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港澳台

内地生在港生存调查:香港雇主爱招内地学生

  内地生在港生存调查:香港雇主爱招内地学生

  去香港读大学到底好不好?在香港高校掀起内地招生热的今天,针对这个问题,他们或许最有发言权。

  10年间,已有数千名内地学生走出香港高校。在这个群体当中,有人拿到香港居民身份“落地生根”,有人以香港为跳板走向更远的舞台,有人带着广阔的视野回到内地,也有人因为学习、生活、观念等种种不适而遗憾地提前结束旅程。

  【调查】他们为何留在香港?

  自我增值机会多、言论自由和高效生活是他们的理由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当这个夏天过去,又有一批内地学生将南下香港,在这个特殊的中国城市度过一段特殊的学生生涯。

  据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统计,自2002年起,赴港就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总人数以每年近千人的速度增长,到2006年已增至5000人,总数则已超过1.4万名。

  来求学的内地生还好吗?留港发展的内地生还好吗?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于7月29日发布的《2007在港内地专才发展年报》,或许能提供部分答案。

  99%愿意留港发展

  这项分别针对在港就读内地学生和毕业生的调查结果显示,87%的受访者对来港学习生活总体“满意”。与此同时,也有40%受访者认为学习压力大或很大。

  值得关注的是,接近99%的受访者选择愿意留港发展,比2006年高出9个百分点。他们主要认同香港的自我增值机会多、言论自由和高效生活。同时他们认为,未来留港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工作经验缺乏和社会关系薄弱。

  投资银行、贸易、传媒等成为他们最希望从事的行业,而公司管理则是他们最喜欢进入的部门。相比之下,电信产业、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以及法律、房地产等行业则排名靠后。

  香港雇主爱招内地学生

  香港政府2001年8月颁布了“在本地院校(即香港)取得学位的内地学生来港就业安排”。自2001年至今,共有1078人通过这一政策留港工作。

  在此次在港内地专才调查中,分别有15%和43%的受访者选择很满意和较满意留港后的职业发展。大部分受访者认为自身的内地背景、专业技能将成为自己留港发展的独特优势。

  而在接受调查的雇主中,接近一半曾经雇佣过内地专才,但是招聘职位大多为中高层,面向毕业生的初级职位比较少。不过,特别有意思的是,在对3种不同背景人才的选择调查中,56.5%的雇主将在香港接受过教育的内地人才作为愿意聘用的首选,香港本地人才次之。在最不愿意聘用的人才中,85.7%的雇主选择只接受内地教育的内地专才。

  2009年的本土化挑战

  更令人关注的是,自2006年开始,第一批留港内地毕业生根据香港有关法律,已经获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资格。这个未来还将继续扩大的群体,将面临与香港本土社会融合的挑战。

  《在港内地专才发展年报》总编李欢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是他们连续第三年撰写发展年报,此举的初衷是呼吁社会对这个群体投入更多关注。

  “2009年将是留港发展内地毕业生获得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的一个高峰,随着这个群体日益庞大,需要有一个平台去反映他们的诉求。”李欢说。

  【故事1】别来无恙

    “5、4、3、2、1!”倒数结束,时间定格在1997年7月1日零点,天安门广场上爆发出巨大欢呼声。当时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刚,对刚刚回归中国的这座城市充满思念。

  199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的陈晓刚参加了国家教委一个官方留学项目,在香港那个“借来的地点”的最后一段“借来的时间”中学习了两年。

  去香港求学在当时也算得上“另类”选择,在经历了焦急等待后,陈晓刚和从全国选拔出的其他3人踏上旅途。一路上,4个年轻人心情亢奋,“直到从空中看见香港的摩天大楼,和照片上一个模样,我们才感到自己真的来了。”

  他们就读的李宝椿联合世界学院是一所国际学校。学院内大约一半是香港本地学生,另一半来自20多个国家及地区,而当时的中国内地学生不足10人。“每天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接触,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

  刚到香港时,陈晓刚和一个香港学生、一个英国学生同用一间宿舍。用校报的话说,这间寝室反映了当时香港的“时政格局”。

  由于缺乏资料,他来香港前对英语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毫无所知。第一次宿舍开“楼会”,他只听懂了“楼长”最后一句英文——“现在去吃午饭吧”。第一堂课,他就领略了什么是英文教学,随后获知自己要在阅读一部英文原作后交上一份2000字的英文读后感。初来时的兴奋感,渐渐被对现实的努力适应所取代。

  在抵达香港两个月后,陈晓刚接到父母第一封家书,“眼泪这时才掉了下来。”

  1996年,陈晓刚结束在香港的学习。此后,每当听到艾敬的《我的一九九七》时,他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求学香港的日子是一段很特别的人生经历,让我受用一生。”

  如今,陈晓刚在北京一家财经媒体工作,近年来曾两次到香港出差。再度踏上这片久违土地的一刻,他在心底轻轻问道:“香港,别来无恙?”

  【故事2】七年之痒

  香港回归那一刻,天安门广场另一个角落,就读于北京四中的冯健也在和同学们手拉手跳着集体舞。

  十年倏忽而过。2007年2月最后一天,他走出香港移民部门的大门,手中多了一张纸,上面写着“核准冯健获有香港永久居留权”。和冯健一样,在港求学、工作满7年的不少内地生,都依法获得了香港居民身份。今后他们不仅可以享受来往更多国家及地区的免签证待遇,也从法律上赋予了他们与这座城市更稳固的关联。

  “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还是有一点点失落,难道七年就换来了一张纸?”冯健总是禁不住地想,如果当年做出不同决定,他的生活会是怎样?

  1999年,冯健以优异成绩考入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此前一年,香港高校首次委托内地大学“代招”本科生。18岁的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出了赴港求学的决定,在北京大学“委培”了一年多后,他2001年1月24日正式赴港求学。

  当时到香港的内地学生,绝大多数一句广东话也不会讲,而香港人也很少会讲普通话。冯健的第一个室友甚至一个简体字也不认得。一次,冯健坐巴士回学校,快到站时用广东话大声告诉司机要下车,不标准的音调立即惹得全车人笑成一片。

  “开始时孤独感特别强。”冯健回忆起来依旧感慨,“那是一种类似边缘化的状态。”

  “但是7年了,什么都习惯了。”冯健说。硕士毕业后,他在一个跨国公司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如今,他已经可以用相当流利的广东话在这座城市中自由交流、工作和生活。

  内地学生在适应,香港社会也在适应。学校里小卖铺的大妈们已经开口就能讲普通话了。“都是我们一手培养训练起来的哦,算是为下一代造了点福吧。”冯健开玩笑说。

  【故事3】过客有家

  北京男孩刘蕴奥是香港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的“当家人”。

  在北京读完本科后,刘蕴奥选择到港大医学院攻读硕博学位。到香港时,他顺顺利利找到学校、安顿妥当,因为他已经事先在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的网站上咨询好一切事宜。

  “刚开始总有一种过客心态。”刘蕴奥说。加入学校的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后,他渐渐有了归属感。

  相比之下,香港大学内地学生学者联谊会本科生部会长高欣加入这个组织很晚。她大三时才“上庄”(香港学生称加入一个社团为“上庄”)。

  高欣记得,来香港的第一年是“飘着”度过的,每逢周末宿舍楼里就会空空荡荡,心里也变得空空荡荡。由于缺乏了解,香港学生还曾组织过活动抗议内地学生占用了他们的资源。“开始时心里有些受伤,不过他们很快出来道歉。”随着双方了解加深,如今很多内地学生都已经像高欣一样拥有不少香港“死党”。

  与刘蕴奥和高欣参加内地学生组织相比,深圳女孩王恬却开始动手为自己打造一个“家”。受到香港学生社团文化的影响,在香港浸会大学就读的她参与创办了学校的登山协会,并和同伴一起通过不懈努力成功举办了西藏登山之旅。

  当然,过分依赖内地学生组织,也造成不少内地学生比较“抱团”,不太愿意和香港学生打交道的现象。其实,香港是一座充满人情味的城市。

  大三结束那个暑假,在北京读传媒的杭州女孩邢舟萌发了来香港继续深造的念头。她只身一人来到香港向相关学校和专业的教授咨询,没想到受到了对方热心的帮助和指点。

  在香港中文大学求学的短短一年中,她日益感受到香港人的真诚、随和。毕业前夕,邢舟到媒体实习,收获颇丰。“他们非常爱教新人,让你真正去接触一些记者或编辑的工作,而不只是端茶、倒水。”她说。记者 孙浩(来源: 国际先驱导报)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陈晓刚 | 刘蕴奥 | 高欣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投 资 创 业 健 康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