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八闽机械第一村”的吕塘靠机械化把物质文明变成现实。
走进翔安区吕塘村,仿佛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现代化的小轿车和原始的牛拉车并行,几百年的古松树、几十年的老房子和现代化的挖掘机并立。
我们的车跟在村民洪神扶的小轿车后面开进村庄,在村口的一条小溪边,几头耕牛正闲适地啃着草,偶尔抬头看看我们,神情毫不慌张,一副见怪不怪的模样。
古松林:
平原村里生存600年
拐过几道弯,眼前豁然开朗,一棵老榕树傲立眼前,一旁的小山岗上,参天松柏挺立。
老洪说,这片闽南地区仅存的成片古松林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了,是先祖们当年种下的风水林。村民们对这片林子爱护有加,一片树皮,一根树枝都舍不得砍。
不过,令老洪痛心的是,由于受病虫害及水土流失等的影响,古松林长势日衰,面临死亡威胁,他很希望能找到法子,让这片林子永葆生机。
沿山岗另一侧下行,突然有进入热带雨林的感觉。蕨类植物遍布于地面,藤蔓交结于半空,古榕垂下的须根硕大如伞盖。老洪说,这里叫盘龙谷,是村人夏天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老洪认为,如果是在山区,这样的林子也许不算什么,但在他们这个平原村,很难得。
九架厝:燕尾飞檐古意浓
让老洪得意的,还有他们村至今保存完好的闽南古建筑九架厝。
从一户村民的小洋楼楼顶望去,成片的九架厝甚是整齐,燕尾飞檐,红墙褐瓦,古意盎然。
记者惊讶于它们的齐整,老洪说,建九架厝是很讲究的,它有严格的尺寸,如大厅的宽度只有1丈5尺1和1丈5尺3两种规格,增减一分都不行,而屋顶小阁楼的高度不能超过檐尾。
老洪就住在这样的九架厝里,他家客厅的墙上挂满了各个年代的照片,其中两个穿着学士服的年轻人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老洪得意地说,那是他的孩子。再一问,老洪的4个孩子里竟有3个考上了重点大学,其中还有一个正攻读MBA。???????
挖掘机:村民们的致富“饭碗”
退休后的老洪还是很忙,有“生意”要打理。原来,老洪家有好几台挖掘机,这是他们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台挖掘机施工一天的收入很可观,更不用说好几台了,所以老洪也开起了小车。“我还买了1000平方米的地,手续都办好了,只要资金到位,就可以开工了。”老洪说。
再一问,记者惊讶了,原来,3000多人口的吕塘村,会开挖掘机的竟有500多人,而村里挖掘机的数量更是达到150台之多。“这样的规模,在全省恐怕都是少有的。”老洪自豪地说。
原来,村口空地上好几排的挖掘机就是村民们的饭碗啊。据介绍,仅挖掘机这一项,每年给村人带来数百万元的收入,村里很多人因此盖了洋房,买了轿车。
其实,村人应该感谢老洪。老洪原先是新店镇农机推广站的技术推广员,也是吕塘村第一个买挖掘机,吃“螃蟹”的第一人。一台挖掘机要40多万元,当初老洪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于是东家两万,西家3万地借了好些人,甚至连儿媳的嫁妆钱、老人的养老钱都垫上了。还好,一台挖掘机就是一个小型的“聚宝盘”,老洪家于是有了第二台、第三台……
前些日子,老洪的挖掘机还在翔安隧道里干过活。老洪说,在厦门的大多数工地,都能见到他们村挖掘机的影子,火炬(翔安)产业区的建筑工地上有,厦门东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心也有。
一边是挖掘机在外面把钱一沓沓地“挖”进村庄,一边是村里继续过着一种田园风光似的生活,这就是让人羡慕的吕塘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