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中国名刊精品 > 《瞭望》杂志 > 《瞭望》精彩报道

《瞭望》文章:文化产品的“战略短缺”

  《瞭望》文章:文化产品的“战略短缺”

  文化产品的极大丰富,并产生重要影响力将是文化大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车晓蕙崔峰

  对于站在新起点的中国文化建设来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个醒目的关键词。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在改革开放,特别是近五年来文化建设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我国未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标志,在于生产出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建立灵活的文化发展体制与机制,构建人人享有文化成果的公共文化体系。

  需要有影响力的作品塑造核心价值

  近年来,一批优秀的影视和文学作品走进人们的视野,对引领主流思想,塑造核心价值,起到了积极作用。

  电视剧《亮剑》的投资方是一家民营影视公司,《亮剑》在人物塑造上没有追求“大而全”,在表达主人公英雄壮举的同时,也显现出他的一些弱点,从而拉近了主人公与普通群众的心理距离,使观众不自觉地融入到作品反映的那个时代。《亮剑》在多家电视台反复播放,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电视台,许多观众直接要求重播。

  电影《云水谣》将两岸统一的重大主题,巧妙地融入到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故事中。作品在全国主流院线上映后,创下了4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反映优秀人民警察的电视剧《任长霞》,以真情打动观众,首播收视率最高达到7.9%,平均收视率达6.23%。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截取毛泽东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将言情和青春偶像剧的创作经验运用到革命历史题材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许多年轻观众追着看完每一集,还在网络上展开热烈讨论。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张胜友说,现在有一种担心,认为弘扬主流价值的作品市场前景不好,其实这主要是由于创作者将主流价值与群众利益结合的能力还不够。此外,主流价值作品的创作环境也有待改善。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建立一种引导机制,加大对主流价值作品创作、改编等的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

  警惕文化发展的误区

  但也有一部分作品受经济利益驱使和迎合市场的需要,对影响力的思考较为片面,出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脱节的现象。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说,近年来在海外市场卖得很火的一些所谓中国大片,商业运作虽然很成功,但却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背离,甚至有意扭曲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空洞乏味,只能靠高投入、大制作、夸张的表现手法来赢得票房。

  贾磊磊认为,这些文化作品不仅很难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而且很难说海外市场就喜欢这样的东西。一些大片制作人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造成了国外对我国文化的误解,比如裹小脚等属于中国文化的糟粕,而且早就被我们抛弃了,但有的走出去的作品还是对此津津乐道,有的虽然获得了较高的票房,却也遭到不少海外媒体的尖锐批评,这种发展文化的误区值得我们深思。

  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认为,在通过文化产品凝聚民族精神、宣扬文化价值方面,韩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个人命运与民族根、国家魂紧密相连是多数韩剧的核心思想。而好莱坞的一些影片在宣扬美国价值观时,基本都把价值体现部分放在叙事动机之后,不让观众一下子就看出来,通过宣扬集体意识、社会道义等方式体现,这一点也值得我们在今后的创作中学习借鉴。

  在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方面,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建议,一是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迎合低级趣味,要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是中国的影视导演不应该都将是否“进军好莱坞”作为价值判定的标准,要建立符合我国文化特征和世界先进文化的衡量标准;三是加强文化创新,不片面模仿国外产品。

  中国政法大学传媒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宋建武认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具有刚健有为、独立自强、开放包容和维新变革等特点,应积极引导文化作品和产品把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融入其中,构建主流文化价值,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长期坚持下去,中国就会出现更多影响国人、感动世界的佳作。

  加大主流价值作品创作

  受访专家指出,在文化产业领域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构建行业共同敬重的文化价值取向,进而确立一种大众信守的文化秩序;抓住产业发展机遇,通过文化复兴引领民族精神复兴。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望舒认为,应加强对文化产品的市场监管,为优秀作品赢得市场创造环境。近年来市场火爆的“女子十二乐坊”、《功夫传奇》等证明,积极健康的、真正融入中华文化精髓的产品和项目在国内外不仅宣传了中国主流文化价值,而且都是有市场、有利润的。

  贾磊磊说,在电影等文化产业内,无论在投资动机、运作模式、赢利模式方面存在怎样的差异,都应该倡导和敬守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价值,都应该有利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文化产品不能在一种没有边界约束的情况下随意创作,不能为了追求奇特的观赏效果而放弃基本的道德规范,甚至为了经济利益践踏伦理底线。如在电影行业,目前就亟待解决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等不同形态影片,在价值观阐述上“各说各话”的问题,要形成一种大众共同遵守的文化秩序,建立一种像韩国、美国电影业那样共同信守的文化核心价值和文化价值取向。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授范玉刚说,文化产业是高新技术支持下融合艺术创造性的内容产业,应积极鼓励企业抓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机遇,通过内容创新,不断增强中国特色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开发并保护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占有率高的民族文化品牌,通过向国内外市场提供负载主流文化价值的文化产品及其服务,塑造民族精神和中国的良好形象。

  强化公共文化体系建设

  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和谐社会构建中最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这里面文化能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京生认为,舒心、幸福的生活,不仅需要充裕的物质条件,也离不开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深圳市自2004年起,围绕“和谐深圳、爱心家园”的主题,连续举办了三届“关爱行动”,受益人群达几千万人次,关爱行动由政府倡导,动员广泛的社会资源参与,参加关爱行动的注册义工近14万人,仅第三届关爱行动中就收到各类捐款达1.14亿元。

  在北国边疆黑龙江省,一个名为“龙江讲坛”的公益性文化讲座活动,成为诸多市民周末的文化大餐。黑龙江省文化厅社会文化图书馆处处长任彦芳介绍说,作为政府部门,有义务为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此他们和社科联等部门一起合办讲坛,围绕科学与生活、社交与文明礼仪、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个人价值与普世价值等内容,为老百姓提供免费讲座。

  据本刊记者调查,尽管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对城乡文化的投入,但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文化发展仍较薄弱。在基层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需要明确的政策支持。广东省清远市文化局副局长肖进说,目前来看,农村文化工作未列入当地干部的考评范围,既没有奖励也没有处罚,干好干坏一个样。在部分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现象突出。

  在改革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我国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对文化的需求急剧增长,而文化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相比较,形成了明显的“战略性短缺”。

  宋建武和熊澄宇等建议,在贯彻十七大报告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求中,应当汲取国外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尽快缓解文化产品供给短缺的状况。

  一是继续探索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科学配置文化资源,增强运用高科技、加快产业升级的能力。

  二是着力解决文化发展领域有行业无产业的现象。文化产业在2003年以前基本上限定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所管辖的范围内。2004年国家统计局关于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规定下达后,文化产业的概念有了一个很大的变化,范围已经很大了。但是文化的核心产业里仍然存在有行业无产业的现象,文化生产力缺乏发展平台。

  三是营造顺畅的行业管理体制,建设完整的产业链条。美国等文化产业强国,产业链条十分完整,我国在下一步的发展中,也应解决行政管理“条块分割”问题,建设完整的文化产业发展链条。

  在思想创新上,熊澄宇认为,只有文化产业的发展思路科学可行,文化生产力才能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才能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当前发展文化产业可考虑从物质经济到非物质经济的跨越,从知识产业经济到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跨越,从工业制造经济到创意服务经济的跨越,从文化资源到文化技术体系的跨越。使文化体制改革能够接应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放大效应,让先进的生产关系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动力机制。

  在体制创新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研究员、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齐勇峰认为,要通过政策引导、体制改革消除条块分割、部门利益造成的对文化生产力的阻碍。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经营,实现政企分开、企事分开、管办分开;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作品评奖等具体事务,转而实行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为生产力发展营造通畅的政策和产业环境。

  在制度创新上,宋建武认为,文化的事业、企业属性和意识形态与市场价值的争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当前应该明确,发展文化事业是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利益的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群众需要、保证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维,在现有制度框架内,转变思想,进行制度设计,通过产业的资本对接,为生产力发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在政策创新上,范玉刚认为,没有政策支持、保障,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就是一句空话。政府要创设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媒体环境,并动员广大消费者热情参与。同时,要制定政策,引导科研力量进行生产力发展理论的创新研究和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研究。此外,人是生产力发展中的最活跃因素,政府当前还要有计划地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

(责任编辑:王伟)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章子怡 春运 郭德纲 315 明星代言 何智丽 叶永烈 吴敬琏 暴风雪 于丹 陈晓旭 文化 票价 孔子 房价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贾磊磊

说 吧 排 行

搜狐分类 | 商机在线
医 疗 健 康 保 健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