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老人二女儿陆玲接受采访 |
陆玲老人在家里翻出母亲旧日相册 |
供奉在陆玲家中的李秀英老人的牌位 |
李秀英次女回忆母亲生前往事 如今做梦还会喊出妈妈
12月12日上午,在南京市鼓楼医院1892楼,鼓楼医院丁院长向媒体发布了新发现的南京大屠杀重大证据——鲍恩典女士日记,这本日记记载了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故事,是南京大屠杀真实有力的证据。来到现场的除了媒体人员,坐在一旁的一位头发灰白的老太太格外引人注意,看到鲍恩典女士日记时她热泪盈眶,这位老太太就是曾经受到鲍恩典女士等人救治存活下来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二女儿陆玲。
李秀英老人曾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之一,也是站出来揭露日本右翼分子谎称南京大屠杀不存在的幸存者之一,2004年12月19日,李秀英老人在鼓楼医院去世,而在70年前,正是鼓楼医院的外籍医生和本院医生们,救活了被砍了37刀的李秀英老人。
陆玲老人也已经年逾七十,这一次来参加鲍恩典女士日记发布会,只是为了圆母亲一个愿望,母亲生前苦苦寻找鲍恩典一直没有找到,今天她终于可以替母亲了了一个心愿。
母亲性格倔强独立 以身作则教育儿女以国家利益为重
来到陆玲老人来到家里,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家里已经很旧的电器和斑驳的红漆地板,装饰非常朴实。12月的南京已经非常寒冷,屋内没有暖气也没有什么人气,床铺凌乱的铺着,陆玲老人告诉记者,为她母亲著书的作家秦忻怡带着书昨天来看她,就住在她家里,刚刚出去办事还没有来得及收拾。
李秀英老人的牌位就摆在客厅中间,一进门,陆玲老人便点燃了三炷香给母亲供上,然后说,:“每天离家之前都会点三炷香,回家的时候给再给我母亲烧三炷香,心里就会觉得舒服些。”她说母亲在世的时候,虽然不信佛,但是却特别喜欢闻香的味道,所以陆玲老人经常去寺庙里买香给母亲。母亲不舍得全部点完,每次只点一只,慢慢看着它燃烧完,再去点一只,说完这些,陆玲老人眼眶发红,低低说了一句:“我妈妈的命太苦了。”
1995年,李秀英老人应江东门纪念馆之邀,和陆玲前往日本出席法庭作证,1999年又向日本东京地方法院对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的松村俊夫提起诉讼,要求松村俊夫及《南京大屠杀的大疑问》一书出版社展转社、发行人相泽宏明赔偿名誉权损失1200万日元,并在日本主流媒体公开道歉。这段时间都是由陆玲老人陪同前往。在日本期间,母亲的气节和倔强独立的性格,给了女儿很大的震动。多年来母亲一直自己掌管自己的财务,不多要别人的钱,也不接受施舍,需要的东西都用自己的抚恤金和其他收入来买。当时接待的日本团体给了李秀英老人一些钱用于购买物品,而李秀英老人对陆玲说:“我在中国都最恨日本货,在日本更不能买,我们后面都跟着记者,如果我买了就会给他们创造机会乱写,我不要给他们拍照的机会。”甚至由他人买好的食物给李秀英老人吃,老人都拒绝吃。李秀英老人反复的对陆玲说:“国家和个人利益抵触的时候要以国家为重,要为国好好工作,要不然就做亡国奴。”
背负历史屈辱坚强生活 困难时期仍旧照顾好儿女丈夫
1937年12月19日是李秀英老人永远不能忘记的一天,在这一天,身怀将近7个月身孕的她遭到日本兵的屠戮,身中37刀,孩子不幸流产。陆玲说,当年身为警察的陆玲的外公看到女儿的惨状,已经准备为她办后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人女儿抬到了鼓楼医院,多番抢救之后,李秀英老人奇迹般的活了下来,却在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疤痕。
陆玲老人回忆小时候几个小的弟弟妹妹总是会好奇地去碰母亲腿上圆形的疤痕,母亲每次都不让他们碰,连声呼疼,当年留下来的伤疤在后来的70年一直没有能完全愈合,变成了老人身上最疼痛的印记。
因为身体不好,李秀英老人一直没有办法工作,生活的重担压在了丈夫和两个大女儿的身上。十四岁时,陆玲已经成为家中的顶梁柱,帮着母亲给八个兄弟姐妹做饭、洗衣、缝补,减轻母亲的负担。然而就是在60年代最困难的时期,李秀英老人都把儿女和丈夫照顾的很好,她去排队买粗面粉,用菜和面包大饺子,磨细了粉做饼做馒头,每次吃饭都先给丈夫和九个孩子吃,轮到自己吃饭的时候只剩一点点。一家子的衣服洗起来都是一大堆,但是每个孩子都穿的很干净。因为生活艰难,家里没有装衣服的箱子,衣服都是放当铺,天热把冬天的衣服当掉,天冷了再赎回来,以此度过艰难时期。
日子虽然艰苦,李秀英老人却一直有着坚强和乐观的精神。陆玲回忆母亲时说,母亲很容易知足,并没有多贪的心。后来的艰难岁月,陆玲老人早早参加工作,母亲常常坐在门口等着女儿下班。家里没有钟表,便侧耳听着隔壁的钟声,叫女儿起床上班,照顾得非常周全。
晚年的李秀英老人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儿女们很多,陆玲老人说到这个时说:“哪里有什么亏欠,妈妈把我们照顾的那么好,对爸爸也好,虽然不能工作,可是家里都照顾的很好,怎么能有什么亏欠。”
母亲生前最喜欢侦探小说 晚年心态平和只痛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
陆玲老人在家里箱子中翻出母亲和自己家人的合影,还有一些母亲生前用过的钥匙、发卡、护身符,有意义和值钱的物件已经被弟弟拿走,留给陆玲老人的除了这些简单的遗物,便是在脑海中将近70年的回忆。指着照片陆玲老人说,母亲生前最快活的时光就是和她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爬中山陵,看园林花开,母亲喜欢孙子孙女一起围着,听她话的时候就最高兴。
而对于陆玲来说,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也是陪伴在母亲身边的时候,甚至结了婚之后还是总往家里跑。小时候帮着母亲做活,母亲便讲一些故事给她听,南京大屠杀期间自己怎么活下来,怎么受到日本人的杀戮,南京沦陷什么样子,而更多的时候,母亲也会讲一些推理小说给她听。因为外公是警察,母亲最喜欢侦探小说,福尔摩斯、陈查理……也会念三字经、女儿经给陆玲。
李秀英老人虽然文化不高,对孩子的教育却非常严格。她总对孩子们说:“不要争,争是最没意思的。穿布鞋的看到穿皮鞋的就会不平衡,可是想想有穿草鞋的,还有打赤脚的,什么事情都要比下不要比上。”
70年中,李秀英老人一遍遍的将自己当年被屠戮的故事告诉儿女,也是在教育他们要记住历史,不能忘却。这场劫难在后来的70年记忆中,给李秀英老人仍旧带来了许多伤痛。陆玲回忆起母亲生前的点滴,说李秀英老人经常做噩梦,在梦中大喊,醒了之后对孩子说自己梦见了鬼子进南京城。母亲一生都有在枕头下放着一根粗棍子的习惯,指甲也总是剪成鹰爪的样子,她说是用来防身。最初的时候,母亲非常痛恨日本人,甚至不能看到穿日本军装的人,在陆玲小时候,谈及此事,母亲便会一直哭泣不能停止,随着历史变迁,时代进步,越来越多的日本青年来到中国道歉,老日本兵来谢罪,母亲也渐渐的认清了道理,越来越平和。她把日本人分成两种:军国主义和老百姓,恨的都是军国主义的日本人,而面对真诚的来认她做妈妈的日本青年,母亲仍旧像对自己儿女一样对他们。
李秀英生前念念不忘鲍恩典医生 七旬女儿做梦仍会喊出妈妈
李秀英老人最后的日子是在当年救活了她的鼓楼医院度过的,临终前仍念念不忘要找到鲍恩典医生,她始终记得鲍恩典医生对她的照顾,“别人对她的好,她都记得,”陆玲老人说,“只可惜找到鲍恩典医生实在是太迟了,昨晚我给母亲祷告了,告诉她,鲍恩典医生找到了,你也可以安心了。”看着母亲的牌位,陆玲老人别过脸去。
97年一位叫做全英花的翻译给李秀英老人寄来了许多日本年轻人写的信,其中有一封信中说:中国如果多几个像你妈妈这样的妇女,我们的先辈就不会犯下那么多的错误了。陆玲老人说,这样说不好,因为像我妈妈那样的女人太多了,而以前也有很多比她勇敢的,只是我母亲有幸活了下来,而她们都已经死去了。
如今年近七旬的陆玲老人也在过着像母亲一样的生活,独居,简朴,有了钱就补贴儿女,她继承了母亲坚强独立的性格。看着母亲生前遗物摆出来时,突然间,陆玲老人便哭了,她抹着眼泪说:“不怕你们笑话,我这么大岁数,现在睡着了,还会突然惊醒喊妈妈……因为母亲我才撑到现在,没有她我真不知道如何撑过这么多年。”
因为身体逐渐不好,陆玲老人已经办了住院手续要去鼓楼医院住一段时间的院,当记者提出来给老人买饭的时候,她却猛地摇手说:“不用不用,我自己煮饺子吃就行了。”
“这是母亲教给我的习惯,不能麻烦人,不能贪婪。这么多年,改不了的。”陆玲老人抚摸着母亲生前佩戴的护身符,小心翼翼的收藏了起来。(钟文)
独家供搜狐网稿件,如无授权请勿转载!
|