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把芝罘、莱山、福山、牟平和经济开发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自觉用‘大城市’、‘大市区’的理念谋划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尽快实现市、区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快速对接和紧密融合。
自年初以来,“城市经济”这个关键词频频见诸包括本报在内的媒体,并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多种场合、多次会议上明确强调:要强化大城市、大市区理念,加快膨胀发展城市经济。
当前,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点、火车头和发动机,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从全国情况看,不管是上海城市经济之于长三角,广州城市经济之于珠三角,京津城市经济之于华北地区,还是青岛城市经济之于当地县域经济的辐射力与拉动力,均已向我们展示出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由是,大城市、大市区的理念和城市经济的口号在烟台被响亮提出,令人振奋。
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城市经济是以城市为载体,工业聚集度高、服务业比重高、国际化和信息化水平高的现代市场经济。相对于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而言,城市经济的产业更加明晰,结构更加优化,生产要素更加聚集。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城市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与省委、省政府对我市的定位和要求相比,与省内外先进城市发展水平相比,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势头相比,烟台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位之尴尬不言而喻。2005年,芝罘、莱山、福山、牟平、开发区五区总人口176万人,比青岛少90万人;生产总值780亿元,占全市38%,总量仅为青岛市的一半多一点,比重比青岛低16个百分点——市区经济总量不大,比重偏低,综合实力明显不强。
烟台城市经济长期“积弱”,根子在哪里?关键在于思想,在于过去在观念上缺乏统筹考虑,没有真正把芝罘、莱山、福山、牟平和经济开发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目前,五区间不仅公交车互不通行,电力、通讯,以及供水、供热等公用设施资源的整合力度也显得不够。而产业结构的趋同化,更令人担忧——全市尽管确立了“五区六大组团”的发展规划,五个区也有功能分工和产业定位,但实施过程中却没有走出“小而全、大而全”的传统发展模式:每个区都建工业园,每个工业园都上机械、电子、食品项目,每个项目都想从别人手里抢过来;每个区都建旅游景点,上商贸设施,抓批发市场,但规模化、专业化和特色化水平不高,整个城市产业聚集度比较低。
五区要融合,首先得实现观念上的融合。正如市委书记孙永春所指出的:要强化“市区一体、共兴共荣”的大城市、大市区理念,自觉用“大城市”、“大市区”的理念谋划发展目标和推进措施,尽快实现市、区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快速对接和紧密融合。不仅市与区之间要加速融合,各区之间也要加速融合,努力实现市与区、区与区在公共资源、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合力推动我市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当然,发展城市经济,必须扭住重点,抓住关键。要摆脱市区经济“积弱”的局面,必须突出产业支撑,膨胀发展汽车、手机、电脑等产品集群,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必须全面发展服务业,提升中心城市服务功能;必须在公用资源整合方面下功夫,同时做好城市品牌经营的文章,让“国际葡萄·葡萄酒城”、“全国文明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等城市品牌真正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
应该看到,烟台城市经济正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已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目前,全市在城市布局方面初步形成了六大城市组团,大市区框架基本拉开。与此同时,先后对机场、港口、铁路等交通设施,电力、通讯、公交、供气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以及旧城改造、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区位优势方面,随着烟大铁路轮渡的开通,我市也一举由交通末端城市变为连接南北、面向日韩的交通枢纽城市,成为重要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地——可以说,全市发展城市经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只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统一思想,合力推进,就一定能够推动全市城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