:李培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