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出门去打工》
总制片人:梁建增 赵微
制片人:张洁
编导:谭芸
摄像:李季 毕英汉
录音:刘昶
解说:郭雷
非线编辑:刘涛
助编:付迪 谢雨
策划主管:赵华
执行制片人:王猛 胡劲草
播出主管:杨明泽
责编:郑刚 宋薇
制作主管:张步兵
合成:吕钢
监制:梁晓涛 庄殿君
总监制:孙冰川
被采访人:
陈光国 重庆市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 勇 宏图村村民
戴思锐 西南大学教授
任昌俊 永福村村支书兼村工会主席
唐 鹏 浙江长隆实业公司
王成虎 江津区石龙镇党委书记
张合龙 石龙技工
陈 鳌 石龙技工
郑泽辉 南川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熊学慧 宏图村村民
陈善六 永福村村民
覃久伦 大兴村村民
吴中元 南川区西城街道办事处
广巨雄 南川区总工会主席
崔志有 南川区技工学校校长
成 勇 南川区驻新疆劳务办事处主任
重庆市南川区宏图村
电动缝纫培训班学员
演播室:
去年夏天,四川和重庆都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新闻调查》记者曾经去往现场,记录了当地人民抗旱自救的过程,也看到了灾难带给当地农业的巨大影响。
解说:冬天正是农闲季节,青年农民王勇除了有时去附近的采石场做点零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家里待着。去年的旱灾,让他家的农作物损失很大。
王勇(宏图村村民):像去年大天干,我们这里就颗粒无收,什么都没有。
解说:去年的大旱,正赶上庄稼的成熟期,骄阳烤的很多庄稼几乎绝收。这是我们去年夏天在重庆记录的画面。
解说:虽然重庆市委市政府胸有成竹地保证农民的口粮不成问题,但是对于以土地为唯一生存的农民来讲,他们的收入确确实实因为这场旱灾减少了。
陈光国(重庆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因为这次大旱,我们粮食减产257万吨,就是50多个亿,光这一笔老百姓就减收200多块钱,那么再加上这个大旱让我们畜牧业的发展、水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那么这一块,老百姓的减收也是非常大的。
解说: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去年旱灾造成重庆市农村的直接经济损失有80多亿。在去年抗旱的采访现场,重庆市委书记汪洋这样回答了我们的提问。
解说:去年夏天,重庆市组织了十一万五千多农民远赴新疆摘棉花,摘棉花获得的劳务收入真的能弥补因粮食歉收造成的损失吗?
王勇(宏图村村民):我去年去拾了棉花,挣了差不多四千多块钱。
记者:这四千块钱的话,相当于你多长时间的收入?
王勇(宏图村村民):相当于我一年的收入。
记者:那这样的话你们家的生活等于说也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王勇(宏图村村民):差不多没有受到影响吧,如果去年不去拾棉花了,那都不能生活了。
陈光国(重庆市市委常委副市长):这十一万五千人摘棉花的收入就是两亿三千五,十一万五千人人均的收入就是2000多块钱,2130多块钱。
解说:陈光国告诉我们,由于重庆市有700万农民离开土地出门去打工,所以虽然去年旱灾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农民的经济收入并没有减少。
陈光国(重庆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去年的大旱,农民的种植业的收入,养殖业的收入直接减少了200多块钱,但是劳务收入在2006年反而人均增加了196块钱。
记者:这两项相加基本上没什么损失。
陈光国(重庆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基本上没有什么,所以说在大灾之年,我们虽然粮食减产但是农民钱没有减收。
解说:重庆有2300万农民,每年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外务工,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在外打工呢?
记者:为什么出去打工?
覃久伦(大兴村村民):一年(种地)收入才几千块钱,没有什么其它收入,没有其它副业,所以想出去打工。
解说:重庆山高路陡,土地贫瘠,农民人均耕地只有零点八九亩,特殊的自然条件使得重庆发展传统农业受到严重地制约。
记者:光靠种地不能维持生活吗?
覃久伦(大兴村村民):生活基本能够维持,就是没有一点节余了,只能够糊口。
任昌俊(永福村村支书兼村工会主席):比如说五亩地的话能产五千斤稻谷,五八得四千块钱,肥料 农药 投资 人力 物力除了过后(只剩)一千多块钱,所以我们村至少四分之一的人都在外面打工。
[1][2][3][4][下一页] |
(责任编辑:曾玉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