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新民周刊》 > 最新文章

当代老驴

“驴友”注定要不断抛弃、不停行走,永远在路上寻寻觅觅。
“驴友”注定要不断抛弃、不停行走,永远在路上寻寻觅觅。

畅磊和一帮F40豪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畅磊和一帮F40豪华游历了大半个中国

  当代老驴

  有人说驴友是旅游的谐音。从早期的公差游开始,到后来的跟团游、背包游,驴友早已有之。伴随着归国潮、黄金周以及互联网的兴起,十年之间,全民皆“驴”几成奇观。

  也有人说驴友是背包客的翻译。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重、吃苦、要求简单的“驴”形象,与西方后工业思潮中背负行囊、不怕吃苦、不以享乐为目的、更注重心灵净化的背包客精神不谋而合。

  无论倾向于哪一种解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驴友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标签化称谓。

驴友的族群分化应该是最近5年的事儿,80后热衷于炫装备,60后唱响了“豪华游”,70后彻底退出江湖做起了“安家驴”。

  还有那么一族,把中年人的理性和做商业计划书的审慎用到了“驴友文化”中。他们不服老、不在乎装备的浮华,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得到了家庭的支持,甚至为了培养子女的吃苦精神又重新背起了背包。

  这是一帮资历深厚的F40,一群泡在野外的当代老驴。他们开着老切,背负行囊,找点空闲,凌晨上路。

  不管是千里走单骑,还是结伴豪华游,他们总是渴求发现那些“没走过的路,没看过的风景”。他们注定要不断抛弃,不停行走,永远在路上寻寻觅觅。(陈 冰)

  从“背包客”到“驴友”

  驴友是“旅游”的谐音,还是“背包客”?网上莫衷一是。两种说法都对。国内旅游业兴起不过二十年。在还没有火得非要细分市场的年代,无论公差游、自费游、跟团游、背包游,统统都叫旅游。

  撰稿/张 静(记者)

  在路上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清初学者张岱给不胜枚举的游记、散文排了排伯仲:“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则袁中郎。”

  郦道元、徐霞客专注于地理考察,这一脉源远流长。柳宗元左迁永州,十年“开发”了八大景点:钴鉧潭、小石潭、西山……袁宏道京郊探胜不满足,南下苏杭揽胜。

  无论访师求学、游历山川,官场失意、寄情山水,还是放浪形骸、纵情山水,古人的游山玩水总不离“诗言志”、“险以远”的怀抱。而最近10年“背包客”的滥觞,与其非要在山水精神中找到多大的传承,还不如掉舟向西来得豁然开朗。

  古老的中世纪,人们便习惯用“冒险”来粉饰扩张的实质。“下一次疯狂的冒险”则是凯鲁亚克感召无数追随者的布道词。

  嬉皮们拦道搭车,横穿美国大陆,从纽约一直游荡到墨西哥。一路上他们吸食大麻、寻欢作乐;高谈东方禅宗,逃离工业家园。

  1957年《在路上》出版后,极度自由、狂飙突进、漂泊流浪影响了整整一代美国人,促进了无数牛仔裤、煮咖啡机、背包、帐篷的销售。

  在西方,“背包客”(Backpacker)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嬉皮和冒险精神的指引下,他们将触角伸向了在那时尚显神秘的亚洲。

  背包客“圣经”《孤独星球》创始人托尼·惠勒说:“一对美国嬉皮士给自己的东方之旅取名为天空和蓝色。”

  1972年,年轻的惠勒夫妇,开着一辆二手车一路穿越欧洲到达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再从伊朗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之后从缅甸飞到泰国,搭车一路欢歌到普吉岛和马来西亚,再从新加坡乘船去印尼,发掘了美丽的巴厘岛。他们在海滩上做瑜伽,为了省钱每天中午都不吃饭。

  1973年,他们出版了一本黄色封面的小册子《廉价游亚洲》,从此亚洲开始成为背包客心目中的新圣地。

  直到现在,《孤独星球》仍然以介绍偏僻地点为他们的声誉之所在。这正是背包文化的精神追求:不断寻找还未被现代工业社会开发的处女地,越神秘、越原始的地域越得到追捧。当年听说虎跳峡要修公路,有位老外放声大哭:“我们来这里干嘛,难道是为了标准间、麦当劳?”

  不过惠勒本人也自责:“在我们的宣传下,背包客就像羊群一样,都涌到同样的地方去,那并非好现象。”

  这就是“孤独星球”的悖论,行走到哪里,哪里就不再孤独。他们注定要不断抛弃、不停行走,永远在路上寻寻觅觅。

  领头驴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人洛克和俄国人顾彼得就曾来到丽江。上世纪80年代,虎跳峡在外国背包客中作为徒步者的天堂声名远扬,途中开始有了简易客栈,岩壁上用黄色油漆书写了许多英文路标。

  正如60年代《在路上》以内参形式传入我国,我们把“BeatGeneration”翻译成“垮掉的一代”,面对背包客的“捞过界”,我们当时的意识形态与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思潮还进行过一次短暂的短兵相接。

  1985年,一个美国人买下了我国长江首漂权,这一举动被认为“伤害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于是几个热血青年,用生命写就了“长江漂流”。

  当年的队长王茂军说:“主要是媒体把漂流拔得太高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59岁的美国肯沃伦来漂流长江考虑过为美国争光了吗?人家的目的是为了给中国增添奇耻大辱吗?人家体验的是自然。只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人们爱国主义色彩太浓,考虑更多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市场经济很快如潮水般涌来。

  1997年,户外俱乐部三夫的创始人张恒第一次创业失败,从四川、云南、青海一路走到西藏。那时来国内自助旅游的外国人已经很多了,他接触到很多背包客。“他们背着背包帐篷睡袋随处走,找到个酒吧,把背包一搁,要瓶啤酒两个小菜,然后就开始写旅行日记。见天色已晚,便找个便宜的小旅馆歇脚。”

  老外们告诉张恒,在欧洲,户外旅游用品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回到北京,张恒便在北大小东门外租了间平房,天天蹬着三轮车在各大高校摆地摊,吆喝户外用品,引来许多年轻学子的好奇。

  没有固定客户,张恒从朋友的话里找到了启发:“什么时候能够组织一下活动,让我们把帐篷、睡袋真正用起来。”

  那时候没多少人听说过户外旅游。想卖户外用品,还得先培养目标客户。

  1998年,三夫俱乐部成立。9月份刘恒在网上发帖子,说周末组织大家到司马台长城去野营,去了26个人,据说看到那些冲锋衣、水壶、登山杖,眼睛直放光。

  绿野则是全国首家以互联网为平台组织网友结伴出游的户外网站。这种非营利性的全新生活方式自从1998年在北京推出,就受到了网友的热烈追捧。

  一位老绿野告诉记者:“当年绿野每周都要组织会员在人大体育场跑一万米,为难度层级高的活动做准备,比如一昼夜走遍五台山。每个月还自发绕三环暴走一周,走完狂咳,后因尾气太多才停。”

  随着十来家营利、非营利户外组织的轮番造势,1997、1998年“户外”、“攀岩”之类的词汇开始频频出现在报纸杂志上。随着归国潮、黄金周以及互联网的兴起,2001年终于大热。

  至于驴友一词,则是起源于1998年10月建立的新浪旅游论坛,那时新浪还叫四通利方。该论坛红极一时,网友们互称驴友,旅游论坛也被私下称为新浪驴坛。

  将背包客翻译成“驴友”,也许是中国山水文化与西方后工业思潮结合最妙的一笔,虽然驴皮的颜色深浅不一,有的偏白,有的偏黄。驴在我国素有能负重、能吃苦、对食宿要求很低的“传统形象”,更何况还有“细雨骑驴入剑门”这样的诗句。这和背负厚重的行囊、不怕吃苦、不以享乐为目的、更注重心灵净化的背包客精神不谋而合。

  全民皆驴

  如今赶到长假成群结队、一呼百应已是常态。如果说人数少的时候,驴友这个名字还可以被当作一种生活方式和姿态的标签,当60多岁的老阿妈也背着包包去远游,大家开始带着复杂的心态有意无意回避这个称呼。畅磊问记者:“能不能叫我们北京老泡吗。人家泡吧,我们老泡野外。”

  驴群迅速的分化。有人炫装备,有人唱响了“腐败游”;有人彻底地退出了江湖,有人一跃成为资本驴,海外富豪玩游艇、乘热气球,甚至私人建造宇宙飞船、创办太空试验基地是他们的前身。还有人回归了主流社会,升级为中产。把中年人的理性和做商业计划书的审慎用到了“驴友文化”中。他们不服老、不在乎装备的浮华,具有强烈的风险意识,得到了家庭的支持,甚至为了培养子女的吃苦精神又重新背起了背包。

[1] [2] [3] [4] [5] [下一页]
(责任编辑:曾玉燕)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张恒 | 赵震 | 千里走单骑 | 郦道元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