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夏
魏晋南北朝是历史上大融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流动性大与稳定性差,读书人生当这样一个时代,他面临的生存环境,一方面要适应融合过程中的变乱,另一方面又要适应权力的更替。一人前后投奔于几个掌权者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一时期,产生了两种读书人,一种是积极参与权力的更替活动,一种是远离权力的争夺场。我们这里所说的燕人卢谌,他处于两种情况之间,而命运更接近于前者。
燕地学人卢谌,字子谅,范阳涿人,东晋时候的大臣。
为燕地高门大族,他的父亲就是尚书卢志。他才思敏捷,又很善于写文章,他喜欢老庄之学,州举秀才,一开始担任太尉掾。洛阳失陷以后,跟着其父卢志投到北面刘琨那里,又为被当时另一位实力派人物刘粲所掳,刘粲把卢谌留下来做参军。刘粲失败后,卢又复归刘琨。刘琨时为司空,以卢谌为主簿。主簿这个官汉代时并不主要,仅是一个小官而已,但魏晋时因掌管机要文件,管理长官的公私事务,位置变得很重要。卢谌与刘琨,既有亲戚关系,又交谊密切,彼此之间经常有诗互赠。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人,是西晋将领,喜欢做诗,小时候与燕人祖逖为友,慷慨有志向。他始终忠于晋王朝,长期坚守在并州,并试图联合鲜卑贵族段匹,与刘聪、石勒对抗。被石勒击败后,不得已投奔段匹 。所作诗歌,仅存三首,其中两首和卢谌有关,一为《答卢谌》,一为《重赠卢谌》。诗中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悲愤感情。刘琨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刘越石集》。段匹做幽州刺史的时候,刘琨投奔,并与段匹 结拜,其实两人之间,只是貌合神离,最后段匹 将刘琨杀害。段刘两人虽然都是东晋官员,刘琨为段匹 所杀,朝廷却不敢吊祭,唯有卢谌仗义执言,上表申理。
卢谌喜欢做诗,留有《时兴诗》、《览古诗》、《答魏子悌诗》、《赠崔温诗》、《答刘琨诗二首》、《赠刘琨诗二十首》等诗歌作品。其最重要的作品在我看来不是诗歌,而是他的一系列著作,其中最具重要价值的是《庄子注》。
刘琨被害后,卢谌到了辽西,在北方流离了近二十年。辽西被石虎所得后,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国子祭酒、侍中、中书监等官职。后来冉闵诛石氏,灭掉后赵,卢谌在襄国遇害。
读书人,不论怎么说也当算是半个理性主义者,他们不同于纯粹的官僚,历史上说刘琨“浮夸”,他哪里是浮夸,他只不过是被自己的慷慨、冲动、憧憬所包围着,而对实际操作中的技术细节缺乏经验,从而导致了他的悲剧。卢谌也同样如此,他的敏感是真实的,感受是深切的。魏晋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实现理想或野心的契机,同时又给人们带来了杀身之祸。
卢谌在《赠刘琨诗二十首》的“小序”中对自己有过很好地描述,他说:“谌禀性短弱。当世罕任。因其自然。用安静退。”他喜爱庄子,并为其作注。自汉魏以来,注《庄子》的人很多,卢谌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个,我推测他的《庄子注》很有可能写于他出来当大官以前,就因为喜好老庄,老庄的思想也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和他的性格,但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对他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庄子在战国的时候只做过小吏。齐王慕名曾派使臣携重金聘他为相,庄周回答,宁愿在脏水沟里自由嬉戏。他不愿受权力场的羁绊,拒绝聘请。他认为大小、寿夭、生死等等的差别都是相对的,从万物一体的角度来看,再大的官也是小官,再小的官也是大官。“福轻于羽,祸重于地”,他把生死看作有如春夏秋冬的转换,纯属自然,不知悦生,不知恶死。卢谌一定知道这个故事,也一定深深了解这个故事的含义,可仕途却总比故事更有诱惑力。
如今卢谌的《庄子》注本已无存,最易找到的有清人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庄子集解》。以及今人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