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浙江新闻 > 杭州日报

钱包里装满胡椒

  如果您分一个时空旅游指标给我,却又不给报销,我会选择中世纪的欧洲当目的地。

  去那里最划算。不用兑换大额的美金,也不用携带信用卡,只需要到菜市场买半斤胡椒,鼓鼓囊囊装满钱包,就可以上路了。上路之后,到威尼斯去看水景,到荷兰去看风车,到西班牙去看斗牛,到巴黎的教堂做做祷告,以四轮马车代步,下榻于千年古堡,我尽可以放心消费。

每次人家拿账单给我看:先生,十个金币。我就掏出钱包,捏十粒胡椒籽儿给他——这可不是耍流氓,而是中世纪欧洲人都认可的物物交换形式。

  对于物物交换我们毫不陌生,即使在今天,在那些粮食丰富而货币匮乏的农村,您也可以拿小麦换红薯,或者拿红薯换火柴,只要交换的东西彼此等值。但是,十袋小麦可以跟十车红薯等值,十粒胡椒籽儿怎么能跟十枚金币等值呢?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胡椒在中世纪的欧洲是很值钱的。欧洲本土不产胡椒,是由阿拉伯人从印度运到埃及,在埃及批发给意大利人;然后由意大利人运到威尼斯,在威尼斯批发给各地零售商;再几经转手,才能到达顾客的手里。路途遥远,程序复杂,高昂的运费加上中间层的加价,使得胡椒贵到了与黄金等值的地步。所以说,我在中世纪的欧洲旅行时拿出胡椒来,跟在现代商场购物时拿出信用卡来是一个意思,固然不能畅通无阻,至少不会挨揍。

  说到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胡椒之所以那么贵,除了因为供货成本太高、中间渠道太多之外,必定还有需求方面的因素——如果欧洲人都不去买胡椒,胡椒想贵也贵不起来不是?事实上,当第一批欧洲人尝到胡椒时,获得的也不过是一种比较新鲜的味觉刺激而已,为了这种刺激还不值得去承受胡椒的天价。问题在于,第一批吃胡椒的人是贵族,而贵族的习惯正在被整个社会所模仿,当贵族们在菜肴里放胡椒时,人们便以为那是很高雅的做法,于是也学着往菜肴里放胡椒。在供货量没有增长的前提下,吃胡椒的人越多,胡椒越贵;胡椒越贵,吃得起的人越少;吃得起的人越少,越把吃胡椒当做身份和地位的标志,因此花天价去买胡椒的人越多。这是个很有意思的多米诺封闭循环。

  当时的欧洲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为了追求品位,节衣缩食去买胡椒;一种是富人,为了显示品位,使劲往锅里放胡椒。穷人获得了品位,也减少了钱财;富人显示了品位,也损害了健康——胡椒性热,吃多了要上火的。公元1124年,苏格兰国王去拜访英格兰的理查德一世,每天都要吃下去两磅胡椒,菜肴里有胡椒,汤汁里有胡椒,连葡萄酒都用胡椒粉重熬一遍,不吃不行,国王嘛,当然更得讲品位。这么猛吃胡椒免不了会上火,相信当时有追求、讲品位的朋友都是满脸青春痘、一嘴的口疮。每个时代都有一套流行语,现在流行问“今天你买房了吗”,估计在中世纪的欧洲,应该流行问“今天你上火了吗”。

  我明白胡椒是用来调味的,不是用来上火的,这个问题我考虑得十分清楚,然而我还是担心,如果我去中世纪的欧洲旅行,会不会也跟着猛吃胡椒。因为大家都上火,只有你不上火,多丢人哪。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健 康 指 南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