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校园文化 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是知识形成、传播的主要社会场所,是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社会机构。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仅能够为引领时代主流文化价值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对未来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也起到启示和形塑作用。
一、 正确认识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和谐,是千百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社会状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是一个巨大系统,包括许多要素,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可见,要只有社会各个要素,各个单元都和谐了,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胡锦涛总书记站在传承人类文明,维护社会和平,实现人类崇高理想的历史高度,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校集中了社会精英群体,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骨干和带头作用。
首先,建设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校园就是建立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其次,建设和谐校园也是实现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的发展既要加强硬件建设,也要加强软件建设。和谐的环境可以培育美德,使人愉悦,给人以前进的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使全体师生员工人际关系和谐,教师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而且能不断促进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学校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二、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学校丰富的物质资源,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促进校园和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物质文化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相关学术论文却为数甚少,多数学校管理者的管理理论及其理论指导下的工作事迹,都归属于学校管理的范畴,书之菲浅。校园物质文化虽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表层结构,但对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有着较强的折射作用。学校内部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均属于物质文化建设的范畴,在有形资源中,除人力资源以外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的房屋设施、仪器设备、图书、经费、花草树木及校园附属设施等财富类资源,无形资源包括宣传、刊物、网络信息等信息类资源。
有形资源是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学校管理者在物质文化建设中要树立“以人为本、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意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学校房屋设施并不是永久不变的东西,在这里,就撇开建筑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不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建筑设施在物质运动的影响下,也会出现风化、脱落、撕裂甚至倒塌等现象,有的学校领导抱着“没问题”的态度,视而不见。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特别是村及学校)只把学校看着是过往息歇的地方,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房屋设施自然损坏不维修,不上报;围墙破烂不修补,学生翻墙不制止,校门掉落不修理,花草被摘不过问,围墙成了学生和过往行人的通道,校门成了摆设的样子等。走进学校,物质基础设施看不到半点发展和建设的痕迹,触目可见的是断瓦残垣,破墙漏壁的景象。图书零乱无章,仪器灰尘满面。为此,有形资源物质文化建设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应该转变管理职能,以人为本、以安全为主,加强管理,充分利用学校物质资源,为学校教学服务。
无形资源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利用学校无形资源,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可是,有的学校校园内非常枯燥、单调,除了看见黑板上有几个字以外,在校园中找不到一幅标语,一句校训,没有班刊,没有宣传栏,也无黑板报等文化样板。学校内的网络信息资源仅为教师聊天、斗地主之用,不会下载先进的教育信息资源用于教学中,办公室内,报刊杂志堆积如山,从未打开,学生除了读书之外,什么也听不到、看不到、学不到。
针对上述类似的学校,我认为,发展是和谐的基础,在“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就尤为重要了。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大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力度,管理使用好学校有形资产,继续规划和建设好生态化校园,构建集绿化、美化、净化、园林化为一体,融公园、乐园、家园、文化园于一身的育人环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全体师生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作用,在校园内书写、张贴教意深刻的校训或永久性标语,设置宣传栏、公开栏、和校园文化墙,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正确利用信息资源引进的教育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
物质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学校全体师生应有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提高校园物质文化的品位和质量,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三、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和和谐校园建设的核心结构。捷克大教育家夸美钮斯认为:“人的本身里外都是一种和谐”人的身心是和谐发展的内在基础。人的正常心态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外在和谐的内因,学校师生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能动因素,领导、教师、同事之间的相处,都是一种较为普遍的人际关系,是心与心的交流。思想道德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建设和方向。若领导、教师、同事、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要搞好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了一句空话。这种思想道德素质的优劣主要通过人际交往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才能与别人和睦相处。我认为要搞好精神文化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平等相处。平等相处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也不例外,只有教与学之分,在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作为教师不能自恃清高,看不起学生,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习惯、风俗和人格尊严。学生是处于受教育阶段,其身心成长少不了科学的教育,若学生稍有违规犯纪行为,动辄就打骂,或请家长,或向学校反应,给学生心理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隐,使之对你产生厌恶和记恨。
2、真诚相待。真诚相待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及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保证。人与人之间只有以诚相待,才能相互理解、接纳,才能团结相处。在学校,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更需要相互信任,尊重别人,谦虚谨慎,文明礼貌。在教学中,老师应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原则,给学生丰富的精神食粮,美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推行个性化教学,给予每一位学生充分的人格尊严,促进学生和学生群体的自我和谐。我们有的老师长期用谎言蒙骗学生、领导和同事。如:开学收了学生的作业,一周、两周或许是一个学期都不发给学生,反而给学生说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有时,因玩耍而耽误了上课时间,却对学生、对领导说有事情,这样,时间长了,就在学生、领导和同事心中留下了虚伪的印象,给学校工作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对学生,对同志都要真诚相待,实事求是,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这样,才能有助于校园精神文明的延续和发展,才能更好地营造相赠以待,和睦相处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和谐氛围。
3、团结友爱。、团结友爱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先决条件。中国儒家有“仁者爱人”之传统,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应团结友爱,教师对待学生更应该有博大的胸怀,在人际交往中,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能斤斤计较,对学生过错或偶尔的违纪现象不应耿耿于怀,应走进学生心灵深处,去关心、热爱学生,让正在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灵受到科学知识、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的精神文化熏陶,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爱的滋润,感受到学校和老师的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我们有的老师用歧视的眼光去看待后进生,教唆全班同学不要象他没出息,造成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或许阳奉阴违的唆使同事之间说长道短,破坏同事感情。我认为这都是有损教师形象,有损精神文明的可耻行为。古人云:“容人者,人容之”,无论是同事之间,或是师生之间都要以和谐为贵,互相尊重,用虚怀若谷,宽宏大度的气度去包容别人,理解别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塑造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校园精神文化形象,才能建立真正和谐的精神文化校园。
4、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是建立精神文明校园的基本要求,是人际交往的客观需要。在生活中每个人都难免有困难,需要他人的帮助。在学校,老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我们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和家庭情况,当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有困难时,我们应该主动去慰问学生和帮助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之产生努力学习、顽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在工作中,同事之间,无论是领导还是职工,也需要在各自的岗位上,相互配合,互相支持,通力合作。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校工作的开展,才能让我们校园充满温馨和谐的气氛,才能更好地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我们有的老师看见学生打架,一看不是自己班级的就若无其事地离开了,见同事有困难,有事情需要帮忙时,他也有事情。总之无论大事、小事、公事、私事很难有他参与的时间,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这种人是没有资格参与建设和谐校园的。我认为,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应该抱着“一人有难、众人相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态度,坦然为人,乐于助人。若我们人人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去看待别人,那么,我们黔西的曾梅老师和大方镇中学的牟建芬老师还能活到现在吗?那些贫苦家庭的子女还能上得了大学吗?所以我认为,只有人人都伸出援助之手,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才能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只有师生之间、同事之间都主动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才能建设和谐的文化校园。
5、开展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是建设精神文化的具体体现。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学校要常年开展“六•一”活动,“五•四”活动,阳光体育,禁毒宣传等大型活动,在老师的组织下,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给学生积极参与,自我发展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把自己美好的精神风貌和充满智慧的精神文化表现出来,老师给予一定的肯定和褒扬,更能焕发出学生青春的光彩。另外,还要经常开展演讲比赛、辩论会、“五讲四美”活动、班级好人好事宣传、黑板报、科技创作评比活动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功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去领悟高雅丰富的精神文化,引导学生崇尚科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精神境界和校园文化品位。丰富多彩,内容充实的校园活动,不仅能够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更能展现学生的精神文化。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引领全体学生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创造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前瞻性的校园文明形象,建设美好精神文化校园。
四、 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是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维系工作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要创造美好的和谐校园,就必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 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进程中,要实施人性化管理,促进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教育是充满爱的阳光事业,母亲给学生成长的生命,老师给学生发展的生命,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学校在管理过程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里服人,坚持培育和发展学校“待同事为兄弟姐妹、待学生为朋友
”的理念。以关心同志,关爱学生为切入点,给予每一位同事或每一位学生切实充分的人格尊严,对待学生应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为学生的学业成才、健康成才、精神成才和事业成功无私奉献。在人格上充分尊重学生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学校在各项工作活动和制定相关制度时需要多作换位思考,善于设身处地地为同事和学生着想,领导和教师都要虚怀若谷地听取学生的反映,多建立与同事、学生沟通的机制,我们有的校长,孤高自傲,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唯我独左,置同事和学生的利益不顾,制定的各项制度是用维护自己,压制同事的,这种校长怎么与同事和睦相处呢?怎么能建设和谐校园呢?因此,我认为,学校领导应该胸怀坦白,无自私自利之心,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别人。要走进教师,走进学生去聆听第一线的呼声,帮助教师、学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建立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生的互动机制,常与教师探讨问题,尊重和采纳群众意见,建立和谐的同事关系和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本质和核心,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校园的真正和谐,学校“以人为本”主要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育人为己任,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主线,学校领导要全面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实施人性化管理,积极创建团结互助,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校园文化,为建立和谐的文明校园作出自己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