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6月2日专电 央视《中国法治报道》前方记者撒贝宁、侯丰正在沿长江顺江而下,展开“长江行动”。前方记者除了对排污口追源溯流,展开明查暗访,同时也在沿岸“取经”,探访各地在减排治污方面的成功经验。在5月31日播出的节目中,前方记者侯丰赶赴无锡采访太湖蓝藻爆发导致的自来水变臭事件,前方记者撒贝宁则在安徽的龙窝湖看到了另外的景象。
安徽芜湖市三山区的龙窝湖是长江中下游的一个万亩湖泊。在湖心,记者发现一艘渔船正在以最传统的捕捞方式拉网捕鱼。渔船的船舱里只躺着五六条鱼和两只老鳖,但打渔人看来却说已经满意了,他们今天撒网主要是捕捞湖里的鳖类,并没有打算捕捞其他鱼类,因为它们还没有到最佳收获期,正在休渔。打鱼人告诉记者,虽然产量虽少,但效益却不差,市场上养殖的甲鱼一般只卖30元一斤,龙窝湖出来的批发价就是125元一斤。不仅如此,龙窝湖出产的二三十种食用鱼类的批发价都要比市场上卖的贵,有的名贵鱼种甚至要高上几倍,而且只接受订货,而这些鱼也都是在市场价最贵的季节才起网捕捞。
那么,龙窝湖的鱼怎么就这么金贵呢?这里的水产养殖场场长道出了其中的秘密。龙窝湖所有的鱼都是这湖里自生自长的,而且不投放任何饵料。除了鲢、草、鲤、鳙等少数几种销量大的鱼,其它的也从来不投放鱼苗,就靠着湖里的鱼自己生长循环。早在2000年,龙窝湖出产的五种鱼就已申报通过了无公害产品检测。
龙窝湖的打鱼人算了一笔账,如果往湖里投放饵料,产量是增大了,但是湖水就会富营养化,鱼的品质就不行了,就会卖不起价钱,吃亏的还是自己。他们保护这个湖面不仅是为了现在的收成,也是为了“放长线,钓大鱼”。
现在,龙窝湖水产养殖场的员工实行了股份制,湖里的出产和效益人均一份,涸泽而渔的傻事就不会有人干了。守着龙窝湖和这样一个理念,养殖场员工一年能收入一两万元,现在统一买了房,住上了小区。
记者还发现,这样一本生意经不仅被湖上的打鱼人发现了,沿岸的种地人也掌握了。过去他们为了追求高产量滥用化肥农药,可在短暂的受益后,发现最终受害的还是自己。比如,一下大雨,农田的农药被冲到河渠里,结果所有的鱼都死了。现在,这里种植的蔬菜、瓜果不用化肥和农药,改用有机肥和生物农药,产量并不低,再加上现在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越来越走俏,农民的效益也就越来越好。当地一个种瓜大户带领记者来到他家的大棚。他告诉记者,这里种西瓜使用的都是鸡粪等农家肥。临走的时候,他非要给记者带上一个西瓜,说一定要尝尝这种西瓜的味道。
(央视《中国法治报道》特别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