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综合

今朝的上海闲话哪能讲?(图)

  上海语言学家钱乃荣先生说语言像生物体,《汉语大词典》里一半以上的词语已经死了,因为它们无法在当今人们的口中起死回生。语言的生命力,完全是靠说话的人来成就的。

  十年上海,是“大变样”的十年,人在变,城在变,上海方言遇见了前所未有的“诱变因子”,关于上海话式微的讨论也无休无止,但无论如何,让全国人民又爱又恨的上海话,我们上海人依然要讲,只是今天讲的时候,较过去有所不同了。
语言是开放性的集合,十年来方言的嬗变,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城市文化的变相。

  “乱炖”与“混搭”

  “海纳百川”是上海这座大都会头上的一顶高帽子,既然已经戴了许多年,作为大都会的母语———上海话,也自然要有胸襟宽阔的气度,经过这十年的发展,上海方言勇于被“乱炖”的大方劲儿,已经远远超过了偶尔说一点洋泾浜英语的老上海们。

  在上海话里夹杂英文单词的本事在新一代嘴里得到了良好继承,“摆POSE”、“做FACE”、“小CASE”、“没FEELING”……“80后”的新人类们习惯用简洁的词汇来概括他们的感受,而与十多年前相比,上海人接受外来新鲜事物的机会大大增加,吃的、穿的、用的、看的,都让我们感到原本的语言常常不够用来表达,新生活催生着大批新词汇,也体现着科技与文化的潮流,“SO-HO”、“丁克族”、“白骨精”、“粉丝”等诸多新词都是这十年里社会新生物的代名词。与上一辈人相比,现在的人更容易受影视文化和网络文化的影响,上海话里出现的一些“数字语言”、“字母词”,都是从网络里来的,比如“419”(指一夜情,FORONENIGHT),“上海MM”(指上海美眉,就是好看的上海小姑娘);而使用率很高的“I服了YOU”,“我靠”则来自在上世纪90年代非常受欢迎的香港周星驰电影。“新上海人”的到来也将别处的流行语嫁接到上海话里,比如“正点”、“爽”原本就是港台地区的流行语,现在上海人也学会说“忽悠”,而这个词原本是东北的。

  有人担心上海话被“乱炖”之后变得不上海了,其实语言的生动靠的就是融会。世界上没有绝对“纯洁”的语言,上海人也不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里几百人一个村落的“图瓦族”,上海话被“乱炖”,是为了更鲜活的发展。这个时代里,越是配料精纯不许更变一点点的东西,越是容易进历史博物馆,倒是“乱炖”与“混搭”,才能生出意味和生命力。

  城市小主人满口别处的乡音

  如果说上海话中词汇的“乱炖”现象还能让上海人开心接受的话,那么上海小孩们渐渐串味的上海口音,倒是真的有点让人无奈。有人悲观预言,未来的上海人将说一口别处的乡音。我们的上海小囡生于斯长于斯,为何说话渐渐带外地口音呢?

  小孩子都是学语言的天才,所以小孩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开口说什么。过去,上海人曾经是非常忌讳外地口音的,尤其歧视苏淮口音,以前哪条弄堂里如果住了一家苏北人,那么其他的居民一定关照自己家的小孩不要上门去玩,怕小孩染了苏北腔来,改也改不过来。某位上海女作家回忆起童年时代跑到“下只角”棚户区去玩耍,回到家一开心就模仿棚户区的苏北居民说“这块,拉块(这里,那里),哦有妈妈(发ma第四声)———”,母亲不由分说就一个耳光抽上来,叫她从此长了记性。而今天,年轻的上海家长却无暇再去管教小孩的口音,一来工作忙没时间,二来身为独身子女没有照顾别人的天赋和本事,于是,来自外省的小保姆们就肩负起带上海小孩的任务,上海小孩说话带安徽口音、苏北口音、四川口音都不足为奇。

  主观上,上海小孩对港台流行文化的追逐也影响了他们的说话口音。与北方城市相比,上海更容易受到外来流行文化的冲击,不止是那些十多岁的小粉丝们潜移默化模仿着自己偶像的口音,连许多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也不由自主讲话好像在演《流星花园》,以至某些台胞误以为上海遍地是老乡。这十年里许多港台新明星又是在国外长大的,于是一个“潘玮柏”或者“谢霆锋”就足以让成千上万的上海小孩操一口“ABC”口音。至于近来“韩流”入侵所造成的影响,就是韩国腔在上海小孩中盛行,对偶像的着迷使得他们在语言上要求“进步”的决心远远胜于为考试而学习外语,所以如果以后上海小孩说话带鼻音、语调铿锵顿挫,不要怀疑,他说的就是韩国口音。

  “走音”和“跑调”

  既然上海话不像普通话那样有严格规范的标准发音,那么上海话的“走音”就在所难免。听听身边的上海话,是不是和十几年前的有所不同?比如上海话中第一人称“我”,越来越多被发音作“喔”。恐怕年纪轻的一辈不会去区分或者介意这其中的差异,但这种“走音跑调”,逃不过老上海们的耳朵。

  沪上一档颇受欢迎的谈话类节目《三人麻辣烫》,里面那个很“克勒”的男主持人说的一口上海话,可左听右听就是让人觉得哪里不对劲,细一想,他的上海话太“文绉绉”,缺少市井的味道,真正“调子对”的上海话里,原本夹杂很多粗俗却滑稽的切口,是要“豁得出”的。电视机里自觉“克制”后的上海话,好比是一段旋律里少了几个音符,连贯起来,也成曲,但毕竟有一点“变调”的别扭。将上海话“雅化”,是出于上海人对本土语言的不自信,上海话向来被认为过于市井,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在很多公共媒体中出现的上海话,都是“雅化”了的上海话,这种“雅化”从十年前就开始,那部很经典的电视连续剧《孽债》让人记忆犹新,那里头的上海话,也比日常生活中的要“干净”一些,所以有些对白听起来有点“拗生生”走音的感觉,倒是那时候潘虹主演的电影《股疯》,里面一帮小市民们闹哄哄的上海话让人听来最正宗。

  不过《孽债》的轰动,已经使得上海话的魅力获得了空前的肯定,只可惜是灵光一现,后来就再也没有一部采用上海方言的电视剧成功过。李少红所拍的电影《红粉》也值得提及,那里面大量采用上海话做对白,王志文演的老浦一副“老油条”的腔调,他所说的上海话倒是味道对的,只是那王姬吃力学说的上海话,用王志文的话讲是“走音走到天花板上去了”。

  上海话的“走音”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虽然有人认为,现在的上海话不如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话好听。或许,一百年以后的上海人,会同样怀念我们现在所说的上海话呢?

  上海话找寻新公共空间

  这十年上海城市建设大大改变了上海人的住房条件,也改变了上海话生存发展的空间。老城原有的格局已经被打破,那些最适宜上海话家长里短“轧三胡”的旧空间,比如公用灶头间、弄堂、浴室、小菜场,如今渐渐从城市消失,上海阿叔不用再去浴室“混堂里”,上海阿姨买小菜是去大超市要什么拿什

  么没有讨价还价,代替那些旧的塞满七十二家房客的老房子的,是厨卫独用的高层住楼,各家独门独户不相干,上海话原有的语境被改变了。另一方面,外地人、外籍人的大量涌入,也使得“新上海人”日益在这方水土撑起了“世面”,于是,完全说上海话的公共环境也较过去减少,比如地铁里、巴士里很可能听到的是带各地口音的普通话,去饭店必须要跟服务生说普通话他才听得明白,至于那些高级写字楼里,恐怕很难碰到一个公司的“办公室语言”使用的是上海话。

  这几年里有一句形容上海的流行语在网络上流传,说“内环里面讲英语,中环里面讲国语,外环才讲上海话”。虽然有点夸张,但形象地描述了城市的变化所带出的语境的转变。

  可以说,上海话赖以生存与流传的土壤在这十年中流失得很快,这样一来,许多上海人开始担忧,说这样发展下去终有一天,上海话会消失灭亡。这样的担忧多少有些杞人忧天,因为只要一块土地上原本居住的人没有大规模迁徙,那么根本的大环境终究还是在那里的,本地的语种也不会灭亡。眼下,我们宁可相信上海方言的嬗变,是城市的进步吧。

  十年上海话新流行语

  拗造型

  洪晃将“拗造型”解释为:有意塑造自己的形象。上海人这些年来从申博这样的大事到不乱穿马路这样的小事,无不归结为“塑造上海在全世界面前的良好形象”。

  作为“摆POSE”的升级版,“拗造型”仿佛更有一股疯狂劲,光看那一个“拗”字就使出了十足的力气,有点不要命的意思。这十年,越来越多的人深谙“眼球经济”的重要,崇尚有型就要“秀”出来,“80

  后”的崛起、网络的运用,更推进了“拗造型”主义大行其道。十年中“拗造型”“拗”得最有腔调的,当属2004年奥运会上,上海小伙子刘翔当了全世界的面,身披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跃上冠军领奖台,然后目光凌悍地将国旗高高举起,那一刻,真能用“史上中国人最牛瞬间”来形容。

  不仅仅是上海的人在“拗造型”,上海的城市地表,也在大张旗鼓地“拗造型”,从金茂大厦在浦东屹立,新天地的落成,再到外滩时尚重地的打造,无不让人领教到上海的造型越“拗”越有型。上海人这样“拗”下去,是否会有腰酸背痛的一天呢?把这个问题的答案留到下一个十年吧。

  内环·外环

  内环·外环

  就是上海人口中“环线以内,环线以外”的简称,这是上海这十年来,最重要的一个地理词汇。

  “上只角,下只角”的观念曾经在老一辈的上海人心里根深蒂固,在过去十年里,上海居民随着旧城改造及市政动迁等纷纷搬离他们原来生活的角落,住到了环线以外或者浦东,或者更远的地方,旧的地段观念随着地壳运动逐渐消亡,老上海人心目中与地域相关的那一套体面与卑贱的划分,也渐渐变得毫无意义。上海人以前一直对北京的城市格局不屑一顾,“什么五环四环三环二环,好像套圈圈一样,头也晕死来!”可是今天上海的城市格局,也跟着城市发展飞速滚动的车轮滚进入了“圈圈”时代。

  白骨精

  “白领·骨干·精英”的合称,这个词在这十年里风行全国,在上海这样高级白领聚集的大都市里犹为吃香。近年上海“白骨精”太多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女性择偶要求大幅度提高,大龄未婚女在上海空前过剩。大量高不成低不就的优秀女性在社会囤积,纷纷为自己的个人问题犯愁,所以“白骨精”过多导致的间接后果就是传统相亲模式在上海死灰复燃。

  

  这十年里上海人最IN的是“妖”,不是“嗲”。

  “妖”的意思可以用周杰伦的代言品牌的一句广告语来概述———不走寻常路。

  上海是一座奇特的城,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样的城市氛围鼓励“妖”的生成,各种“敢于打破常规”的力量破土而出,只要热爱生活,只要有自我主张,谁都可以不按常理出牌。在上海,你随时随地能遇到“妖”人“妖”事,身价过亿却每天出行只坐地铁的人,白天做公务员晚上做行为艺术家的人……常常就在我们身边出没。当然,“妖”是需要能耐的,否则如何也“妖”不起来,比如明明身体不好,却偏要从莘庄走到外滩,比如明明还不起贷款,却拒绝上班在马路边卖唱,那样用上海话说起来就不叫“妖”,叫“作”了。

  正卡

  如果说以前的上海人为了贪图便宜钟爱冒牌与翻版的“大卡”货的话,那么这十年来,追求正宗品牌的“正卡”风才是主流。“正卡”取代“大卡”在上海人生活中地位的标志性事件,就是襄阳路服饰市场被拆除。过去,上海满大街都是冒牌LV包,随着上海与世界的贸易关系逐渐亲密与重要起来,真正的一线名牌一一进驻上海,如果说十年前仅有美美百货、华亭伊士丹这样的商场可以容纳大品牌,那么如今,承载大牌的专卖店从淮海路、南京西路一路铺到了外滩。

  如此大环境里,如果上海人再“大卡”下去,将会让全世界看轻。一为城市的体面,二为上海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现在上海女人背的LV包,十有八九是真货。

  网络流行语

  “内存忒少”、“侬死机啦”、荡(DOWN)下来”等一系列从网络衍生而来的流行语,改变了老百姓的语言生活,使得大家的表达和沟通更自由和直率,网络语言渐渐掺入到上海话的口语中,使上海话与时代“接轨”。

  沪未来三四天气温稳步回升
上海车展:自主品牌抢风头雅皮士玩转速度激情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王志文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商 机 创 业 投 资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