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江苏广电网
在祖国的大西南、怒江峡谷的深处,有一个生活贫困却坚强乐观的女孩;在都市南京,也有一个同龄的女孩,她衣食无忧,生活幸福。两个女孩相隔千里、从未谋面,但她们却有一段长达7年的友谊。
【画面+音乐】一组照片(丽芳人生的第一张照片、孩子溜索、凶险的怒江)
熊捷说,照片上的女孩就是丽芳,她和怒江峡谷里的孩子们一样,为了求学,每天都要将生命交付给这样一根颤微微的钢索“她第一张照片就是寄给我的,她说她身上的这件衣服,这件衣服还是捐赠的。这是她人生第一张照片,她同我讲她要想拍一张照片的话得花15块钱坐车,到那边,才有照相馆可以拍照。”
余丽芳今年18岁,云南省怒江州民族中学高二的学生。熊捷,南京梅山中学高三的学生,两个同样18岁的女孩,她们的友谊源自7年前一次偶尔的事件。
熊捷:“我们学校搞手拉手活动的时候,然后老师给了我们那边的地址,我们就把自己的信写过去,她很兴奋,觉得可以交上一个外地的朋友,然后给我写的信。”
7年前,余丽芳写给熊捷的第一封信,如今依然被熊捷精心的保存着。从丽芳的一封封来信中,熊捷知道了怒江;知道了在祖国的西南,有这样一块美丽而贫瘠的土地;知道了那里有许多像丽芳一样、渴望走出大山的孩子。她第一次听说,丽芳连8毛钱的邮资都难以承受;她第一次听说,为了求学,丽芳每天都要通过一根钢索,越过陡峭的峡谷汹涌的大江……
熊捷:“她每天在4000多米的海拔里面穿梭。要去求知,就是为了爬出那座山。她说她要是走出去的话,她要把她的家乡弄得很美好。”
在2000年4月8日丽芳的第一次来信中我们清楚的看到这样的字句:“我是农村来的,一定要好好读书,要不然,以后稚嫩的肩膀怎么去承担来自贫困的无情的袭击。”
争气的丽芳成为了村里唯一一个考上高中的女孩,她的那份倔强和坚毅也一直感染着熊捷, “好希望等你我都考上大学,我们可以挥洒青春的泪与血,我们一定可以早日见面的吧!”
青春的梦想仿佛伸手可及,而通往梦想的路途却并不平坦。相距万里,远隔千山,她们的信常常不能及时到达对方的手中,延误一两个月是常有的事,有时,拿到手的竟是一只空信封。
聊天到一半的时候熊捷起身来到地图前,她把自己家的位置和怒江福贡县的位置用红线穿了起来:“我就一直在地图上研究怒江福贡县那个地方。当时是拿尺量直径的时候,感觉很远,横跨,等于是条横线,已经靠(中缅)边界线了。”
【一组照片+音效】突出危险
马上要开学了,熊捷已有半年多时间没接到丽芳的信。到底发生了什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熊捷给我们栏目打来了电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一点,可能那边的孩子那边的人就会很开心。就像我们曾经给他们捐书一样,可能就是我们觉得不是很需要的,但是他们每个人都会很开心很幸福。”
熊捷和丽芳的故事令我们感动,让我们震撼。为此,我们《1860新闻眼》派出报道组远赴云南中缅边界,去看一看丽芳,看一看那些怒江峡谷深处、冒着生命危险渡江求学的孩子们。丽芳的命运让熊捷牵挂,也令我们动容。我们决定派出记者远赴云南去看一看丽芳,看一看怒江峡谷深处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渡江求学的孩子们。
余丽芳的家乡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福贡县马吉乡。与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组成联合采访组,我们的记者开始了特殊的行程。云南台的同行介绍,福贡县地处滇西北怒江大峡谷深处,紧临中缅边境。因为山高路险,他们也没有去过。这一天恰逢彝族同胞一年一度的火把节,火红的篝火点亮了夜空……采访车要从昆明往西,横穿整个横断山脉、跨越金沙江、澜沧江后,才能够到达怒江峡谷。眼下正值雨季,一旦路上遇到泥石流或塌方,少则三、五天,多的十天半月都可能被堵在路上走不掉。在备足了水和食物之后,我们上路了。
司机:弯急啊,坡大、路窄
记者:会不会有会车?有
记者:危险吗?
司机:肯定危险,从这儿过去是下坡、全是下坡
峡谷公路崎岖蜿蜒于绝壁之间,宽度仅够两辆小车勉强擦身而过,采访车一会儿向着海拔3000多米的高峰吃力攀爬,一会儿又俯身冲向海拔不足200米的谷底。经过了十多个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看到了怒江,此刻它正从我的脚下奔腾而过,大家看我身后这条巨大的缝壑,它就是以绵长艰险著称的怒江大峡谷。当地的老乡告诉我们,到达福贡还需要一天时间,那里的孩子,如何度过这凶险的江面?我们不敢想象。
第二天一早,我们沿着怒江峡谷继续北上,两岸的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从喜马拉雅山脉逶迤而来,峡谷壁陡崖悬,壑深万丈,滔滔江水如野马奔腾于其中。除了少量的吊桥外,一根根溜索是两岸傈僳族同胞过江的主要通道,在这里,我们第一次目睹了余丽芳信中描述的命悬一线、飞过天堑的景象。
而经过一天的惊险行程之后,福贡县城终于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